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陨落》是英国现象级畅销小说家肯·福莱特(ken-follett)的作品,是“世纪三部曲”的第一部,第二部是《世界之冬》(Winter of the World),第三部是《永恒边缘》(Edge of Eternity),分别讲述了上世纪一战、二战、60—80年代的故事,基本涵盖了20世纪的大事件。
和一般的历史小说不同,肯·福莱特并没有选择将视角放在国家间的互动、政治人物的博弈和战事的推衍上,而是把目光下移,放在了被大事件影响的,努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身上。
他描写了威尔士的矿工少年、刚失恋的美国法律系大学生、穷困潦倒的俄国兄弟、富有英俊的英格兰伯爵,以及痴情的德国特工,五个人,五个家族的命运互相交错又迥然不同,故事场景从煤矿到俄国皇宫,从代表着权力的走廊到爱恨纠缠的卧室,所有人都被战争这只看不见的手牵引着,但又并未深入其中,他们所见到的都只是其中与自己有关的那一小部分。而这其中,还穿插了各种人物对战争的看法,比如英国没落贵族菲茨对战争的看法是:
“他吸着餐后雪茄,思前想后,觉得战争并不可怕。以前他一谈到战争,自然而然觉得是一场悲剧,但战争也不见得完全是坏事。战争让各国团结起来,一致对付共同的敌人,它能熄灭动乱之火。不会再发生罢工,谈论共和政体也会被认为是不爱国。女性甚至也不会再要求选举权。他不由得被这种前景吸引,战争会让他找到用武之地,证明他的勇气,为国家效力,回报一直以来慷慨赋予他的财富和特权。
菲茨不希望打仗,但他心里有对这一前景暗中窃喜。这将是证明自己勇气的机会。他父亲在海军功勋卓著,但菲茨从未见识过任何战斗。一个男人总要做些必须做的事情,才能独立于天下,自称为男人,其中就包括为国王和国家战斗。”
因为描写的内容如此之复杂,所以肯·福莱特采用了炫技式的写法,多线叙事,多人物叙事,像中国套盒一样结构复杂,这也是他本身的趣味所在,他说:“很多作家只写能取悦他们自己的东西,并模模糊糊地希望这也能取悦别人。但我每写一页都在清醒地思考:读者会怎么想?读者觉得这真的会发生吗?读者关心这些吗?读者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吗?我敬佩那些用文字和新奇结构进行文学实验的作家,但我从不这么玩。”
全书最大的卖点就在于历史事件的真实、确凿。除了虚构的主角,很多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有出场并和虚构的人物产生互动,而且肯·福莱特在后记中提到,这些互动中真实历史人物的言论都是有凭有据,绝非杜撰,这就使得这本书可以作为了解那段历史的窗口。高度尊重历史,绝不戏说误导后世,这是国内作品最为缺乏的精神。
这也保证了作品的极高可读性。在保证可读性的同时,他所有的作品又都经过历史学家的审读,保证了史实无误,使作品既好读又严谨,充分照顾到了读者的需要。
为什么书名叫作《巨人的陨落》呢?其实巨人的陨落,含义就是贵族阶级的衰落,民主的实现和普通阶层的崛起。战争是明线,而民主的实现则是贯穿全书的暗线。肯·福莱特在书中对于民主意义,通过不同国家,不同人物的故事做了深度探讨。读完全书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英美式的渐进的民主是持赞扬态度的。第二部,世界的凛冬,结尾很有深意,再联系到书中描述的两段历史,一战结束,释放了希特勒纳粹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恶魔,二战结束,诞生了斯大林这一排名第二的恶魔(当然斯大林的清洗在二战前就开始了),人类的偏执、愚昧和疯狂正是在不断毁灭自身的希望,人类还有宽容和怜悯带来希望。
当然,从个体角度着眼,我们有幸生在和平的年代,和平的国家,更应该珍惜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