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什么教育是我们缺乏的,我想不外乎有二,一个是性教育,一个是死亡教育。前者是因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文化里缺少这个;后者是因为死亡在我们的文化里是一种忌讳,避而不谈。也可能是死亡这种事,经验积累是很难的,有了某种死亡的经历以后,你已经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没有能力把感受告诉后来者。
今天无意翻了一本书叫《人之将死》,认同很多观点,与诸君分享。
《人之将死》以洞察的目光审视每个人都无可回避的困境,犀利的智慧贯穿始终。作者是当代最狷狂的作家、最才华横溢的媒体人克里斯托弗•希钦斯希钦斯,作者被检查出患有食道癌,他用最真实、甚至是残酷的笔触,在书中直面死亡:他拒绝了宗教的慰藉,一面积极顽强地尝试各种治疗,一面又不得不直面和思考终将会到来的死亡,并将自己在这“垂死活着”的一年的许多个人思考转化为哲学洞察。
我们都有一个隐匿在黑暗中的老朋友,拿着镰刀等待我们放松的某个瞬间,无情得将我们收割。他可以幻化成某种意外事故,某种不治之症。Cancer基本上成为了他树立在人们心中的代名词。作者说‘不治之症的迷人之处在于:你花大量的时间准备以一点点见人淡然迎接死亡(在经济上为亲人最好安排)的同事,又高度关系生存这件事’。我们不是真的关心死,而是想要更好的活着。《百年孤独》 里的吉普赛人说:死神到处追逐他,嗅着他的行踪,但还未决定给他最后一击。他是一个逃亡者,躲避着一切危害人类的灾祸病害。记住,你我都是凡人,终有一死。我们都是死神的逃亡者,在被他抓住之前,我们要好好活着的,做点有益的事。人活着要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着。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我们要做得就是不要让人生的终点那么突如其来。
霍瑞斯曼曾说:‘在你为人类做出贡献之前,你应当耻于去死。’为人类贡献这个目标或许过于宏达,但我们在世上,应该留下点痕迹,至少为身边的人做点什么。父母的养育之恩、爱人的相濡以沫、朋友的困境支援等情谊你都未报就想走?如果答案是,那你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自私者。离开之前是否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哪怕是为他们做的一餐饭,一次散步,一次碰杯,做完你改做的!
在残酷的现实世界,这个被化学药物包围的世界,有太多的东西可能让你丧命;不让你丧命也会让你虚弱到不堪一击。那句心灵鸡汤‘无论什么,杀不死我的都会让我更强大’有毒。或许它只是慢行毒药,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死去。这可能是死神很忙,他有很多猎物等待猎杀,只有在某一特定时刻他才向你举起镰刀。所有一开始我们就要不走他为我们设定好的路,拖延让他找到我们的办法。其中最有效的就是运动、合理膳食两条,因为这两条能编成你独特的隐身衣。
或许你和我一样还没有找到活着的意义,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你不想太早死。从出生开始,我就开始了走向终点的旅程。我们希望在这趟旅途中,多看看路边的风景,多经历一些事。那么我们应该每天起来后照镜子时问:‘如果这是我生命中最后一天,我将如何度过?’
在这种人固有一死的认证,方便我们更好探索活着的意义!
鲍勃.迪伦写到:
指指点点的威胁,只是诈唬和嘲笑
被撕得粉碎的自杀的叫嚣
出自傻瓜的金喇叭,空洞的号角
播放着废话,原来在警告:
你不是忙着出生,而是忙着死亡——《没事的,妈(我只是在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