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二)
后来,经人托说,同乡某村中,有一户人家,愿意让自己的女儿和家父相亲。
过程也还顺利,那家姑娘对家父没有嫌弃,家父对人家姑娘也没有挑剔。
那时候,婚姻大事,其实不是即将结婚的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而是双方家长和媒人之间的事情。
说好之后,两家约定,选个吉日,姑娘家的父母就会带着自家的女儿,来男方家里“看屋(家乡话读如“威”)”。所谓的“看屋”,也就是女方的主要家人来男方家里,实际察看男方家里的状况,比如家境如何、房子如何、双亲如何、亲戚如何……
那次,那家姑娘来“看屋”,也都还好,以至于多年以后,先祖母讲到此事时,还对那姑娘多有赞许,说是精明伶俐。
事情要是这样发展下去,可能就没有后来的一切了。
一笑。
亲事基本定下来之后,从前到后,看起来似乎一切都还是那么地顺畅和谐。
可是,有一次,家父和村中的人去本乡“跟会”(相当于赶会)。到了会上,碰见了一个姑娘,村中的人指着那姑娘,对家父说:
“你快看看,那才是你媳妇,那家是要把那个姑娘嫁给你的。”
家父肯定是仔细看了那姑娘的。
当时,家父的心理活动如何,有何思想变化,因为家父一贯严肃,我从来都没敢问过他。
总之,结果是,那姑娘和前来家中“看屋”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人。
后来,经家父多方打听和落实,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似乎,那个时候,乡里乡亲都知道这件事情的真实情况,只有先祖母和家父不了解其中的原委。
原来,那家有两个女儿,大女儿邋遢、迟钝(没有半点不敬,这里的词汇只是真实描述)、长相也不怎么好说,属于相亲失败率奇高、比较难出嫁的那种吧;而小女儿精明、伶俐,长相也还过得去吧。
因为大女儿相亲基本都会失败,这家的家长聪明,就想了个办法,让小女儿代姐姐去相亲,如果对方相中,就按照乡间的规矩礼尚往来,收取聘金聘礼,到时候,对方来迎娶时,就将大女儿嫁过去。
您可能会说,不会吧?怎么可能?
我可以认真地回答您:还真会,还真可能!
原因呢,一是那个时候的人还是比较实在的;二是那时候也不兴离婚,十村八县也见不到一例离婚的。
所谓“生米做成熟饭”,也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咽了。
所以,这种用此女代彼女的相亲、以彼女嫁与此女相亲之人的做法,风险不大。
那家的小女儿我未曾见过。那家的大女儿,我倒是见过。因为,那家大女儿后来所嫁的人家,和我们一个大队,只是不同村罢了。那家大女儿所生的第二个姑娘和我是小学同学,那家大女儿的第三个孩子(男孩)和我弟是小学同学。那家大女儿,我所亲见的其人嘛,正如我所描述的那样,邋遢,迟钝,因为见到她时,我还是个孩子,她已是妇人,所以,我无法从长相上对其人进行评论。
那先,大概会还没跟完,家父就回家了。回家之后,家父就跟先祖母讲,说是自己不愿意这门亲事,原因是那家相亲和将嫁的不是同一个人。
起初,先祖母也不相信,还专门问了媒人,也问了那家的人。最后证实,家父所说的确如此。
可是,家中贫困。先祖母考虑得比较多:
已经“看屋”,按照当时默认的惯例,无论如何,准备结亲的两家,如果有不合,无法进入最后的嫁娶程序,过程中,只要是男方提出不同意、要中断亲事,那么,男方送给女方的东西,一点也不会退。猜想那时,也不会送多少东西。虽然东西可能不多,但是,这个家的贫困,我前面已经说过了。如若再相亲,再置办,还是有相当大的困难的。
另外,家中的身份是“另类”,错过了这个,再找起来,肯定会十分难找,这一点,之前,家中已经有过体会了。
还有,其时,家父的年龄也算比较大了,如果不接受这家,先祖母担心,家父可能一辈子都找不到了。
所以,先祖母还是没有打算退亲,希望就这样继续下去。
据说,后来先祖母跟家父沟通,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
“娶过来吧,只要能生孩子就行。生了孩子,我给你带!”
家父自幼失怙,对先祖母很尊重,非常听先祖母的话。可是,这一次,家父很坚决,最终还是退了那桩婚事。
今天,在这里讲这些,似乎就是故事。
其实,这里面又有多少的辛酸和无奈啊!
似乎,这已经是很遥远的过往了,其实,也就只是四十多年前的一段旧事。
四十年,对一个人来说,是半生。
四十年,对大历史来说,只是一瞬。
读清人笔记,看到一段记载,于是有了上面的一段家事。
下面,开始笔记中的历史旧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