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在浊的眼里是个很特别的年代。他是后来贤圣口中所追慕的美好是时代,一提到周,便是周的礼乐齐整,而一提到周后来的春秋战国,多是以人心不古,礼乐崩坏为注脚。我想大概是乱世而思安定吧。
和平是如此的一文不值又价值千金。安享着太平的人,常把一切都当作是理所当然,直到失去了才知道和平的可贵。浊有一位朋友曾亲身在云南的火车站经历过暴恐事件,我把这话与其讲述,其深表赞同。
经由成汤的治理,商朝取代了夏朝,成为了民心所向的帝。然后成汤的后人没有记住夏亡的教训。最后由昏庸无道的纣王将商朝葬送。取而代之的是周朝的文王与武王。
文王姓姬名昌,在商朝时是商朝的西伯侯。大家对文王、西伯侯之类的名词耳熟能详,大约是因为一本《封神演义》所带起的风潮。武王伐纣这个成语便是说的当时的事情,而武王姬发,正是文王之子。
说起文王的出身,也是十分值得一说的。文王幼小的时候就显得有圣贤的祥瑞之兆。他的爷爷古公就想把王位传给文王的父亲季历。然而文王的父亲不是嫡长子,按照当时的习俗是立嫡立长。(是的,此时五帝时期的禅让已经流俗到了立嫡长子了)。两位文王的叔叔、季历的哥哥们便主动在身上刺上花纹,剪掉头发,逃到了偏远之地,以这种行为,将王位让给了季历。而后文王又接替了其父季历的事业。
在任上,文王励精图治,使得民风淳朴,百姓和睦。远方的人因为发生了争执而不能决断,听闻文王贤,就跑到周国来评理。进入周国的国境之后,看见种田的人都互相让田界,人人都谦让着老者。于是还没见到文王就心生惭愧,都说我们所争的,正是周国人所以为羞耻的。我们何必找西伯自取其辱呢?于是便回去之后互相谦让解决了争讼。
后来商纣越发暴虐,周文越发发展。最后文王去世,武王登位。以太公望为太师(对,没错,就是姜太公,姜子牙),以周公为辅相(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说的就是这位大人物)。
武王登位,自称为太子发,还制作了文王的牌位,用车载着供在中军帐中。随后纣越发的暴虐,武王于是起兵,将商纣给灭掉了。商纣灭,而周朝立。
而这个时候,由于经过了太多暴虐君主,大家已经十分厌恶,贬低“帝”这个词汇了,于是武王就不用“帝"这个词,而改称为”王“。
从五帝时期,“帝”这个词所代表的嘉美德行,人人赞颂。到夏桀,商纣时“帝”字的人见人厌。词义褒贬变迁的背后,是人安身立命的德行。后世欲求美名词者,当慎思之。
在后来,武王死,而武王之子成王尚且年幼。此时商纣刚灭不久,天下还未安定。于是周公便代成王摄政,七年之后,返政于成王。
文王治世,武王伐纣的事情,大略又大略是如此。浊最不才,不通文章,借着写字以督促自己读书,惟愿所写没有大的纰漏,至于能对他人有利益,则万万不敢奢望。
个人浅见,不成参考,诸多细节,恐难详考,但作拙砖,以引美玉。
化浊 2016-12-06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