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分析了父母面对孩子为什么如此焦虑的四个原因。一是现在的这个时代,确实是一个焦虑的时代,这是每个处在这个时代的人都要面对而又无法改变的现实;第二和第三个方面是关于教育理念的认知误区以及教育目标方面的问题;第四个方面就是关于自身人格状态不稳定的问题。
看到这些问题后,不知道我们是不是有一个感觉,陪伴孩子成长的道路其实是我们每一个父母的修行之路,孩子身上的问题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家长自身的人格状态和认知上的误区。
我们的课程就要接近尾声了,我希望,我们的家长不要随着课程的结束而停止了学习和成长的步伐,如果说:我们的课程能够让每一个家长都明白: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我们自己的成长!并让我们从此踏上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道路!这就是课程最大的价值了!那接下来的成长之路该如何走呢?
二十世纪美国最著名的神学家、思想家,雷茵霍尔德·尼布尔在1934年写下的祷告词中有一段文字是我非常喜欢的: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
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请给予我勇气,
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请赐予我智慧,
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是的,接下来的自我成长之路,我希望我们按照这样的一个心态和路径去做:通过不断的学习、观察和思考,分辩哪些是我们可以改变的,哪些是我们无法改变的,然后,接受我们无法改变的,改变我们所能够改变的。
什么是不能改变的呢?孩子自身的特点是不能改变的,你不可能把一棵杨树变成松树;孩子自身的成长和发育规律是不能改变的,你不可能让一个已经青春期的孩子像一个成年人一样理性和淡定,你也不可能让孩子在一夜之间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掉;什么是可以改变的呢?我们自身的认知误区,我们教育理念上的偏差,我们的沟通模式,我们自身的人格状态,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然后,透过我们的改变去影响孩子。父母的成长之路可以沿着这几个方向来走:
第一点, 进一步改变认知,扩大自己可以接受孩子行为的范围。父母和孩子的冲突大体上都是沿着这几个步骤发展的,对孩子的行为不接受,看不惯,然后产生焦虑,当不能承受自己的焦虑时,就开始对孩子进行评判和指责了,孩子感受到被指责时,就会反抗,于是冲突就发生了。我们中级班有位妈妈,她的孩子是个女孩儿,特别喜欢中性打扮,这个妈妈就总是为这件事儿和孩子发生冲突,孩子买衣服,就说孩子,你就不能买件裙子啊,你看看你,打扮的不男不女的,多难看啊!其实,打扮的不男不女不好看,只是妈妈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即使是父母也不能改变孩子自己的审美,也不能要求孩子和我们的审美观一样。如果我们知道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孩子不是父母的一部分,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就不会再把自己的意志加到孩子身上了,就会尊重孩子自己的意志了。还用最近热播的《少年派》中的林妙妙来举例,物理不是考9分就是考19分,一直是倒数,语文和英语总是考100多分,可是她妈妈认为理科好找工作,为妙妙选文科非常不满意。妙妙的妈妈在认知上有两个误区,一是对对未来人的核心竞争力不了解,还停留在工业时代的找工作模式上,认为只有理科生才更好找到工作。人类已经进入到人工智能时代,低社交、高结构化的工作容易被机器取代,而高社交、非结构化的工作则更具竟争力,人和机器比,人具有爱、创新、思考、互动、沟通、情感的能力,所以,对这些能力更加需要的职业会更具竟争力,如:设计师、心理治疗师、发型师、专栏作家等等,未来文科生比理科生的竟争力一点儿都不会弱。
妙妙妈妈的另外一个认知误区,就是想改变不能改变的,人和人的智力类型是不同的,人的智力类型有八种,林妙妙显然不是数理-逻辑型的,这就好像非把一棵杨树变成一棵松树,最终孩子不但成不了松树,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也没有了。所以,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进而扩大接受孩子行为的范围。减少自己的焦虑,进而减少对孩子的评判和指责,减少冲突,让孩子能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发展自己。
第二点, 和孩子建立清晰的界限感,把孩子对自己生活和学习的管理权还给孩子,慢慢从孩子的世界中退出来。完美的妈妈不是100分的妈妈。完美的妈妈是每个阶段知道自己应该做多少分的妈妈,完美的妈妈就是从100分妈妈变成60分妈妈。孩子刚出生时,妈妈要做一个100分妈妈,对孩子的响应要及时、快速,全方位的照顾孩子,因为孩子是一点自理能力都没有的,虽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从我们的怀抱里挣脱出来,学会了走路,这时候,无微不至的照顾就要减少一些了,我们要做个90分的妈妈,孩子上了幼儿园,开始有了小朋友,有了老师,此时,我们要更加从孩子的生活中退出,要做个80分的妈妈了,孩子进入小学,大段的时间在学校,晚上要与作业,周末也会和同学出去玩儿,或者上课外班,我们要把一部分生活的管理权交给孩子,学习的管理权也要逐步交给孩子,这时候,我们要做个70分的妈妈,中学阶段,孩子更加独立,这时候,学习的自主权和生活的管理权更是要完全交给孩子,我们要学着做个60分的妈妈。要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就像一棵树一样,刚栽下去的时候需要的空间小,可是小树已经长大了,它的树干已经高了,枝杈也多了,大了,我们如果还只给小树很小的空间,就会妨碍小树的成长。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妈妈逐步后退的过程。还说刚才那个喜欢中性打扮的女孩儿妈妈,孩子已经16岁了,仍然是花一分钱,都要和爸爸妈妈去要,买冰淇淋要和妈妈说,妈妈评价一番,吃凉东西不好,买衣服,风格不对,出去吃饭,只能吃这个,不能吃那个,孩子和朋友聊天,你这些朋友不好,你要交学习好表现好的同学作朋友,父母和孩子每天都在为这些事儿冲突、矛盾,孩子还有能量和心情去学习吗?16岁的孩子,妈妈仍然在像管幼儿园的孩子一样管,本来应该成为60分的妈妈了,还在做90分的妈妈。孩子就像是被绑住一样不得自由,于是就会用力用夸张的行为争取自己的行为,要纹身,不要上学,孩子其实是在用这些行为争取自己的空间。可是妈妈还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得不到孩子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