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每一个中秋不能回家的游子
你那里的春与秋 胜过我见过爱过的 一切山川河流
我从不避讳,说自己是个乡下孩子。在乡间长大,童年那段时光,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中秋节前后的北京显得格外温和,心生欢喜。这个季节的故乡,也应该同样秋风清扬,芦花飘荡。
怀念那些只要想起就可以回家的日子,而如今回不去的原因却越来越多。
成长的过程,或许就是我们从父母眼中的“爱子”变成了别人口中的“游子”。偶尔还聊发惆怅自我宽慰道,“去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才是故乡。”
事实上,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那个“故乡”已经躺在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思乡这件事情上,心总比嘴先败下阵来。
地理上的故乡有一大片黄土塬,古老的陕北高原腹地,漫长的秦直道旁,这里最早浸染出黄种人的肤色,每日奔流不息的黄河,悠悠万里长。
我在那儿度过了生命中最初的时光。庙宇,老树,窑洞,城墙,一茬茬成熟了的谷穗和玉米棒,风声雨声,锣鼓唢呐秧歌,大人小孩的声音……童年的记忆,每每想起,心里暖了一阵,眼里却湿了一层。
无忧无虑的乡村生活形成了我性格中温柔的部分,每当厌倦的情绪来临,就会有一阵风为我解脱……但人啊,就像种子一样,随风到处飘荡,哪儿适宜肥沃就在哪里生长。
种子是没有地域和国籍的,于是,后来的后来,我们都去了远方。一个转身,我便把数十年的韶光丢在了异乡,剩下记忆里的蝉声,独留在故乡夕阳的树枝上歌唱。
很庆幸,小时候我问母亲山那边是什么的时候?母亲给出的答案是大海。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遐想,一直好奇着想去看看层山叠嶂外的大海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是的,人无法选择出生在什么家庭,惟一能做的就是找个机会离家出走,去爱上别的地方。
清晰的记着第一次离家远行,母亲用丝巾装了一包黄土叫我带在身上,说它能驱邪,能帮我适应水土不服,能成为我的护身符。因为这代表我来到这个世上的痕迹,永不会被故乡所遗忘。从那以后,每年在家呆的时间不超过一个黄金周,从那以后,家人变客人,故土成他乡。
但无论走多远,故乡有你眷恋的人和物,这也许就是故乡存在的缘由。当所有原本属于故乡的人和物逐渐离你而去的时候,变得你不在有所依赖。你便成了那个野蛮生长的少年,无所畏惧,四海为家,那都敢去,不知道什么叫求不得,眼里也没有了唯唯诺诺。
年轻人,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家人,出去闯真的就是条不归路。或许,年轻再不走出去,那以后也没勇气走出去了。父母在不远游,但小孝是陪伴,大孝是尊严,母亲给了我们十八年的成长,而我们需要自己的打拼,成就余生繁花似锦,一世长乐。
所以,既然出来了,怎么会轻易回头?故乡成了渐渐模糊的轮廓。而往往只有那些获得巨大成就,能带着光环回乡的人,才能大摇大摆地面对父老乡亲。除了这些,你回去就被看成是“混不下去”的自我放弃。
于是,我大概了解了回不去的意义,故乡期待的是一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情况下出现,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
“回不去的是故乡”,既然回不去了,那么我们只能一直出发,去寻找我们想要到达的远方。从农村到城市,你看首都是远方,当你到达首都北京,你看国外是远方,当你到达美洲欧洲,你想到了太空移民……每个人都在不断追寻理想,一个接一个,远方,永远都在前方,踩在脚下的,都已不能称之为远方。
“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我们找不到家,人来人往的街道,只有浪迹天涯,我们身背重重的壳,努力往上爬。”
一个人对故土的热爱,不局限于身在其中,而是志在四方,不辱君命,赢得种种赞誉后归功于故乡的教化,那就是对它最大的回报。
这天国庆的晚上,百花深处的胡同很静,什么声音也没有。
街角兰州拉面店进来一个老人,他挎着发黄的军用包,挪着走到隔壁的一张桌子边坐下。
然后,洪亮的西北口音说了一句:老板,来瓶西凤酒。
我想,他此刻大概也想起了故乡……
或许,当你垂垂老时,你可以回乡看看了,那时,山河还在,只是故人难寻。你步履蹒跚在太深的荒草中,在终点站那一行你寻到了:故乡,而后的括号里面备注着:分离者的异乡和酒醉者的梦乡以及永远回不去的过往。
人生,本来就是一过客,所有的,带不来也带不走!只是,故乡在,人生有来处,故乡不在时,你便只剩下归途。
文 ▏申高顺
图片摄影 ▏ 紫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