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同一场修行
一旦上了路
就由不得你我
我只能拿起笔
做一个挖掘灵魂的囚徒
将自己的情感一次一次在纸上倾诉
别山举水《人生处处,总有相思凋碧树》
作者介绍:
别山举水原名:黄亚洲,美篇签约作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别山,理想就是离乡
举水,上善若水,本真不变,
既有山一半的志向,远大,高峻,坚毅,又有水一般多情,温柔,回流,清澈。
认识别山老师,算起来已经有三年,记得在豆瓣上一口气读完了他的电子书,读《生命中不得不谈的情》:感动于他们的兄弟之情,记得那篇写母亲的《越过那片山丘》,我曾为之落泪,记的有人写过:父母在时尚有归处,父母去,人生剩旅途。别山老师朴实的文字饱含真挚的情感,相信每一个读者读过都会为之动容。
我曾对老师说过这样有质量的文字一定要打印出来阅读,有一天您的文字一定会成为纸质的,那时候我一定会收藏一本。而今书真的出版,收到书的时候,心情很激动,衷心为别山老师开心。喜欢别山老师写给我的:因文而遇,因情而惜,感恩文字,感恩所有美好的遇见,未曾谋面却犹如故友。
生命中,那些真情最值得为之守候,故乡是每一个人的来处,也是每个人精神停泊的渡口,灵魂之所在,走过万水千山唯有故乡让漂泊在外的心得以休憩。看得出别山老师对故乡的深情,对于故乡一草一木的眷恋,愿他可以常回家看看。
读过齐齐老师《追梦路上,让灵魂发光》写别山老师一篇文章,上面写到他坎坷的命运,真让人无限唏嘘,不过也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那些特殊的经历,世界上可能多了一个循规蹈矩,过着平凡日子过得幸福的人,少了一名历经坎坷,把生命活得有滋有味的作家,那么今天我们也不会有缘读到他的文字,让我们感谢磨难,当然愿他今后的人生体面且光鲜,他值得拥有一切美好鲜花与掌声!
不知为何眼里看到的黄老师,和心里想象的有所区别,想着他应该一副农民模样,历经岁月的沧桑与洗礼。却然而,他看起来依然年轻,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双可爱的儿女。和她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女儿,古灵惊怪,暖心小棉袄,说长大要嫁到上海,只为了陪着老爸。
这样的幸福真实,美好。没有任何事物能够与之媲美。看《稻草人》里,孩子们在抱着电视玩耍,或啃书本。黄老师为了精心呵护那些葡萄,让孩子们吃到美味的葡萄,与雀儿们斗智斗勇,看着在自己呵护下葡萄成熟的一天比一天饱满,鸟儿们干扰少了许多,孩子们期待的笑脸,身为守护神的他发自内心的愉悦。看似朴实无华的文字,实则流露出浓浓的父爱,父亲的爱是无言更多在行动里。
佳作赏析:
女儿浓浓的眉毛,大大的眼睛黑黑的眸子是珍珠跃动,鼻子不是很挺翘,小时候我经常替她捏捏,不见成效,但现在左看右看,感觉刚刚好。小嘴巴红润的,一咧开,就露出白白的牙齿。牙齿后面吐出一串串,亮脆脆的话。那话里有关切,有责备的爱。一个总是爱笑的小姑娘,但她的心里也藏着心事。
读后感悟:
看看别山老师的描绘:感觉眼前一个鬼精灵怪却又暖心的女儿跃然纸上,外面纵然再大的风雨,相信有这样贴心的小女儿老师的心也是充满了暖意,足以抵挡一切风雨!父母总想给孩子们更好的条件,而孩子要的却很简单:我只羡慕别人的爸爸经常在家。大人的世界里太多无奈,看得出别山老师心里多么渴望陪着这样暖心的小公主成长,同为半个留守儿童的我,最明白这样深切的渴望。
老师文字里溢出骄傲之情写:
女儿长得像我,就像一爪掐下来一样
让我们一起祝福这个小精灵般活泼可爱,贴心的小姑娘快乐的成长。
睡着的草
再次路过那个草坪,这片草完全枯死了,茶叶已成一片卷曲的黄,水润的脉络早已如同老人受伤暴突的青筋,刺痛着行人的眼睛。
冬天并不总是那么狰狞,往前走几步就会摸着明媚的春。
温情过后总有残忍,没有谁会璀璨一生一世,然而他们仍然自然的轮回。
在自然面前,不光是小草,就是我们也渺小得如一粒凡尘,春夏秋冬,不管你在哪儿提现,栖身何处,命运总不会为你开绿灯。只是有时,我们尚不及一株小草,在生命的风霜面前,连那一刹那间的美都不及领悟,便倾刻沉沦,低下伟岸的身。
衰败的草叶,干枯的根茎,覆盖着尚有鲜活的生命,那冷酷的泥土包裹着,还有蜿蜒着饱含汁水的根。它们并没有妥协,吸允着霜雪融化后的水,蓄积着生命的能源,暂时潜伏在地底,只等着来年的春风一吹,便可走上崭新的征程。
读后感悟:
别山老师的文字总会给人向上的力量,没有谁的人生会一帆风顺,不同的是对待人生风雨时,有人豁达一蓑烟雨任平生,而有人一蹶不振。
一颗小草微小如颗粒,任风吹雨打,甚至可能任人踩踏,在严霜里也会枯死,然而只要有根在,尚有存活的机会,哪怕一滴水,它们也会积蓄力量,给予命运反击,小草的韧劲儿和顽强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经历寒彻骨,怎么感受梅花扑鼻香?
佳句赏析:
《发现春天》:春天真茂盛人呢,在那斑驳的梧桐树上不声不响,虽然碗口粗的枝桠,被据得突兀森冷,但上面一簇簇翠绿的嫩枝,依然倔强地向上生长露出气魄一切的锋芒。心情又黯淡转为喜悦
读后感悟:
我们需要发现美好的眼睛,也需要在黯淡里看见一丝亮光与希望。草,一直在那里,你来或者不来,或许他们不要烟,但总会给人力量,只不过美好需要用心去发现无论是悲伤还是愉快。
母亲
冬天日短没有什么农活年轻人大多喜欢睡懒觉,而母亲总是很早的起床做饭,她一直早起,不管春夏秋冬忙,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打开大门,她说这样才有人气像个家的样子。
母亲勤快,虽然有洗衣机全放在那里始终坚持熟悉手洗,洗碗的时候,挽起水桶,拿上棒槌,来到水塘边的青石板上,她很高兴,水真清亮,印着她的倒影,她头发,用棒锤拨了一下水,哼唱起来,她又是第一个来浣衣的。
曾经的母亲蕴涵弱小的身躯,为我撑起了一片天空。路上没有什么人远处有密密的树,嶙峋的山风景很美,但离我很远很模糊,近处,我的背后面母亲乖巧地依偎着我,温暖而棉柔,似有一颗高大的树,一座厚重的山贴着心窝,让人安定。
读后感悟:
别山老师笔下是一位勤劳快乐的母亲,让我不禁想起史铁生那篇文章,处于病痛中久了人难免烦躁,母亲一边守护着自己的孩子,也会噤若寒蝉,看起来瘦弱的母亲,却用爱为孩子撑起一片天空。什么时候岁月为她们染上霜华,她们也会看我们的脸色?真让人心疼,母爱平凡却不平常我们唯有感恩珍惜。
刘嫂
这篇文章,我读了又读,文章的开头窗外传来竹竿积水的声音,不用看这是刘嫂转累了,来到塘边柳树下歇歇,再顺便打打蜻蜓。读者心中充满疑问打蜻蜓这是为何?然后作者勾勒了一副刘嫂的形象:
她30来岁,个子很高,体态匀称,肌肤如雪,是村里数一数二的美人,只可惜这些描写是在前年七月以前,笔锋一转,然而现在的她身子瘦得像竹竿,衣服好像永远只有一套,每次看到她都是一副样子,目光直直的,肌肤失掉了水分,像铁皮蒙在头上,脸上,脚黑的似烧完窑的大爷,而且还将继续黑下去。
曾经的刘嫂爱说爱笑,走到哪儿都很热情。然而七月以后,她的嘴便像上了封条,只从嘴漏出一些调调,再难张开,累了倦了便会坐到食堂边上,勾头瞅着塘边冒出的水草,一动不动,依旧似一截木桩。然而一旦停了一只蜻蜓,不管是红的黑的,大头细腰,要刘嫂像被马蜂蛰了一下,反应极快,倾出身子,用竹竿去抽打蜻蜓。那一刻,她的唇咬的要出血,手上的青筋暴突,似一条条刚出泥土的蚯蚓,若没打着,她会追赶蜻蜓,不顾塘边石块树根的牵绊,绕着塘边狂奔。
她的嘴一直咕哝着,充满了说不清的怨恨与悲伤,若抽中了她便会盯着水中蜻蜓的残骸,又蹦又跳,嘴里哼出宁静而又温馨的摇篮曲。
刘嫂打蜻蜓,只是在每年的七月份。她将日子看得很准,一到七月她便躁动起来。这是为何?设置悬念,原来她男人发生了车祸,为了省钱买骨头熬汤,给儿子买了蜻蜓玩具,谁知孩子独自溜出去抓蜻蜓,美好的一家三口被毁掉了。失去孩子对她打击太大。
读后感悟: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掉给人看,曾经的刘嫂多么美好,幸福,一场无情的车祸,失去儿子的打击,美好的三口之家破灭,或许打打蜻蜓对她来说也是一种解脱,毕竟有时候糊涂的活,总好过清醒的接受残酷的现实,无常的人生里唯愿每个人能够珍惜拥有的幸福,守护好身边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