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东老师的特殊经历其实我们,在教师成长的路上,只要上路就一定会遇到庆典。
倒逼着每个成员日日精进,是一方赋能学员自我雕琢的道场。
常言道跟对人才能走对路,与谁为伍你就会成为谁。
路径一:认知跃升,换一种方式活下去。
你想获得某样东西,就让自己配得上它。——查理 芒格
朱永新先生说:站在讲台的那个人决定着教育的基本品质。一个人所有的行动都离不开他的认知。认知决定职业境界。
三对概念
知识与认知:认识到人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每一个学生都是重要人物、都有无限的可能性;认识到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才是最有意思 、有意义、有可能的学习;认识到教师角色需要从知识统御者,转变为学习教练……也许不断进行这样的认知升级,成长才有可能。
生存与存在:作者引用尼采的话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幸福是人存在的本质。教师存在的本质,是让学生幸福、让自己幸福,即作者所推崇的“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儿童幸福与学校教育》一书认为,所谓幸福就是在充实、有意义、有道德和成功的体验中,实现生命的繁荣兴旺。《持续的幸福》一书认为,所谓幸福就是积极的情绪、专注地投入、良好的人际关系、明确的意义和目的以及成就感。这些关于幸福的沉思启示我们,为温饱而生存的教育生活终究让人倦怠,为意义而存在的教育生活会带来澎湃的福流。
专业与业余 朱永新先生认为教师职业大致有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仅仅把教师当作是职业,可能不一定被学生瞧得起;把教师当作事业,至少可以让自己心安;若是把教师当作志业,就可以到达第三、四两种境界。
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一种超越物质满足、追求精神愉悦的生命体验,它需要教师通过阅读、写作、反思等,不断累积获取幸福的能力,也就是要换一种活法。
路径之二:啃读经典,站大师的肩膀上前行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
作者认为,阅读是滋润教师生活的营养剂,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助推剂。是的,教师所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会随着岁月化作精神的血液和骨骼,成为垫在脚下看见更辽阔世界的基石。啃读经典,是一条追寻高尚灵魂的路,这条路上不会拥挤,谁能一条道走到底,谁就能获得“俯视”的能力。
路径之三:以笔为马,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福拜楼
在作者看来,写作是提升心智的重要途径,是深度学习的强有力的工具,是塑造品牌的重要能力。对每个生命来说,喜欢写作的最大幸福在于,无论时光怎样走远,他都能够让往事在文字中永存,让生命在词语中重现。写作,会把模糊变成清晰、零碎变成完整、零乱变成条理。写作,是一趟深层的思考之旅。
教师重在助力生命成长。陪伴正在成长中的生命,特别需要智慧与爱。能够承载智慧与爱的最好方式,当然是包括写作在内的表达。
路径之四:专业交往,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
“相聚一堂是开端,共同前进是过程,并肩战斗是成功。”
——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
第一,专业交往,借助专业对话实现。
海德格尔说,对话和由对话所导致的联系,支撑着我们的存在。
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先生说,学习就是对话的实践。
郝晓东先生认为,人仅仅依靠自己的认知很难突破原有经验的束缚,这就需要与文本对话、与他人对话以及与世界对话,从而多元思考 、反思经验、扩大视野、升级认知。他认为,教师读书会、新网师、反思式校本研修活动这样的共同体,就是提供专业对话的极好通道。
第二,专业交往,找到尺码相同的同伴。
“寻找相同尺码的人”,郝晓东先生对“尺码”做出了这样的界定:真正热爱学习,能耐得住寂寞,啃读书籍,坚持书写;真正热爱教育,把教育作为此生生命意义之寄托;真正热爱生命,不愿挥霍生命,渴求生命的内在成长,愿意通过专业学习,获得职业尊严,探寻生命价值,努力书写自己的生命传奇。
有时,与专家对话,受高人指点,可以带来“高空喷洒”、幡然醒悟的效果。
第三,专业交往,倚靠充满黏性的团队。
何为团队?团队是共同愿景感召下,一起奔赴的组织,它的重要特征是积极进取。只是在一起工作,而没有“让每个人收获更多”的组织,只能称之为团伙。在团队中,不是拥有职位的一群人,而是聚合在一起的个体,每个人都扮演着相应的角色 ,并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成全。
路径之五:追慕榜样,向着明亮那方奔赴
“好榜样就像把许多人召集到教堂去的钟声一样。”——丹麦
新教育在教师专业成长图谱中,特别强调教师要建立职业认同,找到自己的“人生镜像”,弄清“我应该像谁一样活着”的问题。本书作者在《榜样揭示自我镜像》导语中这样写道:“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以谁为榜样;一个人能有多大成就,要看有谁指点。生命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寻找榜样,靠近榜样,成为榜样的历程。”
内心滚烫,眼中有光。朝向优秀,需要对教育保持宗教般的情结。教育是个温暖人的事业,梦想的种子无法在没有温度的地方发芽,不把自己的内心焐热,无法温暖别人。有句广告语说得特别好:心之所向,未来滚烫。判断一个老师是不是热爱教育这份事业,只要看其谈及教育、学校、学生时,是指责抱怨还是两眼发光。
且行且思,委身课堂。课堂才是老师安身立命的地方。“课比天大”,是教师的精神宇宙里最值得悬挂的四个大字。追求卓越,就当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一百条的建议》中所说的那样:“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准备一堂课。”回到学习的本质,站在儿童的立场,不断进行实践反思,教师才能在触摸理想课堂的实践中完成最有价值的成长。
醉心读写,缠绵书香。捧起书、提起笔,在文字的世界里多做一些逗留,不仅是为自己找到一个精神的避难所,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准备精神突围的武器。这个世界已经做好了准备,要给那些在读写的世界里盛开的花儿们,以更饱满的果实。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支撑着教师向着未来站立的惟有迷人的书香。
褚清源先生在写给这本书的推荐语中说:“人对了,书注定不会错。”
摘抄于林忠玲老师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