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是古代读书人谋求出路的主要途径。这其中,有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有人“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也有人“花繁柳暗九门深,对饮悲歌泪满襟。”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讲古代科举。
科举制是隋文帝鉴于魏晋的九品中正制而衍生出的制度,用于选拔优秀的人才进而实现治国的目的。然而,隋朝的寿命实在太短了,还没有享受这种制度带来的福利就被李唐灭亡了。
唐代建立以后,沿用完善了隋代的科举制,考试形式上主要为常科。顾名思义,常科即是常设的,有固定的考试日期和考试科目。考试日期是每三年的秋天和春天,称为“秋闱”和 “春闱”。考试科目则是繁多,主要分为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等五十多种。考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考试。这其中难度最大就是秀才科,因为这个难度太大,不报的考不上,报了也基本考不上,没几年就被废弃了。剩下的里面,最热门的就是明经科和进士科。
在难度上,十个明经科的人能考中一个,三十个进士科的人能考中一个。因此,古人有一句话叫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二者难度可见一斑。题型上明经科侧重贴文,还有部分策论,主要考察考生对于儒家经典的记忆和理解。进士科则是有所不同,进士科除了要考四书五经以外,还有五道时务策,两篇诗赋,既能考察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又能看出考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然而明经科,进士科双热门的局面没有支撑很久。王安石变法时,取消了明经科等几十种科目,只留下了进士科一个科目。另外在宋太祖陈桥兵变以后,吸取唐代牛李党争的教训又把武则天设立的殿试常态化。由此,可以说是把科举彻底完善了。
经过宋太祖和王安石的改革,科举单单考进士科,考试主要分三场,即乡试,会试,殿试。
然而你以为是个人都能参加乡试么?那你就错了。乡试是正式进入科举考试的第一关,在这之前要先通过童试。童试分为三个阶段,县试——府试——院试。县试由本县知县主持,主要考八股文,诗赋,策论。只有县试中的优秀学生才有资格进入府试,院试也是同理。通过这三个阶段的考试,才有资格称为秀才进而参加乡试。
一个考生在童试中过五关斩六将以后,就有资格参加乡试了。在明清时期,考中乡试的人称为举人,举人是十分吃香的。考上了,虽然以后不一定可以考中进士或者直接做官,但是却已经具有做官的资格了,一旦国家机关出现空缺,就可以去补缺。考不上,大小也是个秀才,秀才有见官不拜,免除徭役,直接和县官提意见,开私塾的特权。
如果已经成为了举人,就可以参加会试。会试可以说是整个科举中,最重要的一关,考中者称为贡士。会试与乡试不同,乡试中考生只与省内选手竞争,会试中,考生则需要和全国的乡试优胜者竞争。在考试内容上与乡试差不多,只是竞争压力增大了。如果能在会试中胜出,基本上是吃上皇粮了。
为什么说会试重要呢?因为在下一关殿试中,皇帝考察的全都是会试的优胜者,考试题目只有一道策论,皇帝只会给考试定一个排名,并不会淘汰人,就算是所有人当中的垫底,也被称为进士,从而直接走上仕途。至于殿试的排名,分为三种,一甲,二甲,三甲。一甲只有状元,榜眼,探花三人,二甲三甲则是其他优胜者。
看完文章,你对科举制度是否有个大概的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