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2024年6月30日至7月7日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时长:6小时48分钟
整体评价:阿富汗女性自述的抗争故事,从第一视角了解这个国家和奋斗的女性们
内容介绍
这是一本阿富汗女议员,向女儿们讲述成长经历的书。“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也是作者法吉亚对女儿们祝愿。
故事的开头,这位女议员就告诉孩子们自己很有可能会死在上班的路上。所以每一次出门都可能是永别。
所以写下一封信,告诫女儿们要接受教育,要勇敢的面对生活的不幸。要努力的帮助他人,致力于改善国家和世界。不要死于一事无成。
接下来便讲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逃难的童年,在战火中坚持上学的少年,丈夫被逮捕的新婚蜜月,随时面对死亡威胁的从政生涯。
本书亮点和收获
用了大概4天的时间读完的,属于比较好读的故事类型。本书的亮点是在自述成长过程的章节后加入作者给两个女儿或母亲写的信,把经历的事件与主观心理感受相结合,会更加立体和丰富。
印象比较深刻的点有:
独立坚强的女性
在当时的社会,妻子是丈夫的附属品。女主的父亲是当地的乡绅,他的7个老婆中有6个是利益联姻的结果。所以她的母亲们不仅要忍受感情淡漠,还经常被毒打。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作者写了两件了不起的事情。一是他的父亲去市里演讲,文盲的母亲成功的鼓捣开了收音机,让全村人可以听到父亲的声音。那是母亲在不依靠男人的情况下,撑起了全村瞩目的大场面。
二是父亲被游击队杀害抛尸荒野,并扬言会报复他的家人,家中的女人们自告奋勇去收尸。在被抓住拷打的时候,仍闭口不透露男人们的去向。他们不是柔弱可欺的,关键时刻为了家人和孩子,愿意献出自己的所有甚至生命。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阿富汗的女人不是没有能力,只是没有机会。
坚持学习
在阿富汗可以读书的女孩少之又少。开明的母亲同意女儿去上学。当上学之路沦为交战区,随时会被隐藏的狙击手击杀,作者也要坚持跨过火线去学英语。最危险的一次,火箭弹就卡在坐着头顶的树上。
无论多么危险她也要坚持学习,这也是他可以在国际舞台为本国女性发声的基础,有能力和本领才能站得更高,想得更远。
混乱的时局
从小到大阿富汗给我的印象就是一直在打仗,911之后更是出现了“大魔头”。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在作者的童年也就是70年代,那里还是和平安定发展势头良好的国家。
之后由于特殊的国家位置成为了战略性斗争的战场,能源争夺战,冷战,反恐战争等。年仅29岁的作者就经历了苏联,游击队内战,和塔*组织的威胁。从国际大形势来看,阿富汗是任人宰割的鱼肉,也是一些危险的根源。
而作者希望我们不要成为令全世界都害怕的恐怖民族也不必是全球都怜悯的苦难种族。他成为一员,努力为当地的女性,推动教育,医疗,就是希望阿富汗的女孩们有本领,有才能,有技术,能享受到应有的权利全面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
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父亲被害后游击队来到作者家斩草除根,邻居们会把无辜的孤儿寡妇们藏在裙下,牛圈里帮助他们逃过一劫。
新婚丈夫被逮捕后,当时规定女性没有男人陪同就禁止抛头露面的,素不相识的出租车司机愿意假扮作者的哥哥,帮助去警局看望丈夫。
路过的司机会为战争的死难者收尸,乡下的老夫妇会给逃难借宿的人们提供吃食。周围的邻居愿意以全部资产做保,帮助作者赎回丈夫。
据作者说,他们信奉的思想主张的是无差别的爱,而这些极端分子却把“穿着白色的袜子”“留的胡子不够长”作为随意逮捕,殴打平民的理由。
局限性
作者的家族属于当地的上层,所以可以动用亲属关系和社会力量四处逃亡,还能保证基本的温饱,甚至有保镖和当地力量一路护驾。所以他能保证一生顺遂可以自主选择婚姻,没有生下男孩,却没被针对的情况只是个例,并不能代表整个阿富汗平民的处境。当时的成书时是2010年,据说后来塔*组织重新掌权的时候,他就逃到了外国避难。
书中可以看到作者行为反复的情节。比如在穿罩袍这件事上,最开始他是抗拒的,后来不得不接受,但在不一定放开后他又自愿穿着。这里的反复有点难以自圆其说。还有他一直主张相互帮助,但在邻居以身家性命作保后,不顾他人携家逃跑。这里就显得十分不仗义了。不过我们也可以理解成这是他思想的变化,毕竟人终究是会被环境所影响。
整体上来说,书中对于作者经历的事情描写有粉饰的成分,他所倡导的特别是国家间的关系也过于理想化。但我们仍能通过阅读了解阿富汗的社会情况和当地人特别是处于底层的女性愿意奋斗抗争的想法,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