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写的《绿》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这种意象下的诗歌,需要在教学中打通诗歌和生活、诗文的联系,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形象的画面。所以,本课教学在于想象诗歌的画面,感受丰富独特的表达。我在本课教学做了如下设计:
第一,借助不同程度绿色的自然图片让学生观看,学生用一个词形象看到的绿。如果用一句话描写,你会怎样描述?——相机引出“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都是绿的……”正音“倒”,发现作者独特的表达与丰富的想象。
第二,自由朗读全诗,发现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绿的程度、绿的范围、绿的动态)。
第三,如此丰富的绿,你见过吗?朗读第二节,构建语言交流支架“通过 我仿佛看到 正在 。”顺势拓展:看那些让人耀眼的迷彩绿,是那样生机勃勃。一个迷彩绿,就是“事物+绿”独有的组合。你还看到这不同的绿吗?让生活的色彩进一步具象,对指导学生朗诵极为有效;第四,第三节教学读完后直接以诗词与现代诗的引读,对读,以另一种形式实现现代诗的理解,其丰富的想象,独特的表达有了落角点,学生的诵读特色鲜明。
第四,自读“动态”两节,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由此拓展绿写作背景,发现作者以心中绿来表达中华大地的勃勃生机。
优点:整个教学的目标实现在诗节一、二、三都非常明显。开篇的对比说话激发学生的欲望;极生动的构建出生活与诗歌的融通,实现对单个绿色的活化,让立体的画面清楚呈现于学生眼前,顺势由色彩展开生活中不同绿色程度的语文训练。唤醒学生对生活中不同绿色的多元表达;诗词与现代诗歌生动引入,引读,对读,很快就打通了诗歌本身的时间距离。三节教学,总体不错。
缺点:第一节的教学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这一问过于空洞,课堂在交流中陷入僵局。学生很难把绿与有生机,有活力的蓬勃生机相联系。同时,现代诗与散文比较阅读是放手让学生做,花费时间长,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