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沟通--背后的6大支撑学科解读

沟通,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可是你真的会沟通吗?

很多人会觉得沟通就是会说话、有情商,会说好听的就得了,但是沟通这件事背后其实是有严密的科学支撑的。

李拓老师这节“关于沟通背后的6大支撑学科”课程,听过后真的豁然开朗,他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沟通,更是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详细诠释了沟通,从而使我们对沟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6大学科:神经语言学、生物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和哲学对沟通的解释。

在展开详细内容前我们首先来看下沟通常规的定义:沟通就是发送者凭借一定渠道(亦称媒体或通道)将信息发送给既定对象(接收者),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它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沟通首先是信息的传递;

2、信息不仅要被传递到,还要被充分理解;

3、有效的沟通并不是沟通双方达成一致的意见,而是准确的理解信息的含义;

4、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反馈和理解过程。

沟通无时无刻不在,往大了说,事业、婚姻、家庭需要沟通,往小了说,保洁阿姨、物业小哥、菜场买菜需要沟通,沟通好了连扫地大妈都特别关照你,所以沟通无大小。

那么沟通到底是什么呢?有人说沟通是相互了解,有人说沟通的目的是合作,这两个人对沟通的认识就不一样,假设你认为沟通是合作,那么你跟认为沟通是相互了解的这个人聊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问题。

沟通就是通沟

李拓老师有一个通俗形象的说法,沟通就是“通沟”,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想通一条沟得先做到自己“通”,才能做到别人“通”。你说话的这个语言它就象流水,这个流水从我这边出来,流到你那边去,再从你那边再流回来,这就转起来了,这水就是活的就是正常的;如果这个流水从我这边出来,流到你那边去你不接受,或者从你那边来我不接受,这就流动不起来,这条沟就马上变臭水沟了。

我们打个比方,沟通就象通洗手池,洗手池堵了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洗手池本身堵塞,另一种是管道堵塞。就象有可能堵的地方在你这儿,也有可能堵的地方在他那儿。如果是在你这儿,你要通就先把自己这个事想明白了,然后自己这边疏通了洗手池就通了,但问题是这个管道它本身就是堵着的,洗手池还是下不了水,这时你得再想办法疏通管道。

问题在于沟通的不畅就是被这个沟堵住了,你自己这边的堵得靠你自己的疏导,对方那边的堵要靠你的技巧去引导,这是两个不同的方向。同时我们得明白,所有的堵塞都是有原因的,这个堵一定是有东西挡在那儿。

大家结合一下自己的生活经验,一种情况是陈年的积累让这个管道越来越细慢慢不流通了,另外一种情况是突然进去一个杂物堵在那儿就造成了流水的不畅。突然进去的堵好解决,有一个工具叫“拔刺”,把这个东西想办法拿出来就可以了,而陈年积累的堵不好解决。

但是不管什么情况你得知道通洗手池这个沟,它不是一件干净的活,它是一件脏活累活,你自己要有这种心理预期和准备,如果说我现在要通对方这条沟,我必定是要付出一些精力和代价的。

神经语言学对沟通的解读

神经语言学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人大致分成两种:一种叫视觉思考型,一种叫语言思考型

中国人使用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我们的习惯从古到今都是象形、比喻、类比、借景抒情等,我们都是通过观察反馈在脑子当中形成画面,然后再进行对外输出。

作为视觉思考型的我们,在沟通当中就习惯性地使用这样的方式:通过你的对话在对方的脑子当中构建一个画面,以这样的方式与对方完成沟通。比如说劝对方买衣服,我们都怎么说呢?这件衣服穿在你身上真的太好看了吧,你要是买到一定如何如何......你想想这就是给对方强烈的画面感。

从视觉思考的维度来讲,什么是高效的沟通?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对方看到结果,让对方有对结果的画面感。有时我们为了尽快给对方构建这个画面,我们要提高这个速度,我们通常怎么做?

夸大--你再不结婚就孤独终老吧

逼迫--你今晚再12点回家,我就......

怂恿--你这次考100分,我就带你......

以上这些行为都是为了快速地给到对方画面感,这是我们视觉思考型的人沟通里经常犯的一些错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己心中的这个画面跟对方感受到的画面是不同的。每一种画面都有它的美。你认为美,别人不认为美,我们认为美的东西特别愿意跟人说,那么就有一个反作用,就是我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就我越来越觉得我说的对,我说我的考虑是好的,我对未来描述的这个画面是和谐的、美满的。可是这个画面(标准)在不同人的脑中都是不同的样子,你又怎么来保证你脑子当中那个画面就是对方愿意的那个画面呢?

还有一点我们都太急迫的把自己认为对的那个画面复制到对方的大脑当中去了。但问题就是你没有给对方一个接受的时间,你没有把你自己认为这个好的画面完整地描述给对方,这时就出问题了。

所以说每个人脑中对画面感的理解不一致,沟通者太急于向对方传达信息造成对方没有时间吸收,这是视觉思考型的人的两个典型误区。

接下来我们看看语言思考型的人是怎么沟通的,欧洲人是典型的语言思考型,因为欧洲的人口构成非常复杂,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逻辑的话,这些人是很难在一起有一些互动的,所以他们的沟通都特别重视逻辑

逻辑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对方明白你要说什么,而不是让对方看到结果,一般用主语加动词,然后加上时间、地点、条件,最后加上你要涉及到的人,如:

我吃饭。-- 主语加动词

晚上我在楼下吃饭。-- 加上时间、地点、条件

晚上我在楼下吃饭,你来不?--再加上你要涉及到的人

这样说话的好处就是这个话从我嘴里说出来,跟任何一个人说出来是一样的,这就叫语言型思维,换句话说也叫逻辑思维。为了实现高效沟通我们都需要学习语言型思维。

生物学对沟通的解读

生物学认为,人是一种高级动物,那么人的沟通和动物的沟通差别在哪儿呢?

所有的动物在大自然生存相互之间必然面临两个选择:协作与竞争,要么你去跟别人合作,要么你把别人干掉留下自己。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也同样面临:我们的沟通要么是为了协作,要么是为了竞争。

这种竞争与协作的冲动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我们内心的想法与我们实际的行为有时是不一致的(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人类经常会考虑面子等外在的一些东西,好多事情就不好去说破,但是这些东西却是存在的,当竞争与协作的这种东西没法散发出去的时候,就只能被人类内化,这个过程就产生了大家在沟通当中非常熟悉的一个东西,叫做情绪。

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要么亲要么近。什么叫骨肉血亲,就是两个陌生人组成一个共同的家庭就叫亲;什么叫近?两个人产生友谊,产生合作就叫近,亲和近都是为了达成协作。所有积极情绪都是由协作带来的,也就是说你所有积极情绪的源头是因为你体会到了协作的快感。

消极情绪要么打,要么逃,所有的消极情绪都来自于竞争的压力,来自于竞争的紧迫感。

一边是协作给你带来的快感,另一边是竞争给你带来的压力,这两种东西动物可以随便的释放,但是人不能随便的释放,人只能憋着,憋着憋着这东西就变成了情绪。

那么当人的消极情绪上来了,怎么办?有没有方法来消灭它呢?

情绪是没有办法被消灭的,情绪也很难管理和控制,为什么呢?因为人是动物,人只要是动物就会有情绪,所以情绪是不可能被消灭的。你有情绪代表了你还是一个动物,还是一个人,如果你没有情绪就变成一台机器了。

那么到底有没有没有情绪的人,或者情绪管理特别好的人呢?有两种特殊情况:一是人生经历过重大的挑战,见过大风大浪,眼下的种种不算什么;二是已习惯于反人性的生活方式,比如修行者等。

除此之外情绪是不可能被控制的,也不可能消失。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要允许消极情绪的合理存在,如果难过就大哭一场,才更有利于恢复常态,过度的压抑只能起反作用。除此之外,我们要对自己的情绪保持敏感,若发现异样,立刻找方法发泄或转移出去,跑步、看书、听歌、玩游戏都是发泄和转移情绪的一些非常有用的方法。

在沟通中我们也要学会尽量不让自己的情绪伤害到别人,沟通中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的情绪失控时可以喊暂停,让自己有个缓冲。如果我们的情绪日积月累不能被发泄或转移就有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社会学对沟通的解读

哈贝马斯说:“沟通是行动者以语言为中介,为了达到互相协作而进行的行动。”

沟通中的矛盾大多是由不良的行动而引发的,不同的行动带来不同的沟通结果。

根据不同的目的,通常分为:

目的型行动:比如销售行为,目的是卖货给你;

调节型行动:比如老师找家长,是要调节学生不对的地方;

戏剧型行动:想让别人看到自己,需要被关注。

从社会学层面,沟通的核心关键在于“话语权的争夺”。

不论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家庭中的争吵,大都围绕:“这个要听谁的?我说的话在你们眼中有多大分量?”而展开。

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家庭中话语权的争夺。

首先我们要知道三个概念:道德资本(付出)、权利游戏(吵架)和家庭政治(过日子)

道德资本是指你认为你为这个家庭所付出的所有的服务,注意:是你认为的,而不一定是客观意义上的付出,就是我觉得我为这个家庭干了什么事,这个事别人认不认可不要紧,只要是我自己认可的,我为这个家庭所付出的所奉献的,全部都叫道德资本。

举一些简单的例子:

每个月工资卡上交的行为

在家抚养教育孩子

为家庭采购必需品

在家搞卫生做家务

照顾长辈,陪长辈出去玩

提醒长辈定时吃药

我作为老人自己照顾好自己,不让家里人操心

总之,某一个家庭成员所做的事情,另外一个家庭成员能从中得到好处,都叫道德资本。

你拥有的道德资本多少决定了你在家庭当中跟你的沟通对象沟通的时候你的底气,你用你的道德资本跟你的家庭成员去沟通,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争夺话语权的过程。

那这个道德资本的高低是谁算的呢?又是怎么算的呢?

我赚了这么多钱,我对家里的贡献大,肯定是我的道德资本多,那么就听我的。

我能把这么难带的一个小祖宗带成这样,你才赚了这点钱,何况我也赚钱,我对家里的贡献大,肯定是我的道德资本多,应该就听我的。

争夺话语权失败了,就产生了委屈或争吵。

为什么委屈?就是你为这个家庭贡献的东西你觉得特别多,但是对方觉得你贡献特别少,就产生了委屈,就产生了争吵。

所以有一句话叫清官难断家务事,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清官他不论多么清,他都算不出你们家里边谁委屈多一点,谁委屈少一点。

我们在沟通中经常会过分强调自己的道德资本,而忽略了对方的道德资本。我们在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就要从根源上去改变你的家庭沟通方式,那该怎么做呢?举个例子。

老婆小红因为事情A批评老公小明:“你能不能也干点家务!”

小明用事情B作为理由解释A:“我不是忙么!”

错误:小红否定小明提出的B:“啊,你忙我就不忙了么?”

正确:小红肯定小明提出的B:“你忙归忙,你抽时间把车和车库都收拾好!

面对小红的责问,小明该如何回答呢?

老婆小红因为事情A批评老公小明:“你能不能也干点家务!”

小明确定A是不是小红的道德资本:“今天家里这么亮堂都是你擦的么?”

小红强调她的道德资本A:“你知道把我累成什么样子么?”

小明肯定小红的道德资本A:“辛苦了,辛苦了。”

当家庭成员跟你表达了他的道德资本,你如果用自己的道德资本来反对他表达的那个东西,这种沟通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因为你在否定别人对家庭的付出,否定别人作为你家庭成员的价值。

那么好的沟通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

小红跟小明去讨论,如何在你有这个道德资本的前提下,还能避免对我的道德资本发生阻碍,产生伤害。可以这么说:你忙归忙,你抽时间把车和车库都收拾好就可以。

好的沟通状态是你把自己的道德资本说出来,也要肯定对方的道德资本,并且把肯定对方的道德资本作为一个前提,再让对方为你的道德资本做一些肯定和帮助。

总而言之,就是你要看到对方为这个家庭做出的贡献,再小的贡献在对方眼中都是一个事情。过日子没有一个谁对谁错的问题,就是你看见和没看见的问题。当你把对方认为的事变成小事的时候,别人就会委屈,委屈就会产生矛盾。

家庭生活中两个人的道德资本发生碰撞的过程就叫权力游戏,他们争夺的这个权就是话语权,有了道德资本就得比一比看谁的资本大小,看看谁为这个家庭付出的更多。所以过日子吵架或者沟通不畅,有一个非常基本的原因就是在争夺话语权。

那么有的时候吵架有的时候不吵,有的时候玩权利游戏有的时候不玩,这个过程就叫做家庭政治。这个家庭政治说通俗一点就叫做过日子。

每个家庭都会吵架,这是非常正常的。吵架中谁对谁错永远没有正确答案。

如果吵架的时候都把对方往死了说,往深了说,往狠的说,那么这个吵架就变成了一种条件的交换。炒着炒着最后就变成了:我付出多你付出少;你不行不能过,要不然就离婚,就变成了大开大合,这是不健康的。你得学会把这个吵架稳定在一个正常的区间,始终围绕着亲密关系在吵,当你变成不是围绕亲密关系这个角度,而是围绕着钱或房子在吵的时候,根本性质就发生变化了,这时候两口子吵架跟敌人或商业伙伴吵架就没有任何区别了。

所以在家庭生活中,你要去积累自己的道德资本,同时你要找到对方的道德资本,用良好的沟通来玩转权力的游戏,然后以亲密关系为前提开展家庭政治,那么你的这个日子过得就踏实。

平常我们总是习惯于用“金钱”衡量一切,在家庭中也是一样。但是我们要明白,金钱只是衡量道德资本其中的一个因素。

我为这个家庭挣了一百块钱和我为这个家庭扫了一次地;我为这个家庭赚了一万块钱和我为这个家庭扫了一次地,在家庭生活中这两件事应该是等值的,商业社会对家庭最大的一个考验,就是我们开始用金钱来衡量所有的一切。其实这是非常不健康的一种想法,如果你们生活中不能把金钱跟带孩子、赡养老人、管好自己的学习成绩等这些东西统一的话,你的生活就不会美满,因为金钱不能代替其他的道德资本。

最后一点,不要将所有的不幸都归结为原生家庭,一个人18岁以前原生家庭的影响会很大,但如果30岁了还没处理好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说明你只是在给自己找一个“不是我的问题”的借口而已。

社会心理学对沟通的解读

社会心理学就研究三件事:社会思维、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分别对应我怎么想、你怎么看和你我有什么可能。

社会思维中的“我怎么想”,存在两个自我:一个叫现实的自我,一个叫可能的自我。现实的自我就是我目前是个什么状态,可能的自我就是我想成为什么样的状态,如果这两者之间的差距特别大,就会导致这个自我出现问题。

社会影响中的“你怎么看”,就是这个社会里的人对你的评价、贴标签、偏见或者对你产生一些预期等,这都叫你怎么看,沟通中的大部分问题都来自于这个影响。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社会由自我和他人所构成。

自我--生理需求,心理情绪,语言表达

他人--处理需求,反应情感,了解意图

社会关系中的“你我有什么可能”也就是自我与他人的组合,比如说夫妻关系、朋友关系、子女关系、上下关系,这全都叫关系。那这个关系是怎么构成的?自我接纳他人成为关系,他人接纳自我也成为关系。

自我和他人组建的关系构成了这个社会,这中间如果缺少了接纳环节,两个人就只是陌生人。例如:大街上你看到这个人长得特别好看,多看了几眼,但人家看都没看你,也就是说你接纳他,他没接纳你,那么你们两个人之间始终是陌生人过客;我现在看一个人特别好看,然后他一看我,也看上了,接下来往下发展,互相的一个接纳过程,我们成为了恋人也好夫妻也好,这叫一见钟情,就是一眼我们双方就互相完成了接纳。

我不接纳你,咱们成不了关系,你不接纳我,我们也成不了关系,所以我们互相接纳才成为关系,接纳是一个中性词。你现在骂我一句,我也骂你一句,我接纳了你对我的侮辱,我也表达了我对你的侮辱,咱们俩之间这叫关系,咱们俩现在就是敌人的关系。

沟通的目的就是完成这个接纳,建立自我跟他人不同的关系。所有失败的沟通全部都跳过了接纳的这个环节。例如:一厢情愿、言之无物、草木皆兵、欲加之罪等。

沟通的目的是尊重与合作。我尊重你,你跟我合作,这是一个非常健康的接纳过程。所有健康的沟通都是以尊重作为开头,以合作作为结束。尊重这个行为是干嘛?是表示了我接纳了你,合作的这个结果,证明了什么?证明了对方愿意接纳我。尊重是你向对方发出的要求接纳的信号,合作是对方愿意接纳你的证明。沟通的发起人一定是要首先表达尊重的那个人,这个尊重体现了你想要接纳对方的这个意愿,而沟通是怎么做一个结束的呢?就是对方愿意跟我们去合作,这是沟通成功的标志。

以尊重为开头,以合作为结束,尊重是你能说了算的事,合作是对方说了算的事。所以你只需要做,你能做好的就是把尊重这些事表达好,然后你通过你的语言,通过你的这个真诚,让对方觉得愿意去接纳你,愿意去接纳你们这种关系,然后他做出了行为,这叫合作。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沟通根本就不是为了自己沟通,所有的沟通都是为了别人在进行沟通,就当你觉得我要跟你聊一个什么事的时候,我是为了自己来开启这个沟通,那就大错特错了,所有的沟通都是为了别人在沟通,这个别人就是你的沟通对象,沟通根本就不是为了自己,我们沟通是为了别人、为了对方,是我们希望通过沟通让对方来接纳我们。

让对方接纳你,你要全心全意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跟对方沟通的时候,这个往往起到的效果是最好的。沟通中有些你不能把握的不要去管它,把握好你的坚持,把握好你的让步就可以了。

传播学对沟通的解读

传播学对沟通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交商上。

交商,是指一个人与人交往、交际的能力。它通常用一个分数表示,分子为“我现在对你的认知”,分母为“我可能对你的认知”,二者的结果最大值为1。交商为1的人就是沟通高手,表示我们两个人好得跟一个人一样。

分子:随着一次次沟通,以及沟通的深入,分子会不断扩大,分子越大结果越大,代表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好;相反分子萎缩,两个人的关系也就渐行渐远,例如原来亲密无间的发小因工作地不在一个城市,沟通少了关系就远了。

分母:一个沟通高手会把这个值定得很高(希望去探索未知),一个沟通有问题的人会把这个数值定得很低(沟通前主观上已经把对方定性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一个交商特别高的人,就是他会默认我跟谁都聊得来,他不会去人为的阻碍别人跟我的沟通,不会去对别人开始就有很多不好的幻想、不好的这种限制、不好的偏见,这些东西都没有在最大的可能上给予对方善意。然后他会去通过不断的、持续的沟通来逐渐的扩大这个分子。

我们对一个人好的坏的各方面我都有可能去了解,这个了解带来两个好处,第一我可以规避你认为不好就是你身上不好的东西;第二我可以试试更多的可能,或者更多的跟你聊你好的那一面,这叫扩大分母。

两个人从开始什么话都不说,到最后无话不谈,这中间发生了什么?这中间一定发生了无数次的沟通。

哲学对沟通的解读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哲学都源自于沟通。东方哲学之智慧《论语》,西方哲学之经典《理想国》,全部是对话集,都是沟通的语录。所以这个世界上各种好玩的、多姿多彩的事情全部都是由沟通来组成的。

大家现在认为你们在生活当中因为沟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请大家一定要记住,沟通本身并不是问题,而是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秘密武器,正是因为有了沟通,这个世界才越来越有意思,让我们爱上沟通,这里就是罗德岛,就在这起舞吧!

课程整理来源:可复制的沟通力


如果你希望改善你的沟通力

请持续关注**杭一凡**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