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这么多人还打不过他们?十个中国人打一个洋人,也能把他们赶出北京,赶出家门。”
时至今日,我们国人大多数还认可这个结论,他们相信“人心齐,泰山移。”他们相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他们仍然觉得只要当年的中国人齐心协力,那些英军,法军,八国联军不可能会将中国打败,中华民族也就不会有百年屈辱史。他们相信只是因为中国出了几个汉奸,只是因为忠臣遭到陷害才让这些外国人得逞。但是,知道今天也没有多少人研究为什么我们国家在风雨飘摇之际会有大批的汉奸出现?为什么一次鸦片战争打完近三十年的时间,中国没有变得强大?
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时人都对当时的政府有所诧异。“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
中国人直到今日仍然有一些流氓想法,林则徐不撤职,鸦片战争不会输。我们先不谈这个,先谈十个国人可以打败一个洋人的话题。
据张宏杰先生的《饥饿的盛世》一书中提到,当年清朝百姓的年收入在35两之间,而年支出在39两左右,就是说辛辛苦苦劳作一年老百姓还得借五两银子才勉强过得去。而英国工业革命前农民年收入在四十五两左右,年支出在36两左右,而且农民可以吃上咸猪肉喝上啤酒,荤素搭配,营养安全。工业革命后,英国农民更是能吃上牛肉,燕麦,面包等奢侈食物。英国农民抗击灾年的能力大增,而中国农民一但遇上灾年就没有可没有这么幸运了,一场灾年轻则卖地卖房,重则卖儿卖女,家破人亡。出门想投奔远方亲戚,山贼强盗,寸步难行啊。
英国著名观察家马戈尔尼在乾隆七十寿辰时奉命访问大清,在回国后出版了一系列学术专著,其中提到了大清“民有菜色”,这是古文翻译过来的,真正是说大清民族身体素质不高。“二男子打架,互揪头发,形如斗鸡,全然不顾理解,拉开后仍互相谩骂。”当时的英国拳击运动已经相当盛行了,还出现了皮质手套。
当时的英军必修课有一门就是拳击,英国陆军入选相当严厉,不仅要有好的身体素质,基本的数学知识,地理知识,机械知识,数学必须是一等才可进入军营。而清朝军队这时正在军备松弛,潜心克扣军饷上。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军队身体素质直线下降,当时的军人多半在市井之地听评书,或在烟花柳巷流连忘返不可自拔。
军队不重视训练,那是朝廷的错误。民间一定有能人,这是中国人一贯的想法,“高手在民间”。但到达民间你就会发现那些干苦力的,腰挺不直,背像弓,俩臂弯弯像月牙。多年的劳作使他们的身体素质差到了极点,即便是偶尔能从中挑选出身体宿州好的人,他们文化水平也不及英国士兵。前面已经提到英军文化水平较高,而且大多是机械方面的,而大清这里是“之乎者也”,跟不上潮流。
著名历史学家端木赐香在其著作《那一次我们挨打了》中提到过,大清不败天理不容。所以,即便是二十个人围着一个英国士兵(或者是明治维新后的日军士兵)也无济于事,即使把身体素质放在一边,一个是全副武装,拥有多年单兵训练的军事素质;一群是毫无军事训练的手无寸铁老百姓。难道忍心看着百姓手无寸铁的遭到屠杀吗?
何时这种结论在民间不占大多数时,国人才真正去正视历史。
理性对待历史是对历史最好的交代,还要让这种错误的结论流传多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