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读完那本《沉默的大多数》但也接近尾声,读了好多篇才勉强读懂。
可能每一本书都是如此,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写作风格、手法,不同的叙事讲究,所以我们先得适应,或许是我们知识面太狭窄,了解的太少以至于接触新事物时束手无措。
但最终都会沉浸其中,感受别样的文体洗礼。
都说男人不可不读王小波,那和《教父》是男人的圣经是一个道理,但从文坛中来看,这样的说法也是牵强得很。或者说这样的广告语的目的在于增加销量。
更何况一个人的一生决不可能只由一个人就得以充分改变。应该说最多是对个人的启蒙与触动,毕竟社会才是个人成长的温床。
但我们也需要注重这样的教化,当然那肯定不是受广告语的熏陶,而是去了解那个写下了本口碑还不错作品的作者。
但我们也需要谨慎,毕竟不是所有作者都值得我们学习。因为他们有些只是文章写的还不错而已,只是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
这些方法派们表面写得欢声笑语,让你鼓掌捧腹,但心灵却无比恶毒,那些腐朽至发臭的骨头埋藏在花盆里。
若不认真辨别,就会将这类气味同花香一同嗅入,之后还摆出一副陶醉的样子。
可这样大家都厌恶的样子却平常可见得很,公众号里总有文章伴人们入睡,或是其他什么推送这类文章的平台。
这些作者也是恶毒的,心机颇深,先跑到知乎寻找热点,再跑去抖音捞油水,一切都按大众喜欢的来,把各种干巴巴的文字发到人们的屏幕上。
但我个人觉得这并不是投其所好,反而觉得依靠明星效应赚流量却不是什么有道之路。虽说都是你情我愿,但这和卖鸦片有什么区别。
上瘾者只是需要,毒害的也只是自己。提供者也只是提供给有需要的,且也只是提供,并没有教给他们吸食的方法或秘诀。
所以这样一来就不能说清是上瘾者的错还是提供者的错了。毕竟谁不是为了活着。
但就其活着而言,为自己活着而谋利而言。我们在有米饭的情况下还需慎选白薯,不然营养不良可是会被别人取笑的。
更甚至取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