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夕何夕搴中洲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两千年前的先秦,传统的礼乐开始崩坏,但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礼乐崩坏,才激发出那一番烂漫古风的气质,一如上面这首经典流传的《越人歌》。
《越人歌》最早出自汉代刘向的《说苑》,传说楚国的襄成君刚受封爵位的那日,身着华衣,佩戴着玉剑,立于河边。楚大夫庄辛经过,心生倾慕前往拜见。起来时对襄成君说,想和他握一握手,襄成君听后变了脸色,怒而不言。庄辛于是给襄成君讲了一个鄂君子皙的故事:
鄂君子皙是楚国令尹,楚共王的儿子。一日,子皙泛舟江上,坐在一条刻有鸟形的船上(青翰之舟),忽听见船上一位掌楫的越人在唱歌,歌声优美,子皙欣赏之余,却听不懂歌词,于是找来一位懂越国语言的人,让他将歌词翻成楚国话(吾不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我猜,这算不算早期的同声传译?- -
经过这位高级口译的翻译,从此世间有了流传千年的先秦经典《越人歌》,这首歌如今最爱被小清新们传唱,貌似还被写成了一首古风歌,不过依我看来,无论怎样的现代曲调、现代乐器,所表现出的意境,都无法和原文所比拟。
子皙听完翻译过来的歌词后,以行动回应了舟子真挚的情感:“乃揄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这里我就不翻译了,大家有兴趣的,自行想象一下哈。
这个故事,历史上对此的解释不一,有的说舟子是男的,与子皙是男男情感,有的说舟子是越女,那是男女爱慕之情,我才疏学浅不好下论断,但是个人从第六感来看,舟子应是男子,我觉得这才符合先秦人率真浪漫的性格。不知道当初泛舟江上的鄂君子皙,是怎样的风华,让舟子心生倾慕,我想,必定不逊于公孙子都、城北徐公之类吧。
可惜子皙虽为美男子,结局却并不好,楚康王死后,康王的几个弟弟争权夺位,先是公子围杀了康王的儿子,自己的亲侄子(绞而弑之),自立为楚灵王,就是楚王好细腰的那位。后来公子弃疾等趁他在乾谿的时候,杀了太子禄,公子比被立为王,子皙就在这时候被立为了楚国令尹,公子弃疾为司马。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公子弃疾是个有计谋的,他设计让人散播谣言给公子比与鄂君子皙:灵王要回来了,国人就要弑君了,你们赶紧想办法,不要自取其辱。于是公子比和子皙双双自杀(初王及子晳遂自杀。)
这是不是传说中的“蓝颜薄命”呢。
本号文章,皆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所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