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6/20 16:50-19:40
前言
在不知道是第几位朋友/家人惊讶的眼光中解释我为什么辞职去了北京后,我开始感到一丝无力和孤独。在某种特定性别偏见情景下,常人通常不能理解诸如此类问题:为什么一个女孩子在自己老家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却要辞职?为什么要去房价和物价齐飞各类人物鱼龙混杂的北京?在我解释了去北京是为了有更好的工作与学习的机会之后,又开始把“女孩子又不是男孩子,为什么要那么看重事业?”,“赚钱是男人的事,成了女强人都没人敢娶你了”等问题砸向我。
这样的解释通常让人精疲力尽,但是却也是另外一种上的自我拷问。你永远都不知道你生命中哪个不起眼的choice会给你人生带来多大的该改变,更遑论这种明显重要的选择带来的连锁反应。所以在应付完这么多为什么构成的问题后,我决心用一篇文章来梳理这个选择的思考,也便于日后复盘自己的人生。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在成为互联网茫茫人海中的一员之后,我也和普通业内人一样追逐着互联网&科技的热点。谷歌在做什么呢?马斯克在做什么?Facebook在做什么?世界上最伟大的hacker们都在做什么?未来会出现什么类似iphone4s一样跨时代的明星产品?这些问题真是太大了,有一个段子是这么说的:一小部分人在夜里改变了世界,大部分人醒来发现世界变了。这句话点燃了我的警惕心,作为一个没有技术背景人来说,怎么样变革袭来的时候,不作为一个局外人眼见他高楼起呢?
想象一下10年后、15年后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关于未来,我的朋友认为AI和AR/VR是未来最重要的两个方向,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深以为然。
文学的故事资源、音画的频率资源已经枯竭,演员的脸千篇几律。而大数据借助游戏产业的GPU得以兴起,3D制作在游戏公司支持下日趋精良,就差AR成熟连接各种饱和的领域。内容制作变得更广义,只要是真的都没法和假的比,游戏至死。新领域的流行巨星,会是艺术感爆棚的程序员,抑或深度学习大众偏好的AI?感觉下一代的消费瘾者会万劫不复了 社会组织形态也要剧变。相比之下,无人电动车联网这种东西,太真太小众了。
在阿尔法狗那一场狂欢过后,在把马斯克那句“Take X;Add AI”挂在嘴边后,我开始认真思考我去从事AI行业可能性。就和去年毕业后我非常想当一名PM一样,立下一个具体可行的目标之后,我的行为导向就是围绕着“如何从事AI行业”这一主题了。从今年3月份到5月份,结识行业内的前辈寻求指导,加入学习开始进行机器学习入门学习,受到大牛前辈的真诚赏识,这一切的一切运气和贵人帮了我的大忙,在5月底前往北京那一场探路之旅,拿到一个意外却又意料中的offer,正式踏入人工智能领域。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看到它的神奇之处了吧?
信息格局论
一个人是由他从出生到长大所接受到的信息是塑造的。
你的思维方式是你父母、好友、环境长时间的时间输入产生, 这些默默影响着你的决策。 回想下过去, 你会发现真正决定命运的瞬间不会太多, 那些关键时刻你身边某个人在你耳边的轻轻私语会让你的未来上天也可以下地。 这样的贵人, 就是你的圈层。大量信息组成的价值体系和圈层两者通过是相互加固的,何为圈层,就是共享某些核心信息的人的组合。你拥有的信息系统使你能够融入某个圈层同时对外界产生壁垒, 而这里面流通的信息又使得这个圈层产生稳定性。
有时候这样的圈层在差距逐渐拉大和沉淀之后,就产生了阶级。前些日子大热的国剧《欢乐颂》中,富二代曲筱绡由于不懂赵医生安迪和奇点这种高知精英圈的信息品位,闹出不少笑话而惨遭被分手的桥段,冷酷而又真实。
这种思想、背景和经验资源(autobiographical network/resources)从中心地带和城市地带,逐渐扩展到边缘地带和二三级城镇/农业地带的过程,这个扩展过程的时间/代际差距,和获得这些资源后,来自不同地区人群的后代在互动中是逐渐形成相对扁平的网络,还是仍然有相对明显的阶层差异。
活成什么样取决自己是典型的高估自己意志力的废话。优秀的人冷酷地挑选环境,挑选队友与伴侣。我常说一个词叫做路径依赖,何为路径依赖?选择路径就是选择环境,环境能重新塑造自我,而自己并不能塑造自己,所以你最好选择自己的环境来改变自己。
为什么去北京?——笨蛋,到信息源头去!
万花筒里看成功
HBR的《万花筒里看成功》这篇文章说过:
成功可不仅仅是心跳加速的终点冲刺。我们的研究发现,持续性成功包括四个最基本的要素——幸福(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快乐或者满足)、成就(取得的成绩超过了别人苦苦追求的目标)、意义(感觉你对自己所关心的人有积极的影响)和传承(你取得成就的方法,也能帮助别人在未来取得成就。
从自身寻找快乐,从工作寻找成就,从家庭寻找意义,从社会寻找传承。
而更为重要是,研究者发现这一百多人的经验表明,幸福、成就、意义、传承这四个要素是无法彼此替代的,任何一个维度的失衡都有可能给你带来失败的风险。而在处理如此复杂的多目标系统时候,给自己的期望正确分类,则是实现持久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技巧。比如,“与人竞争”应归属于“成就”。如果你把“快乐”建立在“与人竞争”上,那么,你很快就会发现人人都讨厌自己,甚至连你自己也不喜欢自己,然后你就开始抱怨“为什么成功让我如此孤独”。
在正视自身的价值和天赋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在四个要素上努力,这样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持久的、多方面成功。主流理念认为成功就是突破极限,就是更高更快更强。但是研究发现,那些强人,都是通过从容应对各种限度而获得真正的满意。他们都有着多面手的天赋——能集中精力于一点,做到一定程度的满意,然后放下,去做满足别的要素的事情——周而复始。
在大公司有一份稳定体面工作这之前可能被我归类于“幸福”和“成就”,但是当我发现我的内心有有了真正想做的事,而在目前的工作中却无法涉足的时候,“意义”得不到满足了,同时逐渐也将“成就”和“幸福”这一指标拉低,所以obey my heart,新的工作能给我带来新的平衡,那我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Lean in——喜欢就上的奥卡姆剃刀
人们擅长给自己和他人贴一些标签来产生一些刻板印象,从而产生进一步的自我预言的实现,比如我就是笨,所以学不好X做不好Y。曾经有太多太多的人和我讲过T想做什么,梦想是什么,然而却又找来各种理由借口停止不强,最后梦想就成为偶尔在朋友圈发的带着酸腐味儿的牢骚和自怜。对于这样的情况,建议使用美国人那种“I can do anything”的傻大黑粗式自信,多问问自己why not?打破自我的标签,从而实现边界的突破,还记得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条吗?
最近阅读了HBR 的一套书,站在了管理者的角度得知了很多组织管理领导者的忧愁,尤其是在面临变革和创新的时候,管理大师就这个问题写了很多的应对方法,那么换位思考之后我们会发现年轻的人才在这种情形下对组织的重要性。
作为年轻人的时候我们在寻找工作机会的时候,往往会看到大量的关于职位描述的东西,而这种人才的选拔,它表面上面向未来,实际却是面向过去。然而,今天,绝大多数行业与职务都迈入到一个高度不确定与信息过载时代。过去的经验难以满足今天酷似战场,高度复杂、多变、模糊且永远不确定的商场。
而真正的英才无法购买,只会伴随企业、组织与国家生长出来。
所以Lean in ,向前一步,别被自我过去的标签所局限,而如今的管理者也并非食古不化,show off 你面向未来的能力,和组织一起成长,你还能得到远超你背景的意外的收获,就好比现在的我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