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黄爱华曾说:“磨课、磨人”。在一次次的试讲过程中,磨教学环节、磨每个细节、磨执教者该说的每一句话……在这样的“磨砺” 中,教师才能得到进步、得到成长。
磨课是一个团队的力量,是集大家的智慧于一体的,它是通过团队合作和个体实践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的确,学校的“师徒结队”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后,于本周五落下帷幕。作为徒弟的我,为了让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为了不给师父们丢人,我和师父刘巧珍老师共同备课,在办公室的崔炜玮主任、任静萍老师、张敏老师、吴敏老师的指导下反复磨课、深入教研,让我的劳动成果获得认可,让我享受着专业成长的幸福。
3月份的时候,我就着手做这件事情,自己把教案改了一遍又一遍,有了想试讲的念头。刘老师主动把五一班的这节课留给我,并邀请全年级的语文老师参与听课评课。其结果不是一个“惨”字可以形容得了的。课程一结束崔老师就问了我一句话:“你觉得这节课,你累吗?”我当时傻傻的还没听出来什么意思,回答了一句:“我出了一身汗。”回到办公室,各位师父针对我这节课,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崔老师说:“整节课学生读的太少,老师讲的太多,导入过程太长,大约五六分钟。”任老师接着来:“摇篮部分讲得过多,大量的图片充斥着课件。”刘老师补充:“整节课教师的语言过于平实,不够生动,教师的语调没有抑扬顿挫,不能给学生以感染力。”吴老师接下去说:“本节课有一个目标,就是从几个方面学会叙述一个地方,这个重点在你的这节课上根本没有得到体现。”张老师接着补充:“整节课当中,小组合作没有任何体现不说,你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他们根本没有发挥的空间。”最后大家发现,我设计的那个小练笔——课间活动,根本不合适。吴老师说:“课间活动这个话题,三年级的小孩都会,放到五年级,有点太弱智了。”张老师接着说:“那我们可不可以把课件换成校园?试着让学生从时间,地点,人物等等方面进行补充。”吴老师补充到:“你可以这么问:你想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校园的美?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这样小组合作和小练笔又结合了起来。效果应该还不错!”崔老师又郑重地提出来:“一定要关注学生,关注语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在练笔和交际中学会语言的运用。”任老师温情地说:“讲课不是完任务,娓娓道来才自然。”刘老师最后总结:“各位老师提到的问题你一定要好好记下来,把它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清明假期好好再捋捋,放假回来继续试课!如果准备期间遇到任何问题,及时联系我。”
清明节一天我在课本、教参、电脑前“泡”了一天。晚上8:00多,我对这节课的教案和思路又有了新的想法,就想给刘老师打电话,但是又害怕耽误她的休息时间。思量再三,还是拨通了电话,刘老师热情地说:“来吧,我还没有休息呢!”最后刘老师牺牲了她的休息时间,跟我沟通了个把小时。
第二次我在五二班进行了试讲。发现“讲音乐家故事”这个环节浪费时间较多不说,且有一个女孩子讲的故事偏离课本,跟主题毫无关系;“许多”和“多”在文中的作用,学生理解的也不够到位;“掺和”的理解也是费了好大功夫。一节课紧紧张张,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第三次是在五六班,各方面比第二次有了进步,但指导朗读不够,且朗读形式有些单一。第四次是在五五班,整个流程挺顺的,就是学生的兴致不高,老师没有做好调动。最主要的是“民乐在金色大厅的演出”,这一设计在哪个班都没有得以展示。
虽然,每一次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每一次又都比上一次有所进步。这一次又一次的试课背后,是五位师父一次又一次的指导,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抠,一句话一句话地推敲,一张幻灯片一张幻灯片地琢磨。电子教案改了一遍又一遍,光纸质版的教案就打了五次,每一次都画的满满的,既有师父们的建议,又有自己的理解。
带着万全的准备,4月16日那天,我和孩子们来了一场欧洲古典音乐之旅,一起欣赏了音乐之都维也纳的独特的美。整体效果比之前的每一次都要好,我内心是无比幸福的,因为在这次磨课活动中,我得到了进步,得到了成长。感谢一直支持、鼓励我的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