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的的周末休息时光,老公提议坐地铁去栈桥看海鸥,逛逛日新月异的大鲍岛。
十年没有休过周六周日,除了生病躺在家里,要不都忙碌在培训学校里。
家门口的4号线地铁开通快一年了,我从来没有坐过的。
在我的人生字典里,就是更快更高更强更高效,从2005年买了第一辆小轿车,我的出行就是能开车,决不坐公交车的,就是地铁开通了,我还是觉得自己开车更高效。
一路跟着老公进地铁,换乘,从大会堂地铁出来就是栈桥,体会到传说中的出行绿色,又方便,省了转来转去找停车位的时间。
栈桥海边,海鸥真是多,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有的落在退潮的海面上,有的跳跃在海滩上,更多的飞翔在栅栏边。
喂海鸥的人多的都挤不进去,大家拿着面包、馒头、饼干,给海鸥喂食。
3月份,海鸥就会离开青岛,返回家乡的西伯利亚或蒙古,它们像抓住最后增肥的机会,与游人互动嬉戏,叼啄游客手里的食物。
2
估计是周末,大鮑台的人气比我以前周一周二来的人多了不少。
每个街道上人山人海,有在圣弥尔教堂拍照的,有在舞台中间唱歌的,还有在老字号门口排队购买特产的。
相比去年,今年的大鲍岛有很多介绍历史发展、商业变迁、文化特色的民俗馆、博物馆。
我是青岛新市民,但一直是游客的心态,觉得青岛就是我谋生、賺钱的地方。随着年纪的增长,过节过年就想往苏北老家跑。
我的身心在青岛是漂浮的,从来没有想过这个我奋斗的城市,也是别人的故乡。
在大鲍岛城市照片展,看到的2015-2016中山路热气腾腾的照片,以及一大段发表在《人民摄影报》的文字,我被深深的打动,深深地共鸣到内心深处无法言语的情感。
现将这段文字照片放置如下:
3
我们从栈桥,逛到大教堂,又逛到老字号一条街,看了三个介绍大鲍岛的数字光影馆,曾经的吃过饭的“春和楼”,拍过全家福的“天真照相馆”、以及买过帽子的“盛锡福”,还有看过很多次电影的“青岛电影院”,一幕幕把我带到了刚来青岛的时光。
与老公刚认识那会,他住在齐东路。下班后我们约着去逛中山路,吹着海风看日落,不花钱的最美的风景;
今天看了一天风景,两个人来回地铁票16元,买了一串糖葫芦10元,中午吃了一盘饺子49元,合计花费75元。
青岛一座特别适合生活的城市。
最近计划去美国看闺女、加入了一个中美唠嗑群,有群友说她在美国北卡经常看到大雁排着人字行飞,我说在青岛石老人海滩,经常看见排着各种姿势飞行的大雁。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一个过程。
我问老公,在青岛奋斗25年满意度打分,打几分?
老公打了70分,我打了80分。
而且今天,我突然觉察漂浮25年的身心在大鲍岛的游玩中落下来了。
我是青岛新市民,我是一个青岛人。
青岛是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