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里很多流浪猫,他们经常四处游荡。
但村里的人,似乎并没有在意这些四处漂泊的生物。
深夜的巷子,一旦有猫在交媾,发出呜呜的似婴儿般的哭声,就会有被吵醒的人拿着扫帚出来赶猫。
因为猫太多了,大部分人家都是散养着,每天喂几把五块钱一包的猫粮,大多数猫吃不饱也只能去外面抓抓鸟,吃野味。
给猫做绝育这么“先进”且费钱的事,村里人是怎么也想不到的。于是,猫就越来越多。
养不起的人家会拿袋子装着猫,要么跑到很远的地方扔掉,要么把刚生下的小猫淹死。
村里的猫都是土猫。只多不少。所以也没人会心疼的。
但近几年一些年轻人在外头赚了钱,竟也学起城市青年养起了昂贵的观赏猫。但无奈观念没有改变,仍然觉得绝育这笔钱花得太亏。
宠物猫变成流浪猫的,也经常发生。
由于猫太多了,还常常有骑着摩托的黑贩,估摸四十岁出头,摩托两侧绑着两个铁框,摩托前头系着一个扩音喇叭,“猫狗来卖!”
意思是要看哪家不愿养了,把自家的猫狗卖掉,给人做佳肴去,还能挣点小钱。
村口就有很多猫狗肉火锅的。他们就是不倒闭。
有一天一只土猫和宠物猫杂交的小可爱,披着一身柔软的橘毛,很亲人的,就来了一户人家。
她也不叫,也不讨食,只是很乖巧地坐在那里看着人忙碌生计。
一个刚结婚不久的女人看这猫可怜,好像饿了几天肚子,便一招呼,那小猫很懂人性似的跑来,左右蹭蹭,摸摸脑袋她还会开心地踩奶。性格倒是不像田园土猫。
家里也没猫粮。
许多年前倒是养过一只白猫,只因后来搬家,怕把新家弄脏,就把白猫留在了那老房子。后来实在没时间去喂食,便连那白猫生下的猫崽连同白猫一起送人了。送的那人把猫绑在树下,结果有一次猫挣脱跑出来,被摩托轧死了。
后来也养过第二只猫。也都是流浪猫跑到家里来,于是顺便收养了,还能顺便防一防老鼠,不要把家里的种子吃掉了。但这第二只猫是公猫,发春的时候很喜欢往外头跑,去找母猫,结果几天都不回来,下大雨也是。最后怕也是给村里抓猫的人偷了去了。
这是第三只了。但这只有点特殊,似乎懂点人性。
原是布偶猫和土猫杂交生下的,比较亲人,喜人抚摸,也不吵闹。于是赶紧看看家里有没有剩饭,倒了点粥给她,一下子舔的一干二净,怕是真的饿了好几天。
小猫很开心找到了人家,也不愿意走了。
从此结束了流浪的生涯。
可这女人倒不是女主人,只是刚嫁来不久。婆婆不喜欢猫,嫌她是母猫,又会生下一堆不知怎么处理的小猫。嫌脏。嫌麻烦。
这下女人也不好擅作主张。
偶尔让猫在家里的椅子上乖乖睡觉。到了晚上就得把她赶出去,怕猫在家里拉屎拉尿。
日子一久,小猫也越来越熟悉这家人的生活习惯。
白天门一开,她便从对面的花丛跑来,乖乖坐着,知道女人会喂她猫粮。
偶尔女人会在集市买一条蒸熟的小鱼,给小猫加餐。
小猫一直没有名字,只是喂食的时候,女人会叫她一声,“猫,来”,她便也把这当成自己的名字,一听到招呼声,就知道是主人在叫自己。
白天大门敞开,小猫就在椅子上睡觉。因为一身毛发长得实在可爱,家里人也会逗一逗。邻居小孩也很喜欢过来逗猫。
猫也不怕人,也不会挠人。握着她的爪子,她也只是任你抚摸,性格太温和。
女主人说,“你啊你,这么老实,小心被人骗了去了。现在外面可很多偷猫的了。”
一语成谶。
两个月相处之后,小猫被偷了。
女主人在门口呼唤,却迟迟不见猫来。
一天,两天。一个星期。
不再有小猫快活从花丛里摇着毛茸茸的大尾巴奔来的踪影了。
其实,一开始就预料到,村里猫的结局大多都如此。
故事也没什么好讲的,同一个结局。
猫不会再回来了。
离家读书的女孩们,也决定不会再回到这个村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