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和电影不一样,生活难多了。——《天堂电影院》
一:《美国往事》
不知道是罗伯特·德尼罗的缘故,还是来自于《教父》固有的印象,亦或是导演赛尔乔·莱翁内的伟大。或许三者都有关系。
我同多数热爱电影的人一样,始终走不出“口碑电影”的怪圈。放佛观众说好就是好,奥斯卡评委说什么你就认什么,豆瓣给的评分越高就是好片,放佛昆汀放个屁都是香的。其实这时候你不是在看电影,你只是在主观地照顾自己虚伪的内心。
《美国往事》是我暂时不会去碰的电影,不是说看了《美国往事》就会与《教父》作比较云云,可能还是多半源自于自我的私心,感觉看够了好的电影,再没有电影可看,再也没有打发聊胜于无的时光。如同吃菜一般,吃了好的饭菜,再入口稍微逊色点的口味,你就会觉得还是逃不出前者的味道。
所以甚至有时候我会恶心地中伤自己:偶尔看看烂片还能增强自己的抗压力。
二:《公民凯恩》
也许自己对黑白片知之甚少,需要做的功课太多,而暂时只能理清《辛德勒名单》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我心里清楚的知道,多少伟大的电影都是从默片时代受得启迪。
我曾经幻想一个人呆在一间屋子里,没有一扇窗,四面墙壁,关门不见人影,只能看到卓别林在不声不响地耍宝。电影与这间屋子融为一体,我置身其中,只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仿佛这样就能脱离现实,从而再造现实。
可我也想过当我打开门后的一瞬间,眼前的世界就在你的面前,可以想象,这种强烈的落差感会让我无比失落。我怕我承受不来。
所以,《公民凯恩》在我关进黑屋能承受的住的时候,我会看它。
三:《盗梦空间》
并不是觉得会看不懂后感觉会心情失落而不看。我觉得能看得懂《禁闭岛》,《盗梦空间》也应该有从下手。
所以如果哪天真让我碰到一个能盗梦的空间,我会在这个空间里边做梦边看这部电影。
四:《大话西游》
说来惭愧,作为星爷的铁杆,我看了不知多少遍《功夫》,但至今都没有完整的看完一部《大话西游》,不过想来却无遗憾。
并不是不想完整地看完它,而是有时候,我更期待一种叫“不期而遇”的东西。
有的电影就如同你未看完的书,哪一天你无意翻阅到你曾经读到过一段文字,重读时,你才会恍若初梦,你不会迷失在那里,但你一定会有怅然若失的感觉。
就好像你以前听过的某首曲子,你无比熟悉调调,甚至都能哼唱几句,但就是不知道那首曲子所为何名?在某个不经意间,你得知久石让的大名,终让你发出一声长“哦”。
所以这种“不期而遇”的感觉何时能来,我也不知,等到真正来时,我再有空好好弄清“他好像一条狗”是怎么一回事。
五:《追随》
诺兰的脑洞一直很大。在电影里,他同你在同一世界,可他却能搅翻这个世界;他同你在同一平台,可他却是拿着杠杆翘起你的那个人;他同你在同一平面,可你却连他的影子都无法看清。
一直想看诺兰的处女作,可又万分纠结,我在想终究是什么造就了牛逼闪闪的诺大神?是什么拼凑了一直游离在万象中的诡异大脑?难道诺大神的天赋在第一部作品就得以展现吗?
这些疑问残存于心,不急一一解开,所以我会追随诺兰,但暂时不会看《追随》。
六:黑泽明的电影
我承认伪民族主义爱国情结确实成了我不怎么喜欢看日本电影的主要原因。
究其所在,还是从小到大耳濡目染教科书式的洗脑所影响的。可又无可避免,几乎每一个戴着用鲜血染红的红领巾的小孩都是这样过来的。
但我从没否认日本是一个电影强国的事实,甚至无数遍夸过韩国电影牛逼的我,在看过诸多电影评论后,也不得不承认日本电影能轻松碾压韩国电影。
所以最后等到哪一天我逐渐看完各种冷门经典,实属无片可看,并且慢慢能习惯日语蹩脚的发音时,我会向黑泽明开刀并致敬。
暂且留白,后续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