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大学读的是艺术院校,可惜学的却是管理专业。最早接触丰子恺,不是因为他的画,而是因为他的散文。比如说下面这几句——
丧失了美丽的童年时代,送尽了蓬勃的青年时代,而初入黯淡的中年时代的我,在这群真率的儿童生活中梦见了自己过去的幸福,觅得了自己已经失去的童心。
因为有这样的文字,才去找到丰子恺的画。而且从一看到他的画开始,便喜欢上了他的画,也喜欢上了这个人。丰子恺的画里,不仅有童心,还有中国文化赋予的感染力,以及艺术家特有的洞察力。
童心不难理解,他喜欢画孩子,喜欢画孩子们才会玩、才会做的事。就像前面引用的文字说的那样,他的画就有孩子般的率真。说到感染力和洞察力,我倒是想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两个例子都来自于《丰子恺散文》。
丰子恺的画作,有几幅分别题名为《无言独上西楼》《几人相忆在江楼》《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这三句话都出自李后主的词。丰子恺画过很多这一类题材中的作品,画中的人物大多数穿大褂。当时有人批评他,说既然要画李后主,应该穿古装,怎么能穿民国时代的衣服呢?丰子恺解释说:“我不是作历史画,也不是为李后主的词作插画,我是描写读李词之后所得的体感。我是现代人,我的体感当然作现代的相貌。”
丰子恺的画有诗一般的感染力,不是因为他根据诗的内容,去搭配画面,而是把自己融入到诗歌之中,抓住诗歌之中的意境,这样的感染力,可以说在很多其他画家的作品中,是很难感受到的。
再比如说丰子恺画黄山的松树,他有一篇名为《黄山松》的小文章,专门提到自己对于黄山松的观察。他总结出黄山松有三个特征,一是大多生长在石头中,二是很多树枝倒着向下生长,三是树枝与树枝之间非常团结,抱团生长。
这就是艺术家的观察了,我们普通人看到风景,只是单纯地觉得美,而丰子恺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这些细节,然后再表现到画中。如果我们不读他的文字,不去洞察这些细节,又怎么能轻易地读懂他的画呢?
其实不只是丰子恺,所有的画家都一样。想要看懂一个人的画,最好先读一读他的文章。当然了,今天这个时代,一件艺术品是不是艺术品,通常是由一帮评论它的人决定的。披着“鉴赏大师”的名号,就敢随意点评艺术品的人不少,不仅敢点评,还敢到处说。
所以啰嗦一点地说,尽量读画家自己写的文字,而不是所谓的评论家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