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第五节 反攻开始问题
反攻开始问题,即所谓“初战”或“序战”问题。
许多资产阶级军事家都主张慎重初战,不论在战略防御或战略进攻皆然,而以防御为尤甚。我们过去,也曾经严重地提出了这个问题。江西反对敌人第一次至第五次“围剿”的作战给力我们以丰富的经验,研究一下这些经验不是没有益处的。
第一次“围剿‘时,敌人以约十万人之众,由北向南,从吉安、建宁之线,分八个纵队向红军根据地进攻。当时的红军约四万人,集中于江西省宁都县的黄陂、小布地区。当时的情况是:(一)”进剿“军不过十万人,且均非蒋之嫡系,总的形势不十分严重。(二)敌军罗霖师防卫吉安,隔在赣江之西。(三)敌军公秉藩、张辉瓒、谭道源进占吉安东南、宁都西北的富田、东固、龙冈、源头一带。张师主力在龙岗,谭师主力在源头。富田、东固两地因人民受AB团欺骗一时不信任红军,并和红军对立,不宜选作战场。(四)敌军刘和鼎远在福建白区的建宁,不一定越如入江西。(五)敌军毛炳文、许克祥两师进至广昌宁都之间的头陂、洛口、东韶一带、头陂是白区,洛口是游击区,东韶有AB团,易走漏消息。且打了毛炳文许克祥再向西打,恐西面张辉瓒、谭道源、公秉樊三师集中,不易决胜,不能最后解决问题。(六)张、谭两师是围剿主力军”围剿”军总司令江西主席鲁涤平的嫡系部队,张又是前线总指挥。消灭此两师。“围剿”就基本上打破了。两师各约一万四千人,张师又分置两处,我一次打一个师是绝对优势。(七)张、谭两师主力所在的龙岗、源头一带接近我之集中地,且人民条件好,可隐蔽接近。(八)龙冈有优良阵地。源头不好打。如敌攻小布就我,则阵地亦好。(九)我在龙冈方向能集中最大兵力龙冈西南数十里之兴国,尚有一个千余人的独立师,亦可迂回于敌后。(一O)我军实行中间突破,将敌人的阵线打开一个缺口后,敌之东西诸纵队便被分离为远距之两群。基于以上理由,我们的第一仗就决定打而且打着了张辉瓒的主力两个旅和一个师部,连师长在内九千人全部俘获,不漏一人一马。一战胜利,吓得谭师向东韶跑,许师向头陂跑。我军又追击谭师消灭它一半。五天内打两仗(一九三零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一九三零年一月三日),于是富田、东固、头陂诸敌畏打纷纷撤退,第一次围剿“就结束了。
第二次”围剿“时的情况是:(一)”进剿“军二十万人,何应钦为总司令,驻南昌。(二)和第一次围剿一样,全部是蒋之非嫡系部队。以蔡廷锴的第十九路军、孙连仲的第二十六路军、朱绍良的第六路军为最强。(三)AB团肃清,根据地人民全部拥护红军。(四)王金钰的第五路军从北方新到,表示恐惧,其左翼郭华宗、郝梦龄两师,大体相同。(五)我军从富田打起,向东横扫,可在闽赣交界之建宁、黎川、泰宁地区扩大根据地,征集劳资,便于打破下一次”围剿“。若由东向西打去,则限于赣江,战局结束后无发展余地。若打完再东转,则劳师费时。(六)我军人数较上一次战争时虽略减(三万余0,然有四个月的养精蓄锐。基于以上理由,,乃决找富田地区的王金钰、公秉藩(共十一个团)打第一仗。胜利后接着打郭、打孙、打朱、打刘。十五天中(一九三一年五月十六日至三十一日),走七百里,打五个仗,缴枪二万余,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围剿。当打王金钰时,处于蔡廷锴、郭华宗两敌之间,距郭十余里,距蔡四十余里,有人谓我们”钻牛角“,但终究钻通了。主要因为根据地条件,再加之敌军各部之不统一。郭师败后,郝师星夜逃回永丰,得免于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