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敢说,自己从不说谎?
脍炙人口的《伊索寓言》里有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牧童和狼》,故事虽然简单,但富有教育意义,教育孩子要诚实,不要说谎。“狼来了”的故事伴随一代又一代孩子们成长,也包括曾经的我们。我们从小就知道要做诚实的孩子,好孩子不说谎。
然而,随着年岁渐长,我们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斥着谎言。人们总是这样表白,我从不说谎。但当夜深人静之时,请你扪心自问:“我这辈子难道真的从没说过一句谎言吗?” 恐怕多数人会沉默了。一个标榜自己从不说谎的人,实际上,Ta已经在说谎了。
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我们每天会用到5~200次程度不等的谎言。《说谎心理学》一书把虚伪的奉承、有意的忽略、“半真半假”的事实,以及在某些情况下的沉默,都纳入谎言的范畴。然而,这本书的主旨绝不是要强迫我们说谎,或者要把我们每个人变成一个毫无责任的说谎者,而是要培养我们对谎言的感知能力、辨别能力,以及运用能力。
01 谎言的善与恶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在有意或无意地修改真相,因此可以说——人人都在说谎!如果你企图让谎言从生活中彻底消失,那么你将举步维艰、处处碰壁。不过,谎言虽然无处不在,却是有区别的,谎言也有善、恶之分。
莎士比亚说:“善意的谎言,可以为生活增添色彩。” 童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谎言,一种善意的、美妙的谎言。孩子们在童话世界里学会分辨正义与邪恶、善良与阴险,学会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学会与人为善,也学会嫉恶如仇。圣诞老人就是一个经典的美妙的谎言。你能说,这样美妙的谎言不好吗?
荣获第7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电影《美丽人生》,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父亲利用自己的丰富想像力撒谎,哄骗儿子说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使儿子快乐、天真地生活在纳粹的阴霾之中。孩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伤害,坚持到了被解救的那一天,并与母亲团圆,而父亲自己却惨死集中营。你能说,这位撒谎的父亲不是一位好父亲吗?
至于恶意的谎言,这里就不赘述了。纳粹大肆屠杀犹太人,就是二十世纪人类社会最大的谎言的恶果。惨绝人寰,令人发指。
02 谎言的积极性与消极性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谎言也有积极性与消极性之分。一个能用积极的暗示性谎言鼓励自己的人,终将会有大收获。这样的人,总是乐观、积极、阳光,每天给自己鼓劲,暗示自己能行,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果然努力不会白费。反之,一个对自己丧失信心,活在悲观情绪中的人,用消极的暗示性谎言影响自己,总认为自己没有希望了,不愿振作起来,每日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希望也会越来越渺茫,遑论成功了。
恶性肿瘤病人对待疾病的不同生活方式也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同样是早期癌症患者,一个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合理饮食,坚持适当锻炼,乐观向上,积极融入社会,觉得自己越来越好的患者,和一个消极悲观,听天由命,既不适当锻炼,也不改正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其不同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03 掌握一些简单有效的识谎术
谎言是生活的调味品,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因为谎言,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妙趣横生。也因为谎言,我们的生活有时又令人啼笑皆非,甚至痛苦不堪。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骗子也无处不在,防不胜防。每隔一段时间,我们总会接到几个陌生来电,谎称单位领导的,自称学校老师的,冒充老乡、同学的,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其目的无非是想骗人钱财。虽然骗术拙劣,谎言漏洞百出,却总有那么一些人,识别不出谎言,结果上当受骗,轻则小失银两,重则倾家荡产,甚至危及性命。
所谓“言多必失”,当一个说谎者不愿承认自己说谎时,身体及其语言都会不由自主地出现一些不协调的表现,包括语音、语速、语气等等。“打破沙锅问到底”,有时也是常用的识谎术之一。
吃一堑长一智,经验是最直接的“测谎仪”。除了个人经验,平时多关心时事,及时了解社会上的各种骗局,掌握一些简单有效的识谎术,对保护自身权益也是极其重要的。
总之,谎言虽然不可避免,有时还不可或缺,但充其量也只是生活的调味品。人们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更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利用一些小谎,是被大众所接受的。但是,老话说“纸包不住火”,谎言总有被拆穿的时候。 林肯曾说过:“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
真实或者谎言,有时只是立场问题。不要试图抛弃谎言,也不要沉湎于追逐真相,因为有时候结果比真相更为重要。
愿生活中少一些谎言,多一些坦诚。即使免不了说谎,也要做一个正直的“说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