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1/7)

第一部分 系统1,系统2

第1章 一张愤怒的脸和一道乘法题

1.    行为与注意力:读者可将此书视为有两个人物的心理剧。这两种系统各有千秋,各司其职。

1)    系统1

    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    系统1的诸多能力当中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能力,这种印象和感觉是系统2中明确信念的主要来源,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抉择的主要依据。

2)    系统2

    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    我们在审视自己时,更容易采用系统2,认为自己头脑清醒,富有逻辑,抱有信仰,善作抉择,能够决定自己想要什么和该做些什么。在此条件下,系统1中随性的冲动及其诱发的联想都会受到抑制。

    系统2的运作是高度多样化的,始终如一地保持某种状态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所有这些运作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所有运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如若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是没有准备好或者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到正在做的事情上,你的表现就会差强人意,甚至是一塌糊涂。

    系统2具有某些改变系统1运作方式的能力,通过控制注意力和记忆力的一般自主运行功能的方法可以实现这些改变。

3)    每个人都能多多少少地意识到注意力是有限的,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会为此作出妥协。

    如果你想透支你的注意力,将其过度分散到其他事情上,结果就会失败。这证明了有些费脑力的活动会相互影响,也说明了为什么同时进行几项活动很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当人们太过专注于某件事时,就会屏蔽掉其他事情,即使是平时很感兴趣的事也不例外。

    观看和定位是系统1的自动功能,但在执行时需要将一些注意力分配给相关的刺激物。这个关于“猩猩”的研究阐述了与我们大脑相关的两个重要事实:我们会忽视显而易见的事,也会忽视自己屏蔽了这些事的事实。

2.    系统1遇到麻烦,系统2会出面解决

1)    当我们醒着时,系统1和系统2都处于活跃状态。系统1是自主运行,而系统2则通常处于不费力的放松状态,运行时只有部分能力参与。通常情况下,系统1和系统2的分工是非常高效的:代价最小,效果最好。

    系统1不断为系统2提供印象、直觉、意向和感觉等信息。如果系统2接收了这些信息,则会将印象、直觉等转变为信念,将冲动转化为自主行为。通常情况下,一切都会顺利进行,系统2会稍微调整或是毫无保留地接受系统1的建议。你一般会相信自己的最初印象,并依自己的想法行动。通常情况下,这样也挺好的。

    系统1很善于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它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确的,所作出的短期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时做出的第一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

2)    当系统1的运行遇到阻碍时,便会向系统2寻求支持,请求系统2给出更为详细和明确的处理方式来解决当前问题。系统2在系统1无法提供问题答案时,就会被激活。如若事物违反了系统1所设定的关于世界的模式,系统2同样会被激活。比如想要察觉到令人惊讶的刺激物,就要对其予以关注。然后,那种惊讶会激发并引导你的注意力:你会将目光集中在令你瞠目的对象身上,并在记忆中搜寻此事令人惊讶的原因。

3)    系统2还会起到持续监督你自身行为的作用:你在生气时也能保持应有的礼节;在夜晚开车时也能保持警惕。当你就要犯错时,系统2就会受到刺激,加速运作。回想一下,在冒犯别人的话即将脱口而出时,想把话咽回去是多么困难。总的来说,你(或你的系统2)所想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由系统1引起的。

4)    然而,系统1存在成见,在很多特定的情况下,这一系统易犯系统性错误。这个系统有时候会将原本较难的问题作简单化处理,对于逻辑学和统计学问题,它几乎一无所知。系统1还有一个更大的局限,即我们无法关闭它。

3.    冲突与自我控制

战胜脑中两种相互冲突的反应会给你造成压力,使你的速度减缓。斗争双方分别是你打算完成的任务和影响任务完成的自主反应。自主反应和控制这种反应的意图之间存在冲突,这种冲突在生活中极为普遍。系统2的众多任务中就包括抑制系统1产生的这些冲动。换句话说,系统2负责人们的自我控制。

4.    看上去不等长实际上等长的两条线

1)    你选择相信测量的结果,但无法控制住系统1带给你的直观感受,即使你知道这两条线长度相同,但是仍然无法把它们视为等长的线。你必须具备识别这种错觉模式的能力,能够回忆起你所了解的相关知识。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你就再也不会掉入缪勒 –莱耶错觉的陷阱了。但是,你眼中所见的两条线肯定还是一条长一条短。

2)    不是所有错觉都是视觉上的,还有思维方面的,我们将其称为认知错觉。最常被问及的问题就是能否避免这种认知错觉。

    因为系统1是自主运行的,我们无法随意使其停止,直观思维所导致的错误常常难以避免。我们不可能一直没有成见,因为系统2可能对系统1产生的错误毫无所知。即使对可能发生的错误有所察觉,也需要系统2进行强有力的调控和积极的运作才有可能避免。

    然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刻保持警觉性并不是一件好事,想要这样做也并不实际。因为系统2在代替系统1进行日常抉择时总是耗时很长且非常低效。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妥协:学会区别常会出现重大错误的情境,在风险很高的时候,尽力避免这些错误。发现别人的错误总比发现自己的错误更容易。

5.    两个虚拟出来的角色

1)    尽管系统1和系统2是本书的主题,但这两个系统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没有错综复杂的组成部分,也不是大脑中某个固定的部位。

2)    为什么将两个系统命名为系统1和系统2,而不是“自主系统”和“耗力系统”呢?原因很简单:说出“自主系统”比说出“系统1”所需的时间长,因此会占用更多大脑工作记忆(短时记忆)的空间。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任何事物占用了大脑的工作记忆,都会削弱你的思考能力。

6.    示例—系统1和系统2

1)    “他有印象,只是其中一部分是幻象。”

2)    “这纯粹是系统1的反应,她在意识到危险之前就果断采取了行动。”

3)    “这是你系统1的想法,放慢速度,听听系统2的看法吧。”

第2章 电影的主角与配角

1.    自视为主角的系统2一定只能做个配角。

1)    系统2的典型特征表现在其各项活动都需要努力,但其自身却很懒惰,除了必需的努力外,它不愿多付出一点点。因此,虽然系统2认为是自己选择了人们的想法和行为,可实际上,这些选择都是在系统1的引导下完成的,系统1才是这个故事的真正主角。然而,一些至关重要的任务却只有系统2才能执行,因为这些任务需要付出努力和控制自我,由此方可抑制系统1产生的直觉和冲动。

2)    系统2的生活步调大多像是在悠闲地散步,有时候会变成慢跑,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才会如短跑冲刺。执行加1和加3任务时,大脑就像是在短跑冲刺;而平时随意的聊天,大脑就如同在漫步。

2.    瞳孔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灵敏指示器

1)    瞳孔就像是大脑运转情况的灵敏指示器,瞳孔扩散到最大的时候也正是付出努力最多的时候。就像是电表一样,瞳孔提供了一个关于你大脑使用率的参数。

2)    如果人的大脑正处于冲刺的状态,就有可能(对次要信息)产生有效的屏蔽。当用电超负荷时,断路器会跳闸,致使那条线路上的所有电器都断电。相反,如果大脑的使用超负荷,其处理则是有选择性且精确的:系统2会偏向最重要的活动,因此这个活动会得到其所需的注意力,其他“多出来的”注意力再慢慢被分配到其他任务中去。注意力这种精细的分配是在大脑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快速判断最严重的困难或者快速锁定最佳时机并做出迅速反应能提高生存概率。

3)    当你对执行一个任务越来越熟练时,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就会降低。普遍的“最省力法则”不仅适用于体力活儿,还适用于我们的认知行为。这个法则主张,如果达成同一个目标的方法有多种,人们往往会选择最简单的那一种。在经济行为中,付出就是成本,学习技能是为了追求利益和成本的平衡。因为懒惰是人类的本性。

3.    为什么我们看不见那只“大猩猩”?

1)    想要同时记住不同的想法也需要耗费精力,其中有些想法需要按不同方案实施,另一些想法则需与一定的规则结合起来实施。系统2是唯一一个可以按规则运行、能根据属性来对比物品、能深思熟虑作出选择的系统。自动运行的系统1不具备这些能力。系统1能察觉简单的关系,还擅长整合关于一件事的所有信息,但不能快速处理多个独立的话题,也不能利用纯粹的统计学信息。

2)    系统2一个非常重要的才能是它能够处理“多重任务”,它可以提取记忆去执行抑制习惯性反应的指令。

    从一个任务转换到另一个任务上需要付出努力,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尤其如此。记忆减退的速率催促你的步调,迫使你在完全忘记这些信息前不断进行更新和演练。任何需要你同时记住许多想法的任务都是匆忙的。除非你运气较好,有很大的工作记忆容量,否则你就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工作。慢思考最耗费脑力的思考形式就是那些催你思考的形式。

    我们通常会分几个简单的步骤来执行任务,以避免大脑超负荷运行。我们可以将中间结果储存在长期记忆中或是记在纸上,而不是简单地堆积在工作记忆中。我们不紧不慢地绕着远路向目标靠近,通过最省力法则来管理我们的思维活动。

3)    在记住其中一个结果的同时,还要执行另一个任务。能够很好完成这些测试的人大都能在一般智力测试中取得好成绩。然而,是否能够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并不是一般智力的衡量标准。要想预测空中交通指挥员和以色列空军飞行员的表现,衡量他们控制注意力的能力比让他们作智力测试更为有效。

4.    示例—注意力和努力

1)    “我不会在开车的时候想破脑袋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个会使瞳孔扩散的任务,太费神了!”

2)    “他在运用最省力法则,能不多想就不多想。”

3)    “她没忘记开会的事,只是会议开始时她完全在想别的事情,根本没有听到你在说什么。”

4)    “我的脑海中最先出现的想法是来自系统1的直觉。我必须得从头到尾思索一遍,三思而后行。”

第3章 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

1.    系统2也有一个自然的速度。

1)    大脑没有专门处理某项任务时,你可以分些精力随意观察自己周围发生了什么。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保持连贯的思维或时不时积极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自我控制和仔细思考很明显要抢夺努力的有限预算。不断转换任务和提高大脑运转速度从本质上说是不会让人感到快乐的,人们总是尽可能避开这种情况,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最省力法则能成为法则。

2)    心流,体验过心流的人将其描述为“一种将大脑注意力毫不费力地集中起来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使人忘却时间的概念,忘掉自己,也忘掉自身问题”,心流巧妙地区分了两种努力形式:对任务的关注和对注意力的严格控制。在心流状态下,集中注意力关注吸引人的事并不要求自我控制。因此,我们要将所有资源都用于手头上的任务才好。很多活动都能带来心流体验。并不是所有认知工作都令人厌恶,有时并不需要意志力的支撑,人们也能花很长时间和大量精力进行一项工作。

2.    又累又饿的保释官更可能否定保释申请

1)    自我控制和认知努力是大脑工作的形式,人若既有认知任务在手又同时受到诱惑的影响,就容易屈从于诱惑。系统2在忙碌时,系统1对行为的影响会更大。而且,系统1也更偏爱甜食。

2)    当人们忙于认知活动时,更有可能作出自私的抉择,会用带有性别歧视的字眼,并在社交场合作出肤浅的评判。记住和重复这些数字会减轻系统2对行为的控制,当然,认知负担不是自我控制减弱的唯一因素。喝几杯酒,或者一夜没睡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过多关注自己完成一项任务的结果,就会给其短时记忆增加毫无意义的思想负担,进而影响其整体表现。

3.    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进行连续性任务而不是同时发生(不相关联)的任务时,刻意掌控意志和进行自我控制很辛苦。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去做某件事,而此时这件事又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你就会很不情愿或是根本无法进行自我控制。

1)    这些情况既包含思想斗争又要抑制自身倾向的需求,比如:对震撼人心的电影抑制情感的共鸣。·对矛盾的事作出选择。·试着让他人眼前一亮。·对同伴不好的行为委婉回应。

2)    自我损耗的前兆也多有不同:改变日常饮食。疯狂购物,花很多钱。反应过度,有挑衅的意味。·在认知任务和逻辑决策的制定中表现得很糟糕。

3)    对系统2有高需求的活动同样需要自我控制,而发挥自我控制力既有损耗又很枯燥。与认知负担不同,自我损耗至少会令人丧失一部分动力。在一项任务中控制自我后,在另一项任务中就感受不到自己在努力,但只要你真的想做,就一定能做到。自我损耗和认知投入并非同一种思维状态。

4)    大脑能量这一概念不仅仅是个比喻。在积极进行复杂的认知推理或者忙于要求自我控制的任务时,人的血糖就会下降。自我损耗的影响能通过注射葡萄糖得到缓解。

5)    在大脑中储存一定量的糖,可使自己表现得不那么糟糕。能导致葡萄糖降低的任务是否同样会导致瞳孔放大和心率加快等情形发生呢?要想证明这一说法,恐怕还需要些时间和更深入的研究吧。

4.    脱口而出的错误答案

1)    系统2的一大主要功能是监督和控制思想活动以及由系统1引导的各种行为,使得一些想法直接体现在行动上,或者抑制或改变其他想法。

    球拍和球的问题来研究一个核心问题:系统2对系统1的各类方案监视得有多严密?认为答案是10美分的人显然不爱动脑筋,没有给出这个错误答案的人显然思维更活跃。很多人过于自信,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他们显然觉得认知努力没什么意思,会尽量避免费力思考。

    “玫瑰可能不会很快凋谢。”的实验使我们对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的推论丧失了信心。这个实验使我们认为,当人们相信某个结论是正确的时候,他们很可能会相信支持这个结论的论证,哪怕这些论证不正确。如果系统1也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们总会先得出结论,然后才进行论证。

    密歇根州/底特律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记忆的自主功能,这一功能因人而异。聪明的人在大多数事情上的表述上比其他人表述得更好。聪明不仅是指推理的能力,也指在记忆中搜寻相关信息和在必要时调动注意力的能力。记忆功能是系统1的一种属性。但是,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放慢速度,在记忆中积极搜寻所有可能相关的事实,可以放慢速度验证直觉性答案一样。不同的人仔细核对和搜索的程度也各不相同,这是系统2的一个特征。

2)    只要不想接受脑海中出现的似乎是正确的答案,就能够解决更难的问题。若他们满足于现成的答案而不想去思考则会很麻烦。避免思维上懒惰的人可以被叫做“勤快人”。他们更机警,思维更活跃,不会满足于貌似正确的答案,对自己的直觉也常持怀疑态度。他们更理性。

5.    今天得到1000美元,1年后得到10000美元,你选哪个?

1)    研究者曾经用各种方式来检验思考和自我控制之间的联系。有些人更倾向于用脑海中最先出现的想法来回答问题,而不愿意费事去验证自己的直觉。这些人身上的系统2的监测功能往往较弱。那些遇到各种难题都跟着直觉走的人也易于接受系统1的其他暗示,特别是在冲动、不耐烦以及急功近利的时候。

2)    儿童控制其注意力的能力和控制其情感的能力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系统1是冲动、凭直觉的;而系统2则具备推理能力,它很谨慎,但对一些人而言,这个系统也是懒惰的。我们从不同人的不同特点中发现了相关性:有些人倾向于系统2,而有些人则更接近于系统1。

3)    惰性思考,系统2的有泾渭分明的两种“思维”:

    其中一种思维(他称其为算法)负责的是慢思考和要求很高的计算活动。有些人在这些脑力活动中比他人做得更好,他们在智力测试中超越他人,并且从一项任务转换到另一个任务上时,他们往往更快、更高效。

    不过,高智商并不能消除成见。要想消除成见,还需具备另一种能力,他称其为理性,和之前说到的“勤快人”有相似之处。

    核心观点是我们应当将理性和智力区分开来。肤浅的或者惰性思考是一个反思缺陷,是一个理性错误。

6.    示例—自我控制

1)    “连续工作几小时,她也不会感到吃力,她处于一种‘心流’中。”

2)    “在长达一天的会议之后,他的自我意识出现一定程度的损耗。因此他决定采用标准的操作规程,不再去想这个问题了。”

3)    “他从不去想自己的话是否有道理。他是特别习惯用懒惰的系统2呢,还是总是非常累?”

4)    “她总是喜欢凭直觉随口就说,也许连表达感谢都词不达意吧,弱弱的系统2啊。

第4章 联想的神奇力量

1.    香蕉 呕吐:这些复杂的反应快速地呈现在你的脑海中,而且都是自主发生的,无须费力。你左右不了它,也不能让它停下来。这是系统1的一个运行过程。

1)    “联想激活”的过程:事物在你的大脑中唤起的想法激发出许多其他的想法,而且这些联想的行为在你的大脑中迅速扩展开来。

2)    联想的连贯性,是这种复杂的思维活动的重要特点,其中每个环节都是紧密相连、相互支持的。能引发记忆的词也会引发情感,还能引发面部表情变化和其他反应,比如常出现的紧张和回避倾向。面部表情和退缩行为强化了引起这两种反应的情感,这些情感反过来还会强化相应的概念。所有这些都是瞬间发生的,形成一种认知、情感和生理反应的自我强化模式,这种模式变化多样又能形成一个整体。认知可以体现出来,你不只是用大脑思考,还用身体思考。

3)    在一秒钟左右的时间里,一旦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简单的词语被放在一起—你的系统1就将这两个词随意联系起来,试图弄清具体情况;预估可能会出现(从轻度到中等程度)的危险状况,帮你作好准备去面对这些极有可能会出现的事件,以便为你将来的应对创造条件。同时,系统1还会对过去情形的骇人程度进行评估,为当前的事件发展创造条件。这样你就可以透彻了解过去,从容面对未来了。

2.    观点,它可能是具体的,也可能是抽象的,能通过很多方式表达出来:它可以是动词、名词、形容词或者只是握紧的拳头。

    联想的三个原则:相似性、时空相接以及因果关系。观点是一张巨网上的节点,这些节点和其他节点相联结。联结的类型多种多样:因果联系(病毒→感冒);事物及其特性的联系(柠檬→绿色);事物及其种类的联系(香蕉→水果)。

    联想记忆的工作原理是,一瞬间会发生很多事。思维活动唤起一个看法不仅会引发另一个看法,它还会激发出很多其他看法,而这些看法还会让我们想到另外一些看法。此外,只有几个被激发出来的看法是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多数联想思维都是无声的,隐藏在有意识的自我之后的。你觉得自己很了解自己,但其实你错了。

3.    启动效应:让人不知不觉微笑的铅笔

1)    启动效应,看到一个词时,人的思维就会立刻产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可测量的,同时,很多相关词汇会被激发出来。启动效应有多种表现形式。

2)    涟漪效应,启动联想的概念也能引起其他概念,尽管这种能力不算强。就像是池塘里的涟漪一样,概念的激活也是由联想概念这张大网上的一小部分向外逐渐扩展开来的。

3)    概念运动效应,启动效应不只限于概念和词汇。即你的行为和感情有时会受制于你自己甚至都没有意识到的事件。比如,听到“老年”这个概念肯定对你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假设需要站起来接杯水喝,你起身离开椅子的动作就会比平常稍稍慢上那么一点,除非你恰巧不喜欢“老年”这一概念。有研究案例表明,如果对这一概念反感,人的动作就会比平时稍稍快那么一点。

4)    常见的动作也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到我们的想法和感觉。大多数人只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习惯性地将否定或接受的态度与其常用的身体语言联系起来而已。比如,觉得高兴时就会微笑,而微笑也会使你感到高兴。那些皱眉的人(眉头紧皱)在看到饥饿的儿童、争论不休的人以及事故现场等令人不舒服的图片时,往往会表现出更强烈的情感

5)    由此可见,老话讲“不管你怎么想的,都得心平气和”,这真是条很好的建议,只有真正做到心平气和,你才可能有回报。

4.    你会自觉投到盒子里多少钱?

1)    我们原以为自己作出的判断和选择是有意识且自主的,但那些关于启动效应的研究所带来的发现却颠覆了我们此前的认识。启动效应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    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中有很多能让人想起钱的事物,这些事物以我们意识不到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态度,这些方式也许并不那么光彩。起初脑海中就有钱的概念的人比自己没有这方面联想时更独立。他们会持之以恒地解决一个非常难的问题,付出双倍的努力也在所不惜,这一做法清晰地表明其自力更生能力的提升。脑海中总有钱的概念的人更自私,表现出更强烈的独处意愿。

    启动效应的研究证据显示,使人牢记“人终将一死”这一说法能让独裁的主张更得人心,因为在人们恐惧死亡的情况下,独裁的主张会让人心安。

    这些实验是否表明我们完全任由情境摆布,随时要听从它的指示呢?当然不是。启动思维的影响力虽强,但并不见得很大。

2)    “麦克白效应”,当人们感觉自己的心灵受到了玷污,往往也会引发他们清洗自己身体的冲动。人们清洗的身体部位往往是那些令他们深感罪恶的部位。比如,通过电子邮件说谎的人更想要的则是香皂,而不是漱口水。

3)    系统1带给你的各种印象经常会变成你的信念,而且是你作出选择和展开行动的动力源泉。它可以将当下的情形与新近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再结合对近期的各种预期考虑,对发生在你身上或你身边的事作出心照不宣的解释。系统1包含了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模式,能立即估测哪些事情是正常的,哪些是出人意料的,它是你作出快速直觉性判断的依据,且这种判断十有八九是准确的,而你的所有判断活动几乎都是在这一系统的指引下毫无意识地完成的。然而,系统1也是你直觉中很多系统性错误的根源。

5.    示例—启动效应:

1)    “这些人都穿着刻板的制服,看到他们时我们的大脑中不会有什么创造性想法的。”

2)    “这个世界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能否对它有个清晰的认识多半要看你的大脑的工作方式。”

3)    “他们的作用就是发现问题,而他们也的确发现了很多问题。”

4)    “系统1编了一个故事,而系统2也相信了这个故事。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种体验。”

第5章 你的直觉有可能只是错觉

1.    在头脑清醒的时候——甚至在思绪并不那么清晰的时候——你的大脑一直在进行着多重运算,这些运算可以保留和更新一些关键问题的答案。例如:有什么新情况吗?存在危险吗?事情进展得顺利吗?我需要转移注意力吗?完成这个任务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吗?

1)    认知放松度介于“放松”和“紧张”之间。放松是事情进展顺利的标志——没有障碍、没有新情况、没必要转移注意力或投入更多精力。紧张说明存在某种问题,且需要不断调动系统2参与其中。如若事情进展不顺利,你便处于认知紧张状态中。认知紧张同时还会受当时的努力程度和未得到满足的需求的影响。

2)    造成这种放松或紧张状态的不同原因会相互影响。处于认知放松状态时,你有可能心情不错,因此会喜欢你亲眼所见的事物,相信你亲耳所闻的消息,相信你的直觉,感到当时的状态是舒适而熟悉的。此时,你的想法也有可能相对随意、肤浅。当你感到紧张时,你更有可能警惕、多疑,会对手头上的事情投入更多精力,感觉局促,较少犯错,但你的直觉和创造相较平时会下降。

2.    由记忆造成的错觉

1)    并不是只有视觉才会产生错觉,记忆也容易产生错觉,并且这种现象更加普遍。“熟悉感有着简单而又强烈的‘不可复返性’,这种‘不可复返性’似乎说明这种感觉是对过往经历的一种直接反应。”其一大特性便是错觉。简而言之,当你指认一个早已见过的词语时,会感到更加放松。正是这种放松使你产生了那种熟悉的感觉。

2)    引发认知放松和认知紧张的各种方法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在相反的情况下同样适用。你可能并不十分清楚是什么让认知更为放松或更为紧张。这也是熟悉感造成错觉的原因。比如,在模糊的单词列表中,你最近见过的单词就会比那些你不熟悉的单词看起来更清晰。

3.    什么样的信息更容易让人信服?

1)    “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月亮绕着地球(公)转”,“鸡有4条腿”,系统1让人产生熟悉感,系统2依靠系统1产生的这种熟悉感来作出正误判断。如果某个判断是基于认知放松或认知紧张作出的,那就一定会造成错觉。任何能使联想机制运行更轻松、更顺利的事物都会使我们心生偏见。

2)    想让人们相信谬误有个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断重复,因为人们很难对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区别。你不必完整地重复某件事情或某个想法,即使只说一部分,人们也可能相信你的话。如果你记不清楚某个陈述的来源,也无法将其与自己知道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时你就别无选择,只能跟着认知放松的感觉走了。

3)    假设你需要写一则能让接收方相信的消息,当然,这则消息是真实的,但人们并不一定相信它是真的。此时,系统2是非常懒惰的,它不愿付出努力。如果可能的话,消息的接收方会离所有需要付出精力的事物远远的。你完全可以利用认知放松来帮助自己:

    任何缓解认知紧张的做法都会对你有所帮助,你首先应该让字迹更清晰。其次,你的信息应该印刷在质量较好的纸上,并且文字和背景间的反差要达到极致。如果你使用彩色字体的话,亮蓝或大红的文字会比绿、黄、灰蓝等色调更容易让人相信文字内容的真实性。

    如果你很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是否值得信赖、是否聪明睿智,除了应该保持消息简洁外,还应使其易于记忆。押韵的格言比没有韵脚的格言显得更加深刻。

    如果你需要引用一些内容,选择一些容易上口的名字准没错。

4)    做这些实验的心理学家并不认为其他人是愚蠢和容易骗的。然而如果信息富有逻辑性、与你所持的信念或偏好有联系,或是源自你信任和喜爱的信息源,你便会有认知放松之感。但问题在于,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导致你感到放松,包括字体的清晰度和优美的韵律,你无法轻易找到这些感觉的来源。人在备受鼓舞时,就能克服一些导致真理错觉的外在因素。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系统2都会采纳系统1的建议,并继续运作。

4.    股票代码上口,回报率也相对较高

1)    联想关系的对称性是讨论联想连贯性的首要主题。当人们将铅笔咬在嘴里或是把球放在眉心使自己“微笑”或“皱眉”时,也会感受到平时那种微笑或皱眉时所表达出来的情感。自我强化的相互作用同样也能在认知放松的研究中有所体现。《大脑一放松,脸上现笑容》说明,当图片上的物体更容易识别时,人们会微微一笑,眉头舒展,可见认知放松与良好的感觉相互关联似乎是系统1的一个特点。朗朗上口的单词会唤起人们的正面态度。重复能引发放松状态和令人舒心的熟悉感。

2)    一方面,当系统2参与到那些需要努力的事情中时,我们就会感到认知紧张。另一方面,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认知紧张都有可能将系统2调动起来,它都更有可能激发系统2来抑制系统1所给出的直觉性答案,而是转向更加专注的分析性思维。

3)    曝光效应:又称多看效应、(简单、单纯)暴露效应、(纯粹)接触效应等,是指个体接触一个刺激的次数越频繁,个体对该刺激就越喜欢的现象

    完全脱离了意识:当重复的单词或图片迅速闪过,快到观察者根本没有意识到看见刺激物时,其曝光效应会更强。观察者同样还是更为喜欢重复率高的单词或图片。系统1能对系统2意识不到的那些事的印象做出回应。

    这种只要不断重复接触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生理现象,可推及所有动物身上。曝光效应的产生是因为一个刺激的重复曝光并没有产生不好的影响,这样的刺激最终会成为一个安全信号,而安全的就是好的。

    重复曝光构成了社会组织和社会整合的基础,而社会组织与社会整合又是心理稳定与社会稳定的基础。积极情感和系统1的认知放松之间的联系由来已久。

5.    创新是发生在能让人联想无限的环境中的

1)    远隔联想测验(Remote Association Test,RAT),创新与出众的记忆力有关(创新是极佳的联想记忆)。

    受试者猜测所给问题答案的准确率要比他们随便选出答案的准确率高很多。认知放松感被联想机制中一个微弱的信号激发起来,这个信号在组内三个词语的关联得到还原之前就已经“知道”它们是相关的(有共同的联系)。提高认知放松(启动、清晰的字体、事先看到词)的操作同样能增加人们将词视为相互联系的可能性。

    人的心情在这项直觉性任务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心情显然能够影响系统1的运行:当我们不舒服和不开心时,就会丧失自己的直觉。有好心情的话,猜测的准确率会提高一倍。

2)    好心情、直觉、创造力、轻信以及对系统1不断增强的依赖性形成了一个关联群集。悲伤、警觉、怀疑、分析方法以及不断增强的努力程度等因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好心情使系统2放松对行为的控制,直觉和创造力会增强,但也会放松警惕,易犯逻辑性错误,这种关联与曝光效应一样。好心情是事情进展顺利的信号,周围的环境是安全的,卸下防备并没有什么影响;坏心情则说明事情进展不那么顺利,有可能存在威胁,必须要保持警觉。认知放松与愉快的感觉互为因果。

3)    虽然我们证实了好心情、认知放松和对连贯性的直觉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但这种联系并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虽然认知放松与微笑同时出现,但一定是好心情引发了连贯的直觉反应吗?答案是肯定的。在看到三个词(如果三个词相关则感到愉快,不相关则不愉快)后,短暂的情绪反应事实上是对相关性判断的基础。没有什么是系统1做不到的。情感变化现在是可以预料到的,正因为这些变化不足为奇,我们才不会随意将情绪变化归因于词语。

6.    示例——认知放松

1)    “不要只是因为字体不清楚就否定他们的商务计划。”

2)    “我们一定愿意相信这个观点,因为总有人这样想,但还是三思而后行吧。”

3)    “熟悉了,就会喜欢,这就是一种曝光效应。”

4)    “我今天心情很好,我的系统2也比平时懒惰,我得格外小心了。”

第6章 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1.    将我们的大脑比喻成一台功能非常强大的电脑,虽然按传统硬件标准来看,它的运行速度很慢,但通过不同想法联结而成的巨大网络上的相关联结,也能为我们展现这个世界的构造。而且,联想机制的不断激活也是自动完成的。我们(系统2)具备某种能力去控制记忆的搜寻活动,也能对其进行编辑,这样一来,在特定情况下我们才可以集中精力去追踪某个事件。

2.    从第一次的惊喜到第二次的习以为常

1)    系统1的主要功能是维护并更新你个人世界的模式,它呈现的都是常态下的思维模式。这个模式由许多联想和结果共同构成,这些联想由情境、事件、行为等概念引发,而结果则总是伴随某种规律出现,有可能是两者同时出现,也有可能出现时间只差那么一点点。随着这些联系的形成和加强,联想概念的模式逐渐展现出发生在你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的结构,这一模式还将决定你对当下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望。

2)    对惊喜的承受能力,可以表明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我们希望从这个世界中得到什么。惊喜主要有两种形式。有些期望是积极、有意识的——你知道你正在等待某件特别的事情发生。如果非常期望的事情没有发生,你会很惊讶。不过,你不怎么期盼的事情也很多。你不会等待这些事情发生,但如果真的发生了,你也不会惊讶。因为这些事在某种情境下是正常的,尽管可能不是你欣然盼望的。

3)    一个插曲如果反复出现就可能不那么令人惊喜了。在某些情况下,消极的期望很快会变成积极的,因为事件发生的情景相同,第二次事件引起了积极的期盼,我们都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4)    “常态理论”:

    对于很多事物的常态我们都有认识,这些常态给我们提供了背景知识,说法与当前被激活观点的情境不搭,系统就会察觉到这一反常现象,系统对违反常态的问题的察觉速度是惊人的,察觉过程也是微妙的。一定要立刻调动起来大量的知识,思考这些陈述与事实之间是否协调。

    第二次非正常事件会提取你对第一次事件的记忆,两件事联系起来似乎就合乎情理了。这两件事都符合一个模式,这两件意外的事也会被联系起来。

5)    系统1理解语言,也了解分类标准,它能辨明那些貌似正确的价值,也能廓清那些最典型事例可能出现的范围。

3.    简的钱包是怎么丢的呢?

1)    一件大事必然会带来一些后果,而这些后果也需要一些原因对其作出解释。我们对那天发生的事情所知有限,于是系统1便熟练地将这些知识片段组合成一个连贯的因果关系。也是系统1的一种无意识行为。而系统2——也就是有意识的自我——在接收到这个主观理解后,也接受了这种因果关系。对最初那次惊讶反应作出联想性关联的解释,因此整个故事看上去也是合理的。

2)    “因果关系错觉”,过去人们普遍接受一个观点,即我们通过对不同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行反复观察,推断其在自然状态下的因果关系。我们显然从出生时就对因果关系有感觉,这种因果关系并不依存于理性思维,它们是系统1的产物。按自由意愿行事的体验与物质性因果关系没有什么联系。

3)    因果性直觉,人们总是很不恰当地将因果性思考用于需要统计论证的情景中。统计性思维总是根据事物的不同类别和总体性质得出个案的结论。可惜的是,系统1并不具备这种推理能力;而系统2通过学习可以进行统计性思考,但几乎没有人接受过必要的相关训练。将系统1比喻成有着某些特性和偏好的媒介,或者看做通过一个环环相扣的复杂模式来表现现实的联想工具,这样做不用那么费力思考。如果按照所发生事情的特点和意图(即两个系统)来描述它,或者有时按照呆板的规律性(即联想工具)来描述它,就会发现了解思维活动更加轻松。

4.    示例——常态和原因

1)    “若最后发现第二个申请人也是我的一个老朋友,我就不会像看到第一个来申请的朋友那么惊讶了。只要情节稍有重复,一种新体验也就不那么新鲜了。”

2)    “当我们调查人们对这些产品的反馈时,一定要确定关注的不只是平均水平。我们应该看到所有的常态反应。”

3)    “她接受不了自己只是运气不好这个解释,她需要一个有前因后果的解释,否则她会认为是有人在故意破坏她的工作。”

第7章 字母“B”与数字“13”

1.    直觉性错误,

1)    当我们对答案不确定时,系统1就根据过往经历去赌一个答案。这种下赌的规则是明智的:最近发生的事及当前情境是作抉择时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脑中没有闪现出任何最近发生的事,那更为遥远的记忆便会呈现出来。

2)    完整的环境能帮助你理解其中的每一个因素。你作了一个确切的选择,但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样做了。你的脑海中出现的只有一种解释,而且你从未意识到这些问题会有歧义。系统1不会记得自己放弃的几个选项,甚至都不记得曾有过多种选择。有意识的怀疑需要同时在脑中记住多种互不相容的解释,需要付出努力,而这并不是系统1的长项。易变和怀疑是系统2的职责范围。

3)    如果对情况不熟悉,在风险又高且没有时间去搜集更多信息的情况下,过早下结论,很可能会出现直觉性错误。这种错误也许可以通过系统2的有意干涉而得以避免。

2.    是什么让你相信了那些荒谬之词?

1)    最初你产生相信某种观点的想法,是因为系统1的自主运作,这种运作包括,联想记忆自动搜索各个概念之间各种联系的过程,构建这一情况下可能性最大的解释。

2)    系统2的工作就是不信任/质疑,有系统2参与时,我们几乎会相信所有事情。因为系统1不仅好骗,还容易产生偏见,而尽管系统2掌管怀疑和不信任的大权,但是它有时很忙,不忙时也很懒惰,总会擅离职守。当人们劳累或是精力耗尽时,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却有说服力的信息影响,例如广告。

3)    联想记忆的运作是导致“确认偏误”的原因之一。系统1产生的确认偏误不加批判地接受了建议,夸大了极端的可能性以及不可能的事件。

3.    光环效应与群体的智慧

1)    光环效应,喜爱(或讨厌)某个人就会喜爱(或讨厌)这个人的全部—包括你还没有观察到的方面。这种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偏见在我们塑造对人与环境的看法时起着很大的作用。系统1可以通过很多比现实更简单却更连贯的方式来表现这个世界,光环效应就是其中一种。

2)    我们对一个人性格特征的观察顺序是随机的。然而,顺序的确很重要,因为光环效应注重第一印象,而后续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都被消解掉了。前几条列出的性格特征会改变后面出现的特征的含义。我们认为聪明人有理由固执,并且还会尊重他这一点。然而,一个忌妒心强又固执的人如果还很聪明的话,他身上就带有一些危险性。所以光环效应也可以化解歧义。

3)    避免光环效应的一个普遍原则:消除错误的关联!

    只有在每个人的观察相互独立、每个人所犯错误之间不相关联的情况下,降低错误率的奇迹才能出现。如果观察者持有相同偏见,就算将他们的判断汇总起来也难以降低错误率。允许不同观察者之间相互影响会减少样本量,进而影响小组估值的准确率。

    在开始讨论某个问题之前,先让与会的每一位成员各自写下简短的意见阐明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很好地利用了小组里不同知识和见解的价值。而开放性讨论这一常规做法总会注重那些发言早而又强势的人的意见,使得其他人一味附和他们的观点。

4.    眼见为实的想法往往让我们仓促作出决定

1)    联想机制一个最基本的结构特点就是它只能回忆起已被激活的观点。无法从记忆中获取的信息(即使是无意识的)可能并不存在。系统1善于提取当前激活的想法来构建最可信的故事情节,但它不会(也不能)提取本系统中根本不存在的信息。

2)    衡量系统1是否成功的方法是看它所创造的情境是否具有连贯性,而与故事所需数据的数量和质量关系不大。信息匮乏是常事,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系统1则会仓促作出结论。就算后面这个故事被改写了,但是系统1并不会等待也不会出现主观上的不适。对于第一印象的偏好依然存在。

3)    寻找连贯性的系统1和懒惰的系统2相结合,意味着系统2将会赞同许多直觉性的信念,而这些信念又准确地反映了系统1产生的印象。当然,系统2也能对证据采取系统而谨慎的处理方法,还能在作决定之前考虑出现的众多选项。然而,即使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系统1也能对其产生影响。系统1的信息输入从未停止。

4)    WYSIATI,意思为“What you see is all there is”,即眼见即为事实。系统1基本上对于引起印象和直觉的信息的质量和数量都不敏感。人们根据已有信息勾勒出的故事的连贯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一个好故事最重要的是信息的前后一致性,而不是其完整性。你常会发现:知道得很少反而可以把已知的所有事物都囊括进连贯的思维模式中。

5)    眼见即为事实的理念有助于达成连贯性和认知放松的状态,从而使我们相信某个陈述是真实的。这一理念解释了我们能够快速思考的原因,解释了我们是如何弄清楚一个复杂领域中那些信息片段的含义的。很多时候,我们拼凑出的连贯情节与事实是无限接近的,完全可以用来支持理性活动。

6)    但是,眼见即为事实原则对判断和选择中存在的很多偏见,举例:

    ·过于自信:无论是证据的数量还是质量都与主观自信关系不大。每个人对自身想法的自信程度主要取决于他们对亲眼所见的事情的讲述效果,即使他们几乎什么都没有看到也没有关系。我们经常考虑不到自己有可能尚未掌握对判断起决定性作用的那份证据,却总是认为眼见即为事实。此外,我们的联想系统更倾向于选择已被激活的连贯模式,抑制怀疑和歧义。

    ·框架效应:同一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常常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比如,说凉菜“90%不含脂肪”要比说“10%含有脂肪”更具吸引力。深层含义相同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但人们通常能读出不同的含义,而且觉得自己的所见就是事实。

    比率忽略:尽管你清楚地知道男性农民比男性图书管理员多,但在考虑这个问题时,你总会忽略这个事实。你觉得自己的所见即为事实。

5.    示例—过早下结论

1)    “她对这个人的管理技能一无所知。之所以对他印象很好,是因为曾经听他作过一次精彩的报告。”

2)    “在讨论之前大家先独自考虑一下这个问题,这样可以避免观点的相互干扰,这样更利于集思广益。”

3)    “他们看了一份优质的咨询报告后就作了一个重大决定,他们并没意识到自己掌握的信息其实很少。”

4)    “他们并不想了解更多信息,因为那样可能会破坏整个故事情节。他们更愿意相信眼见即为事实。”

第8章 我们究竟是如何作出判断的?

1.    不管系统2接受问题或提出问题,它都能引导注意力并搜寻记忆来找到答案。系统1以不同的方式运行,不断监视着大脑内外发生的一切,没有特定意图,也无须付出多少努力,只是对当时的情形作出全方位评估。这些“基本的评估”在直觉性判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为人们常会拿它们来替代更难的问题—这也是启发法和偏见研究方法的基本理念。系统1其他两个特点也支持用一种判断代替另一种判断的做法。其中一个特点就是系统1具备跨维度解读价值观的能力,系统2会集中注意力回答某个特定问题,或是对某种情况的特殊属性进行评估,集中的注意力又会自动运行其他的评价程序,包括一些基本判断。

2.    看照片预测竞选胜出者,为何其准确率可高达70%?

1)    随着人类进化不断完善,系统1可以对生物体生存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提供一个连续的评估,这些问题包括:事情进展得怎么样了?我们面临的是威胁还是机遇?一切都正常吗?我应该是前进还是退避呢?人的好心情和认知放松与动物对安全和熟悉程度的判断是相当的。

2)    我们生来就具有判断的能力,只需瞥一眼陌生人的脸,就能对这个人的两点重要事实作出判断:他有多强势(因此存在潜在的威胁性);这个人有多可信(不管他的用意可能是友好的还是充满敌意的)。脸型为判断提供了许多暗示:方下巴就是强势的信号。面部表情(微笑或皱眉)是对陌生人意图的判断提示,方下巴加上瘪嘴唇也许就预示着有麻烦了。看脸形的精确性不是很高:圆下巴并不代表温顺,笑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伪装的。不过,即使对陌生人作出判断的能力不高,具备这种能力也是我们的生存优势。

3)    “判断启发法”,人们总会结合力量和可信度两方面因素来评估一个人的能力。刚毅的方下巴和自信的微笑便可告诉我们,这个人很有能力。投票者尝试着对候选人将来的任职表现生成一种印象,他们又转而依靠系统2快速自主地作出一种更加简单的判断,这一系统只有在必要时才会作出这一判断。对于那些信息贫乏、爱看电视的投票者来说,面部特征表现出的能力对其投票的影响较大,其受影响程度约为那些信息丰富、看电视少的投票者的3倍。

4)    系统1理解语言,这种理解是建立在一些基本判断基础之上的,而这些判断通常又是在洞察事实和理解信息的基础上作出的。这些判断包括对相似度和代表性的判断,对因果关系的属性以及对联想和样本的可用性的判断。尽管判断的结果是用来满足任务要求的,但是没有具体任务时,这些判断活动照样也在进行着。

5)    基本判断的内容很多,但并不是每个可能的属性都需要判断。

3.    平均长度与总长度是完全不同的数量概念

系统1通过原型或一组典型事例来代表不同事物分类,它能解决好平均问题,但对总量问题就束手无策了。一个类别的规模及其所包含的实例数量,在我们判断总额变量时常常被忽略掉了。

4.    与强度等级匹配的描述

1)    诸如你的幸福感、总统受欢迎的程度、金融骗子的合理惩罚和政治家的未来前景等问题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点:这些问题都涉及隐含的强度或数量概念,因而我们也就可以使用“更”这个词对其进行描述:更幸福、更受欢迎、更严厉或更有力度。对于系统1的能力,强度的等级在不同领域中都有“匹配”描述。

2)    可以肯定的是与你同处一个文化领域的人作出的匹配与你的回答会很相近。他们通过一种范畴向另一范畴的转换来回答这个问题。这种利用匹配进行预测的模式从统计学角度来看是错误的,尽管对于系统1来说这很正常,但对于统计学家以外的大多数人来说,系统2也可以接受这种做法。

5.    思维的发散性让我们作出直觉性判断

1)    系统1任何时候都可以同时进行多种估算,其中有些估算是持续不间断的常规评估。只要眼睛是睁开的,你的大脑就会对视觉范围内呈现出的立体事物进行评估,这种评估是对这些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和特性等因素的全方位评价。这一评估活动的运行或对违背期望的事物进行持续监督的行为都是无意识的。与这些常规评估不同,其他评估行为只有在需要时才会进行:你不会持续评估自己有多高兴或多富裕。偶尔的判断是主观自愿的,这种判断才是有意识的。

2)    “思维的发散性”,想要使刻意计算的结果很精确并非易事,我们计算的结果往往比自己想要的或需要的要多。想要让系统1完全执行系统2的命令且不做多余的工作也很难。要进行一个预估活动却引起了另一个预估行为,思维的发散性和强度匹配结合起来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对很多自己不很了解的事情能够作出直觉性判断。

6.    示例—判断问题

1)    “评价一个人是否有吸引力是一种基本判断,不管你是否想这样做,这种评价都是不由自主进行的,也会对你产生影响。”

2)    “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些线路,这些线路可以从脸型来推断一个人统领大局的能力,即他看上去有些领导气质。”

3)    “如果强度与罪行不匹配,惩罚则不可能公正。就像是你可以用光的亮度来与音量的大小匹配一样。”

4)    “关于思维的发散性,有这样一个明确的例子:他被问及是否认为这家公司财力雄厚时,他想到的却是该公司令其钟情的产品。”

第9章 目标问题与启发性问题形影不离

1.    当大脑处于正常的状态时,你几乎对眼前出现的所有事物都会有直觉和想法。有时,对于一些无法完全弄懂的问题,你也总能有答案,而回答的依据是什么,连你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

2.    找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来作答

1)    从复杂的事情中提取直觉性的观点,对于有难度的问题,我们总是很难快速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此时系统1就会找到一个相关问题来回答,这个问题比原来的问题更易作答。这种回答一个问题而绕开另一个问题的做法叫做“替代”。 尽管这种方法有时很好用,而有时却会导致严重的错误。

2)    “目标问题”就是你想要作出的评估。“启发式问题”就是你绕开原来的问题去回答的那个更简单的问题。“启发”这一术语是指协助寻找各种难题的恰当答案的简单过程,虽然找到的答案常常并不完美。

    当人们按照要求对可能性作出判断时,他们实际上是对其他的事情作了判断,并且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判断可能性的任务。遇到很难的“目标问题”时,如果脑海中马上出现了一些与之相关联且容易回答的“启发性问题”的答案,系统1通常便会采取这种“替代”的做法,采用替代问题的答案。

    用一个问题替代原来的问题是一个解决难题的好策略,是思维发散性造成的结果,也有可能是我们锁定问题答案控制能力不强的结果。

3)    思维的发散性可以使懒惰的系统2摆脱很多繁重的工作,快速找到难题的答案。“启发式问题”相对于“目标问题”更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并作出回答。启发式问题给每个有难度的目标问题都准备了一个现成的答案。

    此时思维的发散性,没有指出答案应该与原始问题存在关联。思维发散性的自主过程和强度匹配可以使能映射到目标问题的简单问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

    有替代答案的情况下,系统2会认可这一启发式答案。当然,系统2也可以拒绝这个直觉性答案,或者通过整合其他信息来改变它。但是,一个懒惰的系统2往往会遵循最省力法则,不经检验就认可某个启发式答案,甚至都没有注意到自己其实答非所问。此外,你也许都注意不到目标问题很难,因为你的头脑中会很迅速地闪出一个直觉性答案。

3.    立体启发法:远处的物体看上去更高大

1)    启发法的偏见是图中看上去更远的物体看上去更大。基于替代的判断必然会如预想的那样有失偏颇。基于替代的判断在感知系统中运作得比较隐蔽,根本就是不由自主发生的。尽管这些暗示和要完成的任务—判断纸上人物的体型大小—并无关联,你本该忽略这些因素,然而你却做不到。

2)    任何影响人心情的重要情感问题都会产生同样的效果。眼见即为事实。当人们评估自己的幸福感时,他们思维状态的作用就显得非常突出。在两种情况下,满足感在特殊情况下影响了关于幸福感的表达。

4.    情感启发式:因为喜欢,所以认同

1)    “情感启发式”,一旦加入情感因素,结论对论证的主导作用便会最大程度地凸显出来。人们的好恶决定了他们的世界观。你的政治倾向决定了你对各类论证的看法,即它们是令人信服的还是难以服众的。

2)    结论的至高无上并不意味着你的思维完全停止运转了,也不意味着你可以完全忽略信息和合理解释得出自己的结论。在了解到自己并不喜欢的一项活动的风险其实远比自己想象的小时,你的看法乃至情绪就会发生变化(至少会有那么一点变化)。然而,这种较低风险的信息同样也会改变你对该活动益处的看法(你认为益处会更大),尽管你接收到的信息中没有任何与益处相关的信息。

3)    系统2的另一个“特性”就像是一个给系统1留有足够余地的默许监视器。

    尽管系统2还具有主动搜寻记忆的功能、复杂计算功能、比较功能、规划功能和决策功能。系统2似乎总是处于最高决策地位,并有能力抵制系统1的建议,它能使事情放缓,开始进行逻辑分析。自我批评是系统2的功能之一。

    但在态度方面,系统2更像是系统1各种情感的赞许者而非批评者,也可以说是其各种情感的转让者而非实施者。它搜寻的信息和论据多半局限于与已有看法一致的信息,并不着意对其进行调查审核。积极且追求连贯的系统1为要求不高的系统2提供了各种解决方案。

5.    示例—替代和启发法

1)    “还记得我们绞尽脑汁去回答的那个问题吗?我们是不是把它换成了一个简单点的问题呢?”

2)    “别人问我们的问题是这位候选人是否会成功,但我们要回答的问题似乎是她是否能成功应对采访。咱们还是别顾左右而言他了。”

3)    “他喜欢这个项目,故他认为该项目投入少、回报高。这是情感启发式的一个典型案例。”

4)    “我们将去年的表现作为依据来预测公司未来几年的表现。这个依据能作为有效参照吗?我们还需要其他什么信息才能作出正确预测?”

5)    系统1的特点和活动:我希望这个对大脑特性的描述能帮你形成一种对虚拟的系统1各种“特性”的直觉认识。其中大多数直觉都是正确的。

    生成印象、感觉和倾向;当系统2支持这些行为时,它们成为信仰、态度和意图。

    自主且快速运行,只需付出较少努力,甚至不用付出努力,没有自主控制的感觉。

    当发现(搜寻)特殊形式时,能接受系统2编控来调动注意力。

    在接受了一定的训练后,能够做出熟练的回应,产生直觉。

    为联想记忆激发出来的各种想法创造连贯形式。

    将认知放松感和真理错觉、愉快的感觉以及放松的警惕感联系起来。

    区分常态中令人惊奇之事。。推断原因和意图。忽略歧义,按捺住心中的疑问。

    夸大情感的一致性(光环效应)。

    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证据上,忽略不存在的证据(眼见即为事实)。

    作一些基本估测。通过常态和原型来表现集合,但不要将两者看成一个整体。

    通过测量确定不同程度对应的匹配物(比如音量的大小)。

    真正去计算,而不是空想(思维的发散性)。

    有时用简单点的问题替代难题(启发法)。

    对变化的感知比对形态的感知更敏锐(前景理论)。*

    对可能性作出过高估计。*

    对数量越来越不敏感(心理物理学)。*

    对损失的反应比获得更强烈(损失厌恶)。*

    严密设计决策问题,分别进行讨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013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205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370评论 0 34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168评论 1 27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153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954评论 1 28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271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16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382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877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989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624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09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9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18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401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00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