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我们只是大二的
从暑假加入新生群到现在已经有三个月了,在这三个月中,开始有很多人叫我“学姐”,“姐”,我也一直在努力扮演着这个新角色,这个过程中,有欢笑有哀愁,有甜蜜有苦涩,有感动有失望,但更多是焦虑和力不从心.
我和很多人一样,大学中学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收到请回复”。当时不知道这短短五个字有什么分量,但是只要看到“请回复”这类的消息,都会在第一时间回复。
记得当时大家总会在宿舍中说,“快点大二吧,好像感受一下给人发收到请回复是什么感觉。”
那个时候,大家感觉这样一定会很酷。
可当现在我们需要在发送的消息后面加上收到请回复之后,才知道,这样的感觉真的一点也不酷。
社团招新的时候,发送的每一条面试通知中的收到请回复,都成了漫长的等待。
一直会自我怀疑,是我发错号码了吗?我再核对一遍吧。他是不是太忙了,还没看到信息,我要不要再发一次呢?
而因为害怕耽误事情,打电话过去才知道这些不回复中有的是看到了短信知道什么时间参加面试,就感觉没有必要回复了,也有一些是不想参加面试,通过这种不回复的方式拒绝。
而有的不回复是因为根本没有认真看我们的内容,我曾经在吃饭的时候接到过一个大一新生的爸爸打来的电话,上来第一句话就是“我是***的爸爸,她把短信转发给我了,你们到底是干什么的!”
当时觉得非常委屈,不只是因为不习惯这样坚硬的语气,更多的是因为只要稍微认真看一下内容,就可以知道这是社团面试的通知。
大一的时候,我们在宿舍中聊天会提到,那些只比我们早一年上学的学长学姐怎么就和我们不一样呢?不仅穿衣打扮没有我们这样的乡土气息,而且他们好像什么都可以做好。
之所以在假期的时候就加入新生群,之所以选择留在社团,都是因为,想要学着他们的样子,把他们教会我们的都交给大一新生。
总是想要学着他们的样子去关心新生,可更多的时候是被当作是微商或者正在做兼职。
新生群中大家在讨论床垫的时候,我说“我买过三个床垫,你们想买的话我可以把链接给你们。”然后我不只收到了一条添加好友申请,添加理由出奇的相似“你是卖床垫的吗?”
去年的时候,因为刚开始接触雾霾不习惯,咳嗽了很久,开学的时候妈妈给我装了很多的防雾霾口罩,前几天空气质量不太好的时候,我在群里发“你们有需要口罩的,可以来找我拿”,可有的人私聊我“姐,你的口罩怎么卖,服务区的是五块钱一个。”
看到共享单车的免费骑行卡,先自己试了试发现是可以用的,才发送到群里,结果有人问“姐,这是一个兼职吧。”
真的抱歉,我接触不到这其中的任何利益,只是想要把有用的东西分享给你们。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宿舍中讨论的话题都变成了“到底要怎么教啊!”“这些东西不是应该自己就会的吗?”而更多是“如果教不会,带不出来,他们以后怎么办?”
倾诉之后,一个个又都会继续的回复消息。一次舍友说我,不知道的还会以为你是一个客服,大家都笑了,我也笑了。
而现在想一想还真的是。在此之前,对我自己的弟弟,对我的朋友,甚至对我的父母,我都不曾有这样的耐心。
那天小闺蜜和我说,我们两个人的QQ一个标志都没有了,如果不是她提醒,我都没有意识到我们有很久没有联系了。我解释说因为课多,可我比她清楚,我们这些灭掉的大火苗,消失的小房子都变成了一个个新生群里的“相声演员勋章”,“大演说家勋章”
有人说“你大一的时候,也是什么都不会。”可我大一的时候,都是先自己研究,在问同学问不明白,百度查不清楚之后才会打开学长学姐的对话框。而不是这样:
“姐,你帮我做了吧!”
“姐,我不会!”
“姐,我现在有事,等我有时间去找你。”
有同学找我和舍友带一带他们大一的辩论赛,我们俩学着去年给我们指导的学姐的样子,在宿舍商量都要告诉他们什么。
而在第二天后,舍友收到一个新生的消息:“姐,你能帮我们写一下一辩和四辩的稿子吗?”
不只问过一个人,很多人都感觉自己很力不从心,很多时候要回答一些我们也不了解的问题,比如哪个牌子的路由器好用,比如去哪里补办身份证,这些我们都也是要去一点点的去打听的。
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听到旁边的两个大一的聊天。
“我们副部特别烦人,动不动就强调什么礼貌问题,就大一届怎么姿态就那么高”
“是呗,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大二的吗?”
对呀,我们只是大二的,不是万能的。我们的课更多,我们的学习压力更重,我们要完成学长学姐安排的任务,我们要分担你们的任务,可正如你们所说,我们只是大二的。
“当年我大一,你大二
什么事情我都问你,你都教我
现在我大二,你大三
我照着你的样子教别人
后来我大三你大四
可能我们偶尔会见一面
聊聊天,聚聚餐
最后我大四,你走了
我们可能就没有机会见面
最最后,我也走了
可能也会这么个人在想我吧”
这样的说说,每年都会有很多人的转发,而我也终于在我大二的这一年,真正看懂了这短短的几行字。
想要告诉那些帮助过我的学长学姐,你们真的是超级棒的学长学姐。
同时也想告诉我的学弟学妹,我们是第一次当你们学长学姐,并且我们也只是大二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