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父亲是山,遮风挡雨;父亲是神,无所不知。
过去,崇尚子承父业,孩子的工作技能都来源于父亲,无时无刻崇拜父亲,尊崇父亲,哪怕,父亲白发苍苍,还能虚心听从父亲的教诲。
到了互联网时代,父亲不可撼动渐渐被百度和谷歌解构。
“外事不决问谷歌,内事不决问百度”孩子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不再是父亲,而是拿起手机,方便快捷的向互联网寻求帮助。
孩子崇拜的不再是事事知晓的父亲。所以,父亲在互联网时代里倍感压力。
以前,孩子问了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父亲可以故作镇静,胡乱解释一通,孩子无法验证。有了百度之后,父亲回答孩子的问题,需要格外谨慎,稍不注意,孩子就会提出质疑,甚至给出正确答案,让父亲满头大汗、脸颊火辣。
农耕时代的中国,需要父亲无时无刻的指点,比如,什么时候该播种了,什么时候会下雨,这些都是父亲经验的总结,所以,自古以来的中国家庭,父亲都是高高在上,父权文明浸入骨髓。
然而,航海时代的西方,出海时的天气千变万化,父亲根本无法总结规律,相反,年老体衰的父亲,根本无法胜任航海的环境,所以,西方更崇尚年轻和活力。
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像航海时代的西方。面对瞬息万变的互联网,父亲的经验无法覆盖,反而是孩子超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占得先机。
在互联网时代,父亲不再是知识的源泉,不再是权威的象征,如果父亲的角色不能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就会显得不合时宜,也无法和孩子正常交流,既不利于家庭和谐,也不利于孩子成长,所以,父亲需要改变。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父亲,我们要善学习。
“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这不只是对孩子的要求,也应当是父亲的自我勉励。
尽管我们如何努力,也无法赶超百度和谷歌。善学,不是让我们去拿诺贝尔奖,更多地是向孩子展示学习的态度,让孩子模仿学习,从小养成爱学习、乐学习的好习惯。
我们的学习不能局限于孩子的语数外,更应该关注生活技能的学习,如何做饭、如何交友、如何独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让孩子跟着我们一起学。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父亲,我们要勤交流。
父亲的威严不再深不可测,父亲的权威不再牢不可破,所以,我们不能只是远远观望孩子的成长。
身在互联网时代的孩子,成长速度一日千里,稍稍置身于外,你会发现孩子不再是那个熟悉孩子,再想与孩子熟络起来,非常困难。
谈到与孩子交流,历史上有两个父亲非常称职。一个是曾国藩,另一个是傅雷,他们能主动跟孩子写信、谈心,会听取孩子声音,会关注孩子的成长。
我们与孩子的交流形式,不能是正襟危坐地一问一答,而应该是朋友式地聊天。很多父亲曾表态要和孩子作朋友,可是,与孩子作朋友是件极其困难的事,因为能有几个父亲真正把孩子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人一样看待,稍有不对,就收起慈祥的笑容,指责和训斥,破口而出,让孩子敬而远之。
所以,跟孩子作朋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改变的是观念,放下父亲的架子,在互联网时代,父亲除了供给吃穿,无法再给予孩子更多,不能自视过高。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父亲,我们要乐陪伴。
人生一世,尽管跟孩子有三十至四十年的相处,但是真正称得上陪伴的就是十八年。孩子上大学、参加工作、成立家庭后,父母和孩子渐行渐远。所以,我们彼此都要珍惜这不多的日子。
网上流行一句情话“最长情的告白,就是陪伴”。这句情话用在父亲和孩子身上也十分合适,陪伴就是父亲对孩子最长情的告白。
从孩子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第一次上学,第一次获奖,我们都应该尽全力去见证、去参与。
父亲的缺席,有千万种理由,父亲的陪伴,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爱,陪伴的不够多,就是对孩子的爱还不够深。
父亲是天下最难的角色,因为他要作孩子的英雄。但是,互联网时代里的英雄,已经被百度和谷歌取代,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更不能缴械投降,我们只有努力和勤奋,才能能作孩子心中的superh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