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并不等于就是摹仿某些东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高尔基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老舍曾经在《我怎么写小说》中谈到:写作虽勤,但往往会把读书时间挤掉。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久而久之,心里就剩下自己所熟悉的那么一小撮语 汇。像受了旱灾的庄稼那么枯窘可怜。在这个时候,我若拿起一本伟大的古典作品读一读,就好似大旱之遇甘露,胸中开阔了不少。即使我记不住文章中的语汇,我也会得到一些启发。
要求自己显露出一些才华。时而万马奔腾,时而幽琴独奏,别老翻过来调过去地耍弄那一小撮语汇。这么一来说也奇怪,那些忘掉的字眼也回来了。笔下丰富了些,特别是在心里干枯得像烧干了的锅的时候。字找不到,句子造不成的时候,我就拿起古书读一读。往往有奇效,诗中的警句让我狂悦。
在前几天我还是一直认为不读书也是可以写作的,毕竟是关于自己身边的一些事物。在我开始写的时候都是跟着灵感来的,什么时候有灵感了就赶紧写出来。哪能会写不出来,可是在这两天,我突然感觉自己没什么可写的了,也写不出来了。当我在写一个故事的时候连描述一些场面都感觉吃力的时候,顿时陷入恐慌。
其实对于读书我上大学就没有怎么看过,一方面是很少去图书馆了,基本上都是期末什么的。有的时候去看,我都是看一些我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杂志。但是我的一个室友就喜欢看书,她说她喜欢纸质版的书,她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看书,她不喜欢看那种言情的小说按她的话就是“没什么营养”。
她看的方面很广泛,一年下来,我都感觉她从本身的气质就有了一些变化。有时候不一定在那个地方看到一句话在寝室讨论,她都能接下来,有的时候连来自哪里都知道,我们都是一脸茫然。有的时候在一起讨论一些问题,我除了坚持自己的观点就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而她却能引用一些大师的话,说得头头是道。我真的是自叹不如。
看看简书里面但凡有些深度的文章里都有一些出彩的地方,有的是引用大师的话,有的是自己精炼的总结。有人会说了“引用有什么了不起的啊。”对啊,引用有什么了不起啊,估计引用的话如果不用引号标注估计就不认识。我仔细看了看,同样的意思,你用一些很白话的话一说,是挺容易懂。但是我突然觉得他们写的话非常的精辟,仔细想想真的是说到自己的心里了,能产生一种共鸣,再看看自己的索然无味。
一般那些我比较喜欢的作家我都会翻看他们以前写的文章,他们基本上都看了好多本书。一年都要看多少本,而且我发现读书读的多,文化底蕴越高,字里行间都能透出来一种大气。
俞洪敏谈到为什么要读书时总结了6个字:情怀,胸怀和气质。而一个人的情怀,胸怀和气质绝对是去做一件长远的事情的最好动力。
其实我最喜欢的就是细节描写,他们总是会把握细节性的一些东西,干练精辟,总结到位,再看看自己的拖泥带水,没有那种语言的积累真的是写不出来那么宏观的场面。我就想象不出来,他写出来让你想象看差距有多大吧。如果让我写就是一些简单的肢体语言“他说,她说”,自己读着都感觉一丝尴尬更别说别人了。
而且有时候自己的思考也得不到升华,我就有一种前面写的故事还行,就按着感觉写,可是一到总结的时候就写不出来,就是一个光秃秃的文章。没有什么情感的升华,就不是一篇好文章,毕竟故事嘛,谁都会写,当然写故事也分高低。不读书,你就不会把思想想的远,就局限在自己所认知的那个世界里。
很多时刻我都是直接写个故事就搁置了,没有什么自己的思考想法之类的,其实也有就是不知道怎么表达。我觉得读书可以让你把心里的声音更准备的表达出来,而且那些大师们的书都是他们读过那么多的书的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它可以让我们的思想超越时空的限定。
在书上看到过一句话“精神世界若空洞无物,那写出来的东西岂不是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觉得很有道理,你脑子里面没有那么多的东西,那你怎么写出来一些令人感悟颇深的句子呢?我记得我小学的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看一些作文书,上写作文课的时候别人的小朋友抓耳挠腮,我就很快就写完了。老师看了之后好夸我写的好,其实我也就是把我看过的一些东西有的总结一下,有的直接感觉不错就拿来用。
我经常把标题写的很有感觉,但是围绕着这个标题就是写不出来一些深刻的东西。人的见识跟阅历就体现在自己的文章里,而且我们毕竟都还年轻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闯荡。我们没有那么多的阅历,那么就要从书里面来吸取这些弥补不足。
你没有读那么多的书,你也可以写出来,但是你那仅仅是写一篇文章,没有什么实在性的升华。如果你要想长期的写作,想要你写出来的东西让别人看后得到一些感触,那就要读书了。而不是别人因为你一个好标题进来瞅上那么一眼,看过就走。我觉得这就是不仅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作品的不尊重。
看到那些非常有名的老舍先生写了那么多的作品仍然还在读书,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呢?
如果不知如何下手写文章不妨去图书馆借几本书看看,相信会有所收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