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得到回应是我们每个人的本能。
今天,院里要检查卫生,吃完饭后我们几个人就回来了。有一个勤快的女孩去收拾厕所了,还有两个女孩在摆弄着手机热烈地讨论着些什么。
收拾摆放洗漱用品的桌子时,有很多用品摆放的很乱而且不知道是谁的,就问了一句,“这些是谁的东西啊,快来认领一下啦!”
比较尴尬的是,几个女孩仍然在忙活着自己的事情,没有人给我回应。过了一会儿,舍长说:“咱么这个桌子上不让放东西,先把各自的杯子拿走吧!”
结果仍然是没有人理。又过了一会,“没有人听到嘛?”舍长说道。
其实,大家都听到了,只是懒得去回应。
最近在部门里也是这样啊,不管是大二的副主任还是大三的主任在群里说话、布置任务的时候,都没有人回应了。开学时强调了数次的事情,可现在,那么多的人,却连一个站出来说话的都没有。
昨天舍友也说:“看看咱们宿舍,经常这样,一个人说完话,接着就没有人回应了 只剩下那一个人尴尬。”
虽然很多人觉得,这是很常见的事情了。但我觉得,这也算是一种冷暴力。
一个人若是经常得不到别人的回应,那他就会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越来越少说话了。
就像是在群里,很多人就会避免说话。因为他怕他说完话后,就没有人说话了...成为话题终结者,这是一件很让人难受的事情啊。
然后,我们就像患了社交恐惧症似得,说话越来越少,越来越谨慎。
有一个朋友曾跟我吐槽,她在宿舍里洗完头发后,向舍友连问了好几句想借一下吹风机可以吗,但是那个人却一直没有回应,先前以为是真的没有听到。但当她再问“我刚刚跟你说的话,你有听到吗?”对方却抛过来一句“你要用自己拿就好了嘛,我要说不行你就不用了吗?”
我确信,她们的关系是挺好的,我也知道那个女孩平时是个挺热情可爱的姑娘。只是,根据她以往生活的经验来说,有些问题 可以不用回答。
但是,我们对回应的需要时与生俱来的。在婴儿依恋的研究中,有一个叫做“Still Face”的经典实验,生动地演示了婴儿对于积极回应的强烈需要。
实验是这样进行的:
先让母亲与婴儿愉快地互动着,婴儿看着母亲,母亲跟他微笑,逗他玩,抚慰他,气氛很轻松愉快。之后,母亲换上了一副面无表情的脸,婴儿最初还是笑着,咿咿呀呀地跟母亲说话,但一直没有得到母亲的回应。过了一两分钟,孩子开始焦躁,转身到处看,感到巨大的压力,很快就感到崩溃和绝望了。母亲赶紧说话,孩子这才稳定下来。
尚不知事的婴孩对于得到回应都如此迫切,更何况是真真切切进行着社交活动的我们呢。
其实我们宿舍有这样一个人,无论是谁说话,她都会回应一句,就算她特别不懂,就算她手里还在做着别的事,就算她在追着她最喜欢的剧,她都会去努力地给别人一个回应。
上能聊到爷爷奶奶的糊涂事,下能聊到小侄女的教育方法,懂得各种生活技巧,好像是一个百科全书。
表面上看她是天生乐观,但私下里却能了解到,她那是不忍心让别人失望,不忍心让别人承受那种失落感。
小时候呢,我们还会天真地问一句“你为什么不理我呢?”但长大了,这些事情就慢慢变成了一个人心里的刺,拔不掉,留着疼。
和一个人正聊着天就突然没了回应,在群里问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却没有人回应,在路上跟人打招呼别人却冷冷淡淡的……
《人性的弱点》里说,每个人都是自私的,最在意的都是自己的感受。新买了一件衣服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的,辛辛苦苦完成的任务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的。
在别人跟你说些什么事的时候,看着她的眼睛,认真地给她回应吧。你只有让别人觉得你给他重视了,那别人才会同样地在乎你重视你的感受啊。每一份感情都是有付出才能有回报的。
可能我的这些想法是很幼稚的事情,但我就是想让每一个提问都得到答案,每一份热情都得到回应。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