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老是有一些高三毕业生在各大网络平台咨询报考的问题,甚至有一些学生会直接私信问我“该报什么专业?”“自己的分数能够上哪所学校?”“某某大学怎么样?”
我是多么能体谅这些十八九岁的孩子们,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什么专业,老师和家长的建议看起来总是欠缺点什么,自己被语数外填满的大脑根本不知道生活是怎么一回事,还老是指望靠网络上的只字片语来指点人生。
每年这个时候总能想起2007年那个夏天,那年报考是最后一年“先报后考”,没有微博、微信,就连手机上网都没有普及。从来没见过世面的我们,对一切大学的了解,仅限于从网吧里上网时搜到的学校官网网站,觉得学校照片漂亮,自己分数也能够得上,就报了。报完再考试,那简直就是一场赌博。
曾经有很多人指望选对大学,然后改变一生,如今大学毕业六年,谁的人生都没有改变,同样都过着类似的生活,甚至和当初选择的大学已没有任何关联。
前两天结识一位北京舞蹈学院毕业的硕士生,现在从事的工作和专业不对口,饭桌上感叹自己已经好几年没有好好跳舞了,想想从前为了舞蹈付出的辛苦,简直白受累了。同桌的几位先生为她惋惜,可我倒不觉得,看这姑娘气质温婉、举止优雅、身材曼妙,是那种第一眼看上去就能hold住气场的出挑。而这除了源于先天的家庭教育,更多的是得益于她的后天舞蹈功底和知识储备所沉淀出来的特质。
我们大多数人也会有这样的错觉,老觉得毕业后没有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就算白学了,而忽视了时代本身的变化。
以前长辈会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可是如今这个时代你会看到,真正毕业后一直从事专业对口行业的人并不多,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任何行业、任何技能、任何与众不同的闪光点都可能养活自己。专业和工作已经没有太大关联,个人特质的重要性逐渐显现。
我越来越相信大学毕业前夕我的系主任说的那段话:“上学并不能真正意义上改变什么,但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会让我们养成三个习惯:读书、记录和思考。真正走入社会时,这些习惯将会让你站稳脚跟。”到现在恐怕连这位老师都想不起这句话,我却很听话地认真执行这最后的一份学生作业。
上学真的没意义吗?对于一些人来说的确是的。上学时候一心打游戏、谈恋爱,如今收获到的是琐碎的家务、嗷嗷待哺的孩子和看《魔兽》时满满的激情澎湃。然后一副过来人的样子告诉十八九岁的毕业生:改变你们命运的不是知识文化,主要是爹妈、长相,还有你们家那片是不是要拆迁。
很多事情不顺利,寻找外界因素比承认自己无能要方便很多,尤其是在所有人都公认是外界因素的时候,更能巧妙地欺骗别人和自己。如果还有懒惰和情绪做支撑,那恭喜你,终于拥有平庸的一生。平庸伴随而来的是抱怨、琐碎、无力感和无可改变的枯燥生活。
有人问过,为什么我们上学时彼此都差不多,毕业后差距那么大?这并不奇怪,学校的教育会依照学习成绩把学生排出名次,社会的教育会依照金钱和权利排出阶级,还有一种不曾言喻的排名,就是按照生活态度排出层次。上学时想要打破名次顺序要靠个人努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总会让你维持在中上等,到社会中也是一样的。
从来没有什么规则能让人确定地落在哪个名次,但良好的心态和习惯却能莫名其妙地让人出类拔萃。比如有人习惯写字,后来靠写小说成了作家;有人习惯化妆打扮,后来变成美妆博主接到各种时尚杂志的邀约;有人习惯拍照,后来成了摄影师;甚至有人习惯讲段子,后来做成自媒体吸纳几百万粉丝,每天都有钱进账。可是你以为这些习惯都是随随便便就能练就的么?
喜欢写字的要读很多书才会有文字功底,喜欢打扮的要懂得美学概念才会搭配得当;喜欢拍照的要懂得色彩、构图甚至要对艺术有独特的见解才能拍出优秀的作品;哪怕是讲段子都要了解历史、文化和很多不为人知的荒唐见闻才能编出让人信服的节目。这每一样都需要足够强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的最原始状态就是你多年前一个人一步步解答的那道数学题。
正如我的老师讲到的,上学十几年,我们都会读书、记录和思考。读书是学习知识最直接的方式,这会让我们的头脑保持鲜活;记录是总结、概括和沉淀的最好方法,这会让生活变得有条理;思考是连通智慧的最佳路径。再看看那些把生活过得一塌糊涂的人,还有几个能做到这些?
学生时代会在大学毕业时终结,真正的社会却是从大学时代开始的,想在这个社会大班级取得名次,依然需要坚持上学时的这些习惯。大学的确重要,但不在于读好的专业和找到好的工作,而在于如何调整自己完成学生到成人的过渡。
讲到这里,如果实在想听听我对于高中生报考的实质性建议,我会告诉你:尽量去外地,这是你见识世面的最好机会;选择感兴趣的专业,这是你避免浪费学业的最稳妥方法;选择高校相对较多的城市,文化氛围某种程度上起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