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语文者得天下”这句话,在这两年广为流传。这句话直观说明了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也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语文学习。身边很多朋友说, 以前总觉得语文是最简单的科目,在语文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少。可是语文现在在考试中所占分值越来越大,语文竟然成了拉开差距的科目,一时间不知道从何抓起。还有朋友说,孩子语文阅读理解一直都是丢分最多的题,一直想帮助孩子,但是不知道孩子问题在哪……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类似的焦虑。
一、语文是学好各门学科的最基本的工具。
说语文重要,是因为语文是学好各门学科的最基本的工具。学好语文才有可能学好其他课程。因为语文水平代表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语文学得好,有较高的阅读写作水平,就有助于学好其他学科,有助于知识的增广和思想的开展。它对学生会产生一辈子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说起语文这门学科,很多家长又喜又怕。喜的是,自己的孩子,语文一旦学得好,后期在语文学习上会很省心,甚至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怕的是,一旦语文学得不好,后期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补,想有大的起色,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很多时候,语文看起来是两三分的差距,但是想追起来可不容易。因为这两三分的背后可能就是孩子能力上的差距。
二、语文学习到底难在哪?
对于基础牢固的同学而言,字词、句法、古诗文的背诵都不是真正的难点,语文最难的莫过于各种类型的课外阅读理解和作文。换句话说,语文就是在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而语文这门学科跟数学、英语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就以数学为例,上课老师把这个例题讲会了,练习、考试就是围绕这个例题来出题,或者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举一反三。例题会,这一类型的题都会做。但是语文不一样。语文不像数学有具体的例题,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个能力包括孩子平时的积累、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等。
我们语文考试经常会遇到加偏旁组成新字这类题,比如给“肖”加偏旁,组成新字,填在句子里。我们把这题搞会了,就算知道了方法,不见得这个类型的题都会。可能下次考试就考给“青”字加偏旁了,如果学生积累不够,照样不会做。再比如说,我们的课内阅读,同一篇课文可以出挖出很多种题型,甚至是同一个自然段,就能出很多种不同的题。这些题如果靠老师面面俱到都讲到,可能性不大。这就需要培养孩子语文的能力,能力达到了,就能灵活应对各种不同的题型。
这么说,很多家长可能会陷入一种焦虑和无助。生活中,很多朋友都在问我,语文课到底学什么?我们在家很努力地给孩子报听写,让孩子背重点段落、重点课文,记老师上课的笔记,为什么到头来还是考不出个好成绩?家长也很想帮助孩子提高语文成绩,可是往往无从下手。
也有家长说,语文还不简单吗?不就是认认字、会读课文就行了吗?也正因为如此,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孩子缺课后,会主动找数学、英语老师补课,但是很少会有学生主动找老师补落下的语文课。在他们看来,语文课就是识字课,课文的字都会认,自己在家读一读就行了。
三、语文学习绝不是简单地记一记、背一背、刷刷题就能学好的。
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语文学习以识字为主,考试也主要是考查基础的字词句。通过识记,大量的练习,可能能够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可是,我们很快就会发现,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语文考试中考查字词句这种基础的知识变少了,而考查孩子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的题越来越多。也就是说,就算是把整册课文背下来,字词都会写,也不一定就能考一个高分。
尤其是每次考试都会有的课外阅读理解题,是语文学习中最容易丢分,也是最容易拉开差距的题。有些孩子能力到了,再掌握一些做题方法和技巧,课外阅读能够做到不扣分。还有一部分孩子,平时语文能力达不到,又缺少做题技巧和方法,阅读理解可能会大量丢分,有些孩子甚至一篇阅读理解全错完,这样跟别人的差距就更大了。
有些家长也意识到阅读理解题的重要性,让孩子大量刷题。但是,如果我们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积累不够,没有培养起语文能力,刷题很多时候是无用功,因为没有正确的方法,最终就是会的题总是会,不会的题还是不会。
四、语文课到底学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简单的说,我们既要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要在读写听说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这样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我们平时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很多家长,甚至是一些教师,都把考试当做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家长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孩子刷题,给孩子报作文班,以为这样就能考一个好的成绩。老师呢?在课堂教学中,以考试为导向,侧重于让学生去记住一些教参上的知识要点,去死记一些字词。这样做,实际上背离了语文学习的本质。以考试为目的,更多的时候忽略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短期内可能有效果,但是不能持久。一旦遇到需要靠学生自己去理解、体会的东西,很多孩子就不会了,并且之前更多的是记的死的“知识”,能力没有培养起来,所以题目稍微灵活一点,或者换一种问法,好多孩子就不会了。
五、语文学习,方法在课内,根在课外。
“读”是最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手段,在现代教学中仍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学习语言的途径。读书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新课标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讲的就是要多读。
语文学习不是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我们语文的学习实际上是要把上课所学到的阅读、分析、理解、概括等方法,运用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把视野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仅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纸、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
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鼓励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传授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比如:速读、诵读、默读等,提高阅读效率,强化阅读效果,要求学生用心感受,体味文中的思想内涵。鼓励他们多读报刊杂志、文学作品,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作支撑,单靠语文课本上学的那点东西,是很难学好语文的。语文的很多能力都是在大量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语文学习中会有句型转换的题,比如缩句、修改病句、陈述句变反问句等等。那些有阅读基础,理解能力强的孩子,这种题讲了方法,马上这一类型的题都能够凭着自己的语感做对。但是那些平时看书少,理解能力不够的孩子,哪怕是反复讲方法,这个题会了,换一个同类型的题还是不会做。
再比如说,那些平时不爱读书的孩子,拿到一篇阅读理解题,且不说让他们做题,光是把短文读完,他们都没有耐心,一目十行,看完照样不知所云。有些孩子,短文读都读不通顺,总是掉字漏字,更别说去理解了。还有些孩子,虽然读完了,但是理解能力达不到,照样不知道短文在讲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这样的孩子阅读理解丢分也是很正常的。
所以,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我们上课主要是学习赏析、品读课文的方法,带着这个方法再去大量阅读,就可以为我们的语文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抛开课外阅读,单纯去学语文,是很难学好的。
以上是关于语文学习的一些浅显看法,明天我们继续讲,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