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妈妈开始亲近起来是这几年吧。一开始毕业前的想法,跟大部分同学一样,在大城市找一份工作,立足生活。但后来还是回来了,尽管有点不情愿,不过本性不爱多折腾,也就如此了。
回来之前一直觉得家庭对我来讲是种束缚,若我是风筝,那么那根放飞风筝的线便一直握在家人手中。以往想到这点便深深觉得懊恼,明明心里想飞远,可偏偏脚步总受限。
当初大学志愿想过填省外,兴奋地在饭桌上提及,被爸爸斥声否定。心里觉得委屈,但也还是服从。最后填的城市,离家坐车不过六小时,飞机不到一小时。大概因为是女孩子,父母总会有诸多不放心。但那时哪里顾得上这些,只会心心念念自己心里那点小想法,觉得全世界都不理解我。但我的执拗起不了多少作用,不会翻腾倒海,不会大风大浪,大不了关房间闷声苦脸好几天。
从前想过,或许平行时空的另一个自己会活得更精彩,无拘无束,潇洒自如,或许还会抽烟喝酒,哪怕比现在不乖那么一点点。但这也只是想想。我从没有想过去理解父母,同样也来不及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当时的我并不知道,约束我的不是那根看不见的风筝线,不是我所认为的过多的关切,而是我狭窄而浅薄的眼界与思想,以及我性格里的软弱。
后来我回来了,即便一开始不那么甘心。公司是大国企,工作再稳定不过。父母很高兴,逢人若有问及小女儿毕业去向,回答时必是神采飞扬骄傲万分。还记得回来前在学校快搬空的宿舍向家里打了个电话,我说我想养只猫。妈妈答应得爽快:好!上班后每天朝九晚五,晚饭爸爸吃得快,放下碗筷便去客厅看电视,于是晚饭后我与妈妈的交流时间渐渐拉长,一开始与妈妈吐槽工作与同事,分享上班趣事,后来慢慢聊起感情里的心情。或许对于她来说,这也是一种珍贵的变化。以前的我只顾埋头读书,不曾与她深谈过心情,在她眼里我是个略带固执的小孩,她尝试过接近我了解我,而我总是回避。后来读大学,也不愿意给家里打电话,每次通话也只是常规的关心问候便结束,她不知道我每天在学校忙什么,更不清楚我有没有交男朋友。
我不愿意分享,怕被唠叨,更怕被否定。
现在我学会分享了,只是她两鬓的发丝渐白,时不时要去染黑,每天要吃降压药,操心的事情并没有减少。
我们彼此都在逐渐学习,学习当女儿,学习当父母,这是贯穿一生的过程。雨散风去总有时,愿我们更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