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前几天为了准备《中国戏曲史》网课,在360百科里输入“霸王别姬”,竟然显示21个词条。大致浏览了一下:历史故事名1,电影名3,电视剧名2,小说名3,剧名4,歌曲名3,游戏名3,冰上舞蹈名1,菜名1。涉及9种类型,看来“霸王别姬”这四个字是真火。其中一部分是蹭热度的,但有些已经成为文学史和艺术史的经典。“霸王别姬”故事讲述了上千年,蕴涵着华夏儿女不同历史阶段的思想意识和情感诉求。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与陆贾《楚汉春秋》里的“霸王”与“虞姬”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楚汉春秋》:“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太史公司马迁的笔法确实“雄深雅健”,英雄美人的人物设置,慷慨悲凉的情景气氛,使这段在《项羽本纪》中只占了微小篇幅的叙述变得戏剧性很强。这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源头,后世所有“霸王别姬”的故事都由此生发。项羽后来突围奔逃,自刎于乌江边,虞姬怎么样了,《项羽本纪》没有交代,但终归没写她自刎,为后来的故事演绎者留下了骋才的空间。
早于《史记》的《楚汉春秋》中引录的歌词,陆贾说是虞姬酬和项羽的歌词,但司马迁写《项羽本纪》的时候并没有提到这个歌词。
仔细揣摩《史记》里的这段文字,突然发现它是为项羽一个人写的,不是为项羽和虞姬两个人写的,是表现西楚霸王的英雄失路之悲的,不是表现痴男怨女的儿女情长的。明代凌稚隆辑录的《史记平林》里有一条评语:“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项羽反复吟唱的歌词的关键字眼是“时不利”,其和他后来说了三遍的“此天之亡我”是同一个意思。在“四面楚歌”的绝境中,项羽认为是上天不眷顾他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使他由人生的巅峰跌入深渊,他的悲歌为此而发,他的“泣数行下”的眼泪为此而流。司马迁以他惜墨如金的文字告诉他的读者,这位因“将五诸侯灭秦”而成就了“霸王之业”的豪杰,到死都不明白,毁掉他的霸王之业的到底是谁?是高高在上又沉默不语的苍天吗?是又狡猾又无赖的对手刘邦吗?当然司马迁在《项羽本纪》最后的“太史公曰”里非常明确地揭晓了答案的,这个答案是说给《项羽本纪》的读者听的,是聪明者对糊涂者的叮咛。
总之,在这段文字中,项羽是情境的唯一主角,虞姬是陪衬,项羽悲慨的是自己的命运,虞姬是陪着项羽悲慨项羽的命运的,感动得“皆泣,莫能仰视”的“左右”留的眼泪是为项羽一个人流的,而不是为项羽和虞姬两个人流的。司马迁《项羽本纪》的传主项羽爱的是江山,美人是他们人生的点缀,虞姬不过是他所有的点缀品里最好的那一个。点缀品是用来锦上添花的,美人是用来为他的成功增色的。
所以,一旦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胁,悲慨过后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出路,虞姬的生死是管不了那么多的。
在司马迁的描述中,项羽的行动线是这样的:闻四面楚歌而大惊,起来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泣数行下。在这个情境之外的下一段,紧接着的另一个行动是突围奔逃。霸王的歌词中有这么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感慨自己在穷途末路之时不知道怎么安排虞姬的出路,于是安排不了就不安排了。
准确地讲,在《项羽本纪》中,霸王并没有别姬,虞姬的死活就看自己的造化了。她的结局司马迁不知道,作为一个严肃的史官,没把握的事情不能乱写。或者,在司马迁看来,在项羽的命运中,虞姬既没有起太大的正面作用,也没有起太大的负面作用,虞姬的地位不重要,既然不重要,何必浪费笔墨呢!
但在司马迁的描述中,霸王身边确实有这么一个名“虞”的美人,霸王对虞姬并不是完全不放在心上,霸王在悲歌之后,美人确实有“和之”的行动,写恋情的要素已经齐备。既然司马迁没有明确交代霸王除了无奈之外对虞姬有没有牵挂、怜惜等感情,既然司马迁没有明确交代虞姬的结局,也没有明确交代虞姬和歌的内容,那么后世的作者何妨不去设想一下霸王与虞姬彼此之间的感情呢,何妨不去设想一下虞姬和歌的内容呢?何妨不去设想一下虞姬的结局呢?
有现成的材料在呢,于是后世的作者们开始把《史记•项羽本纪》里项羽的歌词与《楚汉春秋》里虞姬的歌词配到了一起,比如京剧《霸王别姬》,这两段歌词成了渲染慷慨悲凉气氛的顶顶重要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