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即是一种稀缺的,又是一种富裕的资源。
当一件事情到了最后期限,马上需要你去交付时,每分每秒都会变得格外宝贵,格外重要,于是你拼命三郎一般使出浑身解数,终于在最后一刻完成了。那时我们不禁幻想,要是能再多一个小时该多好。
我原来有个坏习惯,就是乘坐火车时总是踩着点出发。比如是下午6点的火车,我往往是5:20才出发,而实际上这段路程需要30分钟的时间,这意味着我要在40分钟之内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火车站站,以最快的速度排队取票,在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检票上车。结果就是每次赶车都是一身大汗,总是在火车即将出发的前两分钟左右才匆忙地跑上火车。在这争分夺秒的40分钟里,时间对我无比紧张,因为每一分的延误都可能导致下一环节时间不够。更有意思的是,每次坐上火车后我都懊悔万分,检讨自己呀为什么不早一点儿出门呢?哪怕只提前十多分钟,也会换来整个出行的从容不迫。
我发现类似的经历也在不同人身上反复上演。我有个朋友每天早上要做坐班车,而她每天都是气喘吁吁的跑过来,就在班车马上就要启动的那一刻。看着她满头大汗,我好几次劝她,你为什么不早一点出门?她却坚定的告诉我,那不行的,我要在7:30送孩子上学的,早点出门,对于孩子来说太早了。可是你知道吗?他家就在学校的对面,这哪里是时间不够用,分明是时间太多了、太充裕。
在她眼里下楼就是学校,所以根本就不用为时间担心,于是她主动把生活节奏调慢,悠哉悠哉地享受着那多余的时光。到了最后的期限时,又不得不陷入手忙脚乱的状态,所以才有了这种争分夺秒的生死时速,一次次的反复上演。
如果说仅仅是因为个人习惯才导致时间的忽多忽少,那还是比较明显的问题,发现了就去改呗。可是你知道吗,还有一种更隐形的时间杀手,杀人无形并且让你防不胜防。
每当那电视上又播出《还珠格格》或者《西游记》时,一大批网络段子手就会说,你看又到了学生假期,经典神剧齐聚荧屏。还有人说,这是80后集体的回忆。
一部电视剧播1次是新鲜,播10次是经典,可播了100遍就真的是心烦了。
我是从电视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的。记得小时候为了看动画城和大风车里的画片,我是费尽了脑子跟妈妈斗智斗勇,因为妈妈控制我看电视,还有家里经常收不到信号。
可是你想过么,我们在看电视这件事情上能花费多少时间吗?
他又带给我们给我们带来什么呢?除了当时消磨时间,你在电视神上还有其他什么更多的收获吗?
有一组数据,来自于《认知盈余》,他提到美国人一年在电视上花费的总时间是2000亿小时,如果说用一万小时我们可以在一个陌生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那么2000亿小时,至少可以产生两千万个专家了。
这时候可能你会庆幸,好在我几乎不怎么看电视了,家里客厅电视已经很久没有打开了。
不过你别急着高兴,看似是电视机被一个时代所淘汰了,但是智能手机兴起了。看似电视剧我们不追了,但是娱乐娱乐节目那可成了头条。
即韩剧、偶像剧、美剧之后,娱乐节目无疑是当下的一个最大的IP(热点,有巨大商业价值的事物)。只要你有兴趣,那么他们就可以为你提供相应的精彩节目。比如说你喜欢唱歌,那么好有“中国好声音”;你喜欢亲子,那有“爸爸去哪儿了”和“爸爸回来了”;你喜欢做真人游戏,那么“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你喜欢搞笑的,“欢乐大本营”、“奇葩说”,总之,没有你想不到的,只有你找不到的。
一个更加残酷的事实是,只要一部电视剧,一个娱乐节目,再加上一个微信朋友圈,基本上就可以把你的认知彻底锁死。
你几乎很难有机会提高自己的认知与能力,因为他们从各个维度俘获了你几乎全部的注意力。
你可能会怀疑,甚至会反对我的观点,一个人在业余时间做一些消遣和放松有什么不好,大家都这样做啊。上班做一个工作寄生虫,下班回到床上葛优躺。
那么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小测试。
请你拿出一张纸,把你最近一次看的节目写一篇观后感。不用在意字数,500字即可。
接下来你可能会这样:
你提起笔却发现它重如千斤,大脑里一片空白,零星地想起了几个片段,随手写了一些,却总感觉前后不通,逻辑不顺。于是花掉重来。
反复尝试了几次。最后你才醒悟过来,对我说“”我不擅长写作”。
上面的测验只是为了让你发现一个秘密。我们看电视,欣赏的娱乐节目,想当然的以为自己有所收获,而实际上你只是假装的在思考。
这个发现与时间有什么关系呢?你肯定会这样问。
答案是在这个时间段里,我们投入的只有注意力,而大脑的其他功能都处于停滞状态,你的认知几乎没有变化。更通俗地说你把大把的时间奉献给了节目,贡献了自己的收视率和注意力,而自己一无所获。这就是时间的另外一个隐形杀手,掳走的注意力。
如何逃离这个状态,我没法给你具体答案。但是可以向你推荐一本书《番茄工作法图解》。通过这本书来进一步了解时间和我们大脑、行为的关系,从而让你发现自己在时间投入上的问题与对策。
另外一个好消息是,下周领读的图书就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