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
今天周四,我想和你聊些有趣的话题,就是历史上到底存在过什么样的银行模式。
历史上,银行有很多很多种模式,寺庙是银行,旅馆是银行,布庄是银行,甚至药铺都是银行。
一、药铺银行
你想想看,在“乡土中国”,什么地方最重要?——药铺。因为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地方。所以历史上开大药铺的都是当地著名的乡绅,财力要非常过硬,信誉也要特别地好,这就和银行做信用的生意恰好是一脉相承。
实力雄厚的大药铺帮人保管财务,不仅接受存款,还发放贷款,然后凭“帖子”取钱,跟现在的银行凭证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二、寺庙银行
在历史上寺庙也是银行,在中国和外国都是一样的。比如说中国南北朝时期,皇帝们都笃信佛法,寺庙里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寺庙就开始寻思,要做点放贷的生意。再加上寺庙本来就是皇权支持下的宗教团体,很多富人、地主都愿意委托寺庙来放贷,普通的民众也愿意到寺庙里面来抵押、借款,寺庙就形成了一个信用网络。
到了南北朝后期,寺庙里就成立了正式的机构来进行这种信贷业务,叫“寺库”。宋朝以后,这种寺庙银行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因为放款的本钱不会消失,还能长出新钱,所以叫“长生钱”。寺库也慢慢地改名成了“长生库”,经营金融业务的范畴也越来越大。
更有意思的是,寺庙银行根本就不是中国特色,西方出现这种庙宇银行的时间比我们更早。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雅典娜神庙就充当着现在中央银行和国库的角色。
仔细想一想,为什么寺庙会成为银行呢?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第一,寺庙是公共场所,人流量大,它就特别容易形成资金的流通、集聚和交易。第二,因为信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古人都相信,头上三尺有神明。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神和宗教,在这里是一种威慑,对信用就起着支持和背书的作用了。
三、驻京办、客栈、布庄银行
除了刚才说的药铺和寺庙以外,商业流通中也特别容易产生银行业务。
欧洲的现代银行业就是正式起源于地中海的贸易,替商人办理汇兑票据、融资的业务。在唐朝的时候,也出现过这样的雏形。
比如说各地的驻京办就有银行的功能。那个时候,都是以金属货币为主,路上运钱不安全也不方便,商人和官员们就创造了“飞钱”,就是飞来飞去的钱。这些驻京办联合当地的富商和大户制作凭证,然后带着这个凭证就可以回乡取钱,所以这完全是银行汇兑业务的雏形。
除了驻京办以外,旅馆和客栈也有银行业务。当时,旅馆和客栈为了方便顾客,最开始的时候是放一些柜子,替人保管财物,后来这种柜子的业务就越做越大,然后在长安的西市就形成了存钱、取钱一条龙的柜坊业务。这和我们现在的银行营业厅加 ATM 机的业务,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大布庄也是替人保管财物,接受存款和发放贷款。布庄其实天生是有钱庄银行的基因的。你可能知道,我们国家古代的布帛是最常见的货币。比如我们中学课本里有一首诗叫《卖炭翁》,里面就写着“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说的也就是布匹当钱币使用的这么一个现象。所以布庄当银行使也是有历史渊源的。
从历史上看,寺庙也好,旅馆也好,药铺也好,其实我们会发现几条共同的线索。
第一,人多的地方,也就是资金流通多的地方,就容易产生借贷融资的信用行为。
第二,早期的银行大多是在本地起家的,因为银行做的是信用生意,需要时间的累积。
第三,人际交往互动很多的场所更容易产生信用网络,也就更容易产生银行的业务。
再看看现代的银行业,最大的不同是庞大的分支机构突破了本地的限制,但是其实至今很多的本地小银行,像我们前面课程讲到的农商行仍然是以当地业务为主。所以,从寺庙到现代的银行,其实银行的发展没有离开过这几条基本的原则。
今日概要:
添加到知识账本
划重点
在这些机构的发展过程中间,银行发展的基本线索:
第一,人流量要大,因为只有人流量大,才能形成资金的聚集和交易,产生信用行为;
第二,在本地起家的银行,因为时间累积的关系,容易做成信用的生意;
第三,就是人际交互多的场所更容易产生信用网络。这其实就解释了银行业务的根本特征,人的交互产生信用关系和网络,银行就是做这种信用买卖的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