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是没有偏爱的,将万物都看成刍狗;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将百姓都看成刍狗。天地之间,脑道不像个风箱么?虽然是空虚的,但力量不会枯竭,越是鼓动它,产生的力量也就越多。政令过于繁多,会加速国家命运的衰退,不如保持一个恰如其分的度。
相信很多人都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耳熟能详,在一本著名的小说《诛仙》中这句话贯穿全书,当是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天地不仁义,将万物都当做了猪狗看待(哎,吃了没文化的亏),后来得知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那时心里就奇怪了,老子怎么会说出这么不近人情的话呢?
后来我特地去网上查了一番,才知道,原来这句话根本不是我理解的那个样子,这个“仁”字和儒家所说的“仁”是不同的,是偏爱,有私心的意思,这下这句话的意思就明朗了,天地是没有偏爱的,对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看待的。
“刍狗”是草扎的狗的意思,在古代用来祭祀,天地视万物为刍狗,圣人视百姓为刍狗,那古代人是如何对刍狗的呢?
在网上搜到了这么一段话,是庄子写的,翻译过来就是:刍狗在用来祭祀之前,被装在竹筐里,盖着绣着图案的精美纸巾,祭祀的人还要先进行斋戒来送它;可是等到祭祀完了后,路上的行人就会从它的背和头上踩过去,捡柴的人遇见了就会将它拿回去烧掉!
原来如此,祭祀之前,人们尊敬刍狗,是因为它是献给神灵的礼物;祭祀之后,刍狗只是稻草了而已,人们对它又毫不在意了,人们只是根据刍狗的自然价值持有不同的态度,这种态度不偏不倚,并没有任何偏爱或者歧视,这就是人们对待刍狗的态度。
其实这里很容易让人误解,颇有种“鸟尽弓藏”的意思,但是我们要理解,人们之前对刍狗恭敬,是因为刍狗本身么?不,是出于对神灵的尊敬,祭祀后,人们对刍狗又恢复了本来的态度,并没有因为它曾祭祀过神灵而有所敬畏,它从始至终就是一堆稻草而已,天地对万物就好像对那个被丢掉的刍狗一样,任其自然而已。
所以说,老子在这里强调,对万事万物,包括每一个人都要平等视之,就好像一个人发达了,有钱了,我们这个时候不必去攀附他,他落魄了,失势了,我们也没必要去嘲笑他,如此这般,我们的心才会公正,才会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