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N4之旅群里看到有人推荐看【出路】这部教育纪录片题材电影,随手就团了,并马上看完。3个主人公,历时6年的拍摄,呈现了3个不同阶层的人生百态!说实话,看完整体感受确实不太好(不是指纪录片本身),让我想到了挺多,今天想就该纪录片聊聊为什么读书这个话题。
马百娟,甘肃一偏远落后山村的小女孩,用具有浓厚乡音的普通话读着自己的作文:我上完小学上初中,我还要去北京上大学,找工作挣钱,一个月要挣一千多元,去买面,因为家里面不够吃……
徐佳,湖北一个小镇复读第三年的高中生,眼神略带不定和忧伤的说:我一定要考上大学,完成父亲的遗愿,将大学录取通知书拿给他看,让妈妈少操点心……
袁晗寒,北京一个生活相对富足(估计)的辍学在家的17岁姑娘。在家里待着很烦啊,无所事事要疯的,很无聊啊…这些类似话语似乎多次出现。
女娃子到时候要找对象靠女婿的;我已经这样了,也不差这一年,那就赌一把;袁晗寒我们卷铺盖回家吧(笑着转述妈妈的话语)…从这些只言片语中,我们或许也能大概推断出主人公各自生活的家庭环境。
影片后段,马百娟坐在桥头搓手摇头,在田间踱步,那无奈又无助的神情真的让人泪目;徐佳与女朋友拍婚纱照甜蜜的场景让人欣喜;袁晗寒在上海的一家艺术公司与同事交流与探讨让人憧憬…
马百娟读书是希望能让自己吃饱喝好,徐佳读书是希望实现父亲遗愿改变家庭条件,袁晗寒读书似乎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寻找更好的出路。
每个人身处的环境不一样,追求也不一样,做决定时的心境也不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让自己坚持(读书)的那份信念,无关好坏,都值得被尊重和理解!
但是我们作为老师,需要告诉我们的孩子们,为什么要读书呢?在尊重他们各自想法的同时,或许我们也应该也有我们自己的价值取向引导!
我所在学校经常会有外来人或团队参观,作为班主任经常会接到通知让引导学生一定要文明礼貌懂礼仪。我当然也得如此做,但每次我都会向孩子们(三年级)强调,我们不仅仅是在有人参观的时候需要做到这些,而应该任何时刻都应该做到这些!就像我们读书学习,更多的并不是为了实现他人的某种期望,而是成就更好的自己!好比学语文认识生字就可以自己通过阅读了解恒广阔有趣的世界,学数学计算就可以自己去买东西,学英语可以让自己见到外教时进行沟通,学科学让自己学会探究神奇世界的方法…我们学到的任何知识技能思想都会成为我门身体的一部分,我们会为自己比昨天更博学了而感到从内自发的那种兴奋和子豪,就如同我们在有能力帮助他人,并且通过行动帮助到人后的那种成就感一样……
影片的最后,马百娟嫁给了自己的表哥,徐佳在自己毕业签约的公司里工作,袁晗寒在北京开了自己的艺术投资公司。每个人都不容易,每个人都在奔波着,每个人都在探寻生活的意义!或许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活在当下,回望初心,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