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保有一份松弛感

“松弛感”这个词能在网络上火起来,据说源自一条微博。有一次,一位博主发了一个经历。这位博主坐飞机去旅行,坐在他旁边的是同样去旅行的一家人。这一家人办完登机手续,在飞机即将起飞时收到通知,他们的行李被退回了。也就是说,他们要孑然一身赶赴异国他乡开启这段旅程。

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是什么感觉?通常会觉得非常扫兴,甚至焦虑对吧?博主听到这件事时都感觉有点紧张和胃痛。

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家人完全没有焦虑和抱怨。他们只是拿起手机,有条不紊地安排随后的事,有说有笑地探讨即将开始的旅程。

这位博主说,看到他们的状态突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原来在我们的身边,真的有这样具备松弛感的家庭。

“松弛感”之所以能火,是因为它映射出了大多数人心中向往的一种状态。

那到底什么是松弛感?我们又如何拥有松弛感?这些就是本书要探讨的内容。这本书的作者叫作范俊娟,是一位心理咨询师。

一、了解松弛感

1.松弛感的三种境界

松弛感是介于紧绷和躺平中间的一种状态,它是我们在生活中按下的暂停键,是一个蓄积能量的过程。一个人只有拥有了松弛感,才能游刃有余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松弛感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叫作强迫式松弛。行军中的士兵。长途行军非常劳累,但他们睡觉时仍然紧紧抱着枪,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立刻惊醒。这种休息模式就是强迫式松弛。这类人想让自己放松,却达不到真正的放松效果。

第二种境界叫作沉浸式松弛。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的人一到节假日就会去另一个城市度假。这种境界比第一种好一点。不过,它的问题是,度假结束,人一回到以前的生活模式,之前的压力和焦虑又会卷土重来。这样依旧做不到真正的松弛。

第三种境界叫作内在喜悦式松弛,这是松弛感的最高境界。只有达到这种境界,一个人才算真正地拥有了松弛感。

有一位非常知名的医生,他的手术技术闻名全国。他真的非常享受手术的过程,做完手术后,就像欣赏艺术品一样看着切下来的肿瘤。这样的工作状态就是一种内在喜悦式松弛。真正的松弛感,不是我们刻意要求自己松弛下来,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流淌。

2.紧绷测试

了解下松弛感的对立面——紧绷感。当一个人处于紧绷状态时,他是很难松弛下来的。书里给了一个紧绷测试,共有五点内容,大家可以对照一下,如果你有其中的两点或两点以上,你就有可能正处于紧绷的状态。

第一点,效率低下。做事效率很低,而且明明心里很排斥做一些事情,却还要逼着自己去做,无法停下来。

第二点,内心焦虑。心里总感到不安和焦灼,哪怕没什么大事发生,你也觉得非常不踏实。

第三点,敏感易怒。容易感到烦躁、愤怒,而且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就算是人家轻微的评价,你也会认为那是人家在批评自己。

第四点,身心疲惫。动不动就觉得很累,但实际上你并没有做什么事,而且对很多事情提不起兴趣,总想躺平;可是,一躺平又开始谴责自己不上进,然后逼着自己去做事。

第五点,体会不到快乐。你感受不到快乐,也很少停下来感受身边的事物,比如自然的风声、雨声、蓝天或者白云。好像明明活着,但感受不到自己活着。

如果你有上面说到的两点或两点以上,你很可能就处于紧绷状态。

那为什么人会出现紧绷的状态呢?

从原理上来讲,当一个人面对危险时,他就会紧绷。紧绷是我们的神经系统对危险的自然反应。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们突然上台演讲。

你看,很多人在台下可以滔滔不绝、喋喋不休地说很多东西,但是一旦站到台上被很多双眼睛看着时,就立刻紧张得语无伦次。从进化的角度来说,这是因为人的天性不习惯被眼睛盯着。被好多双眼睛盯着,我们的潜意识会认为,自己被掠食动物盯上了,生命安全可能会受到威胁,于是紧绷就出现了。

因此,我们的紧绷状态向外界传递的也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它会让别人觉得不舒适;而拥有松弛感的人向外界传递的,则是一种安全舒适的信号。所以,拥有松弛感的人通常非常有魅力。

当然,松弛感不仅是外表上的自在,更是一种由内而外透露出的力量。而一个人有没有松弛感的关键,就在于他的内在力量是否强大。

决定一个人内在力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内心的对话方式、亲密关系的滋养。但是,所有的因素都指向一个最重要的关键,就是一个人的自我关系是否统一。

什么是自我关系?自我关系指的是,一个人和他周围所有关系的总和。这些关系,比如婚姻关系、亲子关系、职场关系、兴趣爱好等。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生活非常消耗精力,让人精疲力尽?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辆马车,那所有的关系就像拉马车的马一样。虽然每匹马都很使劲地拉着马车向前跑,但它们的方向却是相反的,以至于马车纹丝不动。这就是人的自我关系不统一的表现。

所以,当一个人的自我关系不统一时,他特别想努力,却发现根本使不上劲。这时,他的内在力量是不足的。

那我们怎么整合自我关系呢?最重要的一点是,通常消耗我们的不是事情,而是关系。比如,孩子不听话、成绩不好,可能不是孩子不想学习,而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工作没进展,可能不是工作能力的问题,而是职场关系出了问题。这时我们需要换个角度寻求问题的本质原因,然后把关系捋顺,那很多消耗我们的事情,也就烟消云散了。

这是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主要讲了什么是松弛感,以及缺乏松弛感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内在力量。

二、缺乏内在力量的七个表现

1.习惯指责别人

经常指责别人、对别人很严苛的人,外表看似强势,其实内心是脆弱的。事实上,这类人的内心希望被重视,而且他们想通过指责别人,把责任推出去从而进行自我保护。他们想通过强迫式的外在去控制外面的世界,从而减少内心的恐惧感。

每个人都有两种基本情绪:一种是恐惧,一种是气愤。其实,人产生情绪并不是不好,因为它的出发点是想让我们趋利避害,它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但是,如果一个人不管遇到大事还是小事都气愤,那就会对身心产生不好的影响。

通常导致一个人气愤的原因有两个,其中一个叫作不能解决问题,另一个叫作不能接受现状。很多人很气愤就是因为既解决不了问题,又接受不了现状。

我们,至少是我们这一代人,在上学的时候,老师教的最多的是怎么解决问题。比如,这道数学题一定要算出来,这道应用题一定要找到解决方法,但是老师很少教我们如何接纳现状。学会接纳现状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课题。

如果气愤能解决所有问题,那生活就简单了,只要一遇到问题,大家生气就好了。但是,很多时候,气愤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制造出新问题。比如路怒症,有时造成惨剧的交通事故,就是因为有些人气愤得失去理智,从而出现行为变形,最后导致了很多本不应该发生的事故。

所以,当我们知道了这个原理之后,如果产生了气愤情绪,学会停止制造新问题特别重要。怎么做呢?你可以尝试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当我做什么或说什么时,我想得到什么?

第二个问题:当我怎么做时,会让对方有什么样的情绪,比如紧张害怕或者轻松愉悦?

第三个问题:当我怎么做时,对方可能认为什么,比如认为我看不起他或者我不尊重他?

我们拿训斥孩子举例。当你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想训斥孩子时,你可以停下来先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第一,当我训斥孩子时,我想得到什么?比如,我想让他学习更加努力。第二,当我训斥孩子时,会让孩子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比如,他感到紧张害怕。第三,当我训斥孩子时,他可能会认为什么?比如,他认为我不爱他、不尊重他,他受伤了。

你看,当你问完这三个问题时,你会发现,你即将做的事产生的结果与你的目的是不一致的。所以,当你把这些结果看清楚时,你就更容易调整自己,停止气愤、停止制造新问题,然后去思考其他的解决方法。

2.强势

很多强势的人的内心是焦虑不安缺乏内在力量的。

物理学中有个概念,叫作能量守恒。它指的是宇宙中的能量不会凭空消失,而会由一个状态转向另一个状态。比如,天上掉下一滴雨落到了河里,然后流向大海,接着变成蒸汽上升到云层,最后又变成雨滴落下来。

你会发现,在整个循环中,这滴雨的能量不变,变化的只是雨的形态,这就是能量守恒。人也是能量守恒的。如果你把大部分身体的能量用于外在表现得很强势,那内心的能量往往是匮乏的。

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很强势,有的时候做得都不好。这也是我们缺乏内在力量的一种表现。只有内心强大的父母,才能以充沛的爱和全然接纳的心态对待孩子的一切——你是什么样子都可以,我允许一切发生,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我始终都会很爱你。

这就是一种全然的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只有内在力量强大的父母,才能有这样的胸怀对待自己的孩子和身边的人。

那我们怎么拥有内在力量,调整强势的问题呢?书中给了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重新认知我们的“缺点”。这里的缺点是打引号的,因为这些缺点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缺点,它是曾经保护我们不受伤害的一种特质,比如强势、胆小等特质在某些时候都保护了我们不受伤害。

就好像仙人掌的刺一样,我们觉得刺是缺点,但正因为这些刺帮助仙人掌减少水分流失,才能让它更好地在沙漠中生存。所以,我们要换个角度看待我们身上的这些特质。

第二个方法,学会识别它,感谢它。作者说,我们排斥、对抗的东西往往会被保留下来,而被接纳、被允许的东西,就会像河流一样流动起来,有来有走。所以,我们要学会接纳和感谢这些特质,它让我们成为与众不同的自己,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你看,科学家图灵从小性格非常内向,很多人都觉得这是缺点;但是,正是由于这种性格特质,他做事特别专注,在擅长的领域深耕细作,于是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被誉为“计算机之父”。而且由于他的贡献(密码破译),二战提前了两年结束,挽救了几千万人的生命。

所以,我们要学会从新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缺点并且学会感谢它。书里给了两句话,我们可以每天读一读。

“我看到强势的我又来帮我了,我接收到这股力量了。感谢你一直保护我,帮助我,我很爱你,我会和你在一起。
“现在我长大了,我可以保护自己,帮助自己,我想试着做______(补充行为),给我个机会,让我用新的方法尝试一下。”

这里的补充行为通常要明确、具体,而且是跟你的特质相反的行为,“比如强势、控制欲很强的反面是征求他人意见;懂事的反面是学会爱自己、关心自己;自私的反面是学会关心别人的需要,等等。”

建议有需要的书友把这两句话抄下来,每周练习30分钟,大概3周以后就会看到效果。

3.不敢哭、不敢示弱、不敢表达需要

这类人的心里埋藏着许多愤怒,却又不敢表达,其深层原因是他们觉得自己不够重要。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学会用两条腿走路。其中一条腿叫作满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条腿叫作满足别人的需求。如果你只是一味地满足自己的需求,就会显得很自私;如果你只是一味地满足别人的需求,不顾自己的感受,你又会觉得很委屈。

那我们怎么学会重视自己呢?这儿提供两个训练方法。

第一个方法叫作情绪敏感度训练。你可以尝试写情绪日记,具体做法是:找一张纸列出一个表格,第一格写日期,比如星期一;第二格写情绪,比如今天我生气了;第三格写产生情绪的原因,比如我被忽视了,别人永远看不到我;第四格写身体反应,比如双手紧绷、肩膀发硬,腿部肌肉紧绷;第五格写调节情绪的方法,比如告诉自己不要生气,向别人说出自己的感受。

情绪日记参考图

写情绪日记的好处是,它能让你清晰地看到,自己产生了什么情绪以及它带来的后果。人只有在“看见”的时候,才会产生警惕。大家可以尝试一下这个练习,每天花10分钟记录下情绪的变化,坚持3周,你对情绪的敏感度就会有所提升。

第二个方法叫作需要敏感度训练。需要敏感度训练就是练习学会观察自己的需求,然后关注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以及怎样去为自己争取。这些需求能及时满足的就马上去行动,不能及时满足的就把它切分成小目标,一点一点地去完成。

要知道,我们的每一种情绪都有价值,每一个念头都有意义,所以要学会聆听内心的感受和需要。听懂了自己,满足了自己,我们才有能力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

4.讨好别人

第四个表现,叫作讨好了全世界,却让自己崩了盘。

讨好别人与一个人的内在成熟与否有关。人的内在成熟都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作蛋壳期。它是我们内在不成熟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很弱小,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容易以别人的喜好来评价和决定自己的做法。在这个阶段,我们是有一点讨好倾向的。

第二个阶段叫作叛逆期。人的叛逆期通常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在3岁左右,这是一个人自我意识萌芽的标志;另一个是在青春期,这是我们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会慢慢地知道自己是谁、喜欢什么。

度过了叛逆期,我们就会进入成熟期,这是人内在成熟的第三阶段。

什么是成熟期呢?心理学家海因茨·科胡特说过一句话,我觉得他说得太好了,叫作“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

什么是不含敌意的坚决呢?就是当我拒绝你的时候,我没有愤怒,也没有内疚。

举个例子。孩子要自己选择结婚对象,父母不同意。这时,成熟的孩子不会对父母产生愤怒,因为他知道那是父母本来的样子,他允许父母做自己,同时又坚守自己的底线,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因为他清楚这是自己的权利。而不成熟的人,则可能会离家出走,跟父母断绝关系,等等。

那什么叫作不带诱惑的深情呢?它指的是:“我对你的好和付出背后没有潜在的不合理的需求和索取。”

有些家长特别爱自己的孩子,但是背后却有潜台词,比如,我把你照顾得面面俱到,我期望你不要长大,我期望你离不开我,这样我才能持续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被需要的。这就是一种带诱惑的深情,也是一种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那成熟的深情是什么样的?是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他们在付出的同时,自己的内心也充满了满足感和幸福感。只有一个内心强大和不匮乏的人,才能在付出的时候不会有所求。

内在成熟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一个阶段,但是有一点大家要记住,就是一个人只有在经历了叛逆期后,才能真正地走向成熟期。没有经历叛逆期的人是不会到达成熟期的。

这时,他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叫叛逆停滞,就是他不成熟了,永远停留在不成熟的阶段,比如停在蛋壳期,所以就容易讨好他人;第二种叫叛逆延迟,比如有些人四五十岁开始想离婚,就是因为叛逆期来得比较晚的原因。当然,离婚的原因各种各样,而这是其中的一种。

当我们知道了这个原理之后,可以反思一下:对正在照顾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来说,他们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是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叛逆期。不然,孩子的内在成长就会走向两种可能,一种叛逆停滞,另一种叛逆延迟。

那我们怎么做能让孩子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呢?有三点建议:

第一点,理解他到底怎么了。他们有时不听话,表现出叛逆行为,是他们从蛋壳期转向青春期的表现,是他们的自我意识在觉醒。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二点,允许他们去探索。因为青春期是孩子重新理解世界、重塑价值观特别重要的一个时期。

第三点也特别重要,就是在人身安全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成全他们做自己的渴望。

以上三点是给父母的建议,那对成年人来说,我们要如何避免讨好他人呢?书里也给了几个建议。

第一,学会打理自己的心灵后花园,花点时间放在内在提升上。很多讨好型的人都在舍本逐末地做一件事,就是为了让别人关注自己的花园,每天在花园门口点头微笑、送赠品和服务,但是他们本身的花园却是荒芜的,没有用心去经营。

这样你不管做什么也无法吸引别人。所以,把时间多花在打理心灵的后花园上,比如多去学习,提升自己。要知道,“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第二,发展自己的专属吸引点,比如绘画、唱歌、摄影。去做一些喜欢的事,积聚自己的闪光点和吸引力,那时,你不用讨好别人,也会自然地吸引别人的关注和欣赏。

5.习惯回避

有一种人格类型叫作回避型人格。这类人在遇到问题时,本能的反应就是向内塌陷,隐藏和压抑自己的情绪。他们遇到问题,不是直接解决问题,而是回避——有了麻烦,回避;夫妻产生矛盾,回避;遇到不开心的事,回避。

那他们为什么会习惯性地回避呢?这是他们的一种自我保护。

有个女孩,她在很短的时间内连续跳槽换了三份工作,每次换工作的原因都是因为和其他同事格格不入,不能很好地融入群体。这个女孩就是回避型的人,不愿意面对与他人产生的真实联结。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习惯性的回避行为,要改变是有难度的,因为他的回避已经成了一种本能反应。

我们可以用三重脑理论解释回避行为。每个人都有三重脑,分别是理智脑、本能脑和情绪脑。

理智脑位于我们的前额叶皮质,是我们理性决策的中心。通常,人的一个冲动或行动的念头是从本能脑产生,而做不做由理智脑决定。

但是,冲动从本能脑产生传到理智脑需要一点时间,此时,情绪脑就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的情绪稳定,理智脑就能做出理性决策;如果一个人的情绪脑突然跳闸,理智脑就停止工作了。这就好比理智脑是冰箱,情绪脑是电路,如果电路电流超负荷跳闸了,那么冰箱就不工作了。

那为什么回避型的人的情绪脑特别容易跳闸呢?原因是他们的情绪容纳之窗过小。

什么是情绪容纳之窗?

大家可以想象,你面前有一个方形格子,这就是人的情绪容纳之窗。当人的情绪都在这个容纳之窗内时,他的行为就都是理性的。但是,如果他的情绪突然跳出了容纳之窗,这时会出现两种情况。

人的情绪容纳之窗示意图

其中一种情况,就是他的情绪会向上跳到高激动区。人在这个区域,会出现异常的愤怒暴躁、咄咄逼人甚至动手打架。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他的情绪会向下掉到低激动区。有时两个人吵架,突然有一方站着不动、傻傻地呆着。这时,不是他涵养好,而是他的情绪掉到了低激动区,呈现出了一种木僵的状态。而容易出现木僵状态的人更多的是回避型。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进化角度而言,身体产生僵住的反应,是很多动物躲避危险的本能。你看很多昆虫遇到危险时会装死;有的老鼠也会僵住不动;其中最可爱的是田纳西羊,这种羊胆子特别小,一遇到危险或者谁吓它一下,就会四肢僵硬倒地不起。通常,动物突然僵住是出于躲避危险的自我保护。

那我们怎么避免情绪陷入低激动区,改变习惯回避的行为模式呢?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要拓展情绪容纳之窗。作者建议,可以找一个让我们感觉安全的人,比如心理咨询师,然后在跟对方交谈的过程中,尝试体验自己的情绪,表达情绪,接着在对方的反馈和安慰中,慢慢地扩大我们的情绪容纳之窗。

6.委曲求全

毛主席说过一句话,“两个拳师对垒,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我特别喜欢看拳王阿里的比赛,因为他真的是在用头脑打拳。阿里闻名于世的,是他的蝴蝶舞步。如果你看他比赛会发现,他在面对对手时,往往会灵活地先后退。这一方面是为了卸对手的力,另一方面是在后退的过程中,一旦捕捉到战机还能给对方一拳。蝴蝶舞步使阿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拳王之一。

当然,他们所说的后退不是委曲求全,而是一种战术性的退却。我们这里所说的委曲求全,是一个人无条件地一味后退和委屈自己。通常委曲求全的那一方,都会觉得自己配不上对方,所以它也是一种内在力量不足的表现。

那我们怎么改变这种状况呢?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叫作投喂你的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是心理学上常用的一个概念,它的原理是,随着生理年龄的增加,如果人的内在小孩没有得到关爱和喂养,就会停在某个年龄段。

这时,如果人遇到一些重大或危机事件,便会出现退缩行为,重新退回到内在小孩的心理年龄。可以理解为,我们外在的年龄在增长,但内心的年龄却停滞了,那遇到紧急情况时,就会表现得像我们心里的那个小孩。

所以一个人内心的强大跟内在小孩是有关系的,内在小孩的状态就是我们内心的状态。

那如果我们想跳出内在力量不足的状态,就要学会和内在小孩对话,从心理上喂养他,让他慢慢地长大,我们才会变得越来越成熟和有力量。

不过,这里要提醒大家,这种对话方式有一定的风险,不建议自己尝试,最好是找专业的心理工作者陪你一起探索。

与内在小孩对话分成三个步骤:

“第一步:准备工作。找一个安静、安全的环境,最好是你熟悉的房间,方便锁上门,不会有人突然闯进来。

“第二步:定位工作。找个舒服的位置坐着或半躺着,让自己放松下来。闭上眼睛,不需要做任何努力,你越放松,你的内在小孩越能够出现在你面前。

“如果你看不到,通常说明你的放松程度不够,可以听一些催眠的音乐,让自己一步一步放松下来。

“观察到你的内在小孩之后,重点观察这几个方面:他的发型、衣服是什么样的,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

“第三步:互动引导,投喂心理营养。内在小孩的形象出现之后,你可以尝试跟他互动,互动的原则是按照人的内心需求由浅入深,比如给予关注、理解、心疼、安慰……”

有一位案主在进行内在小孩对话时,看到的内在小孩是一副人体骨骼,没有眼睛,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股寒气,很可怕。当时,案主自己都吓了一跳,没有想到自己的内在小孩是这样的。

作者引导他,不要逃跑,他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给予内在小孩关注,用现在看到的形象产生的可怕感觉跟内在小孩对话,可以跟他说:“看到你的样子,我觉得有点儿可怕,但是我还是想看看你。”

在这样的反馈之后,“这个时候不要着急,耐心一点,就像安抚孩子一样,温暖而柔软地去对待自己的内在小孩,慢慢地去调和那个画面,让内在小孩越来越放松、舒服、自在……”这就是向内在小孩投喂心理营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有两个重点:首先,是要看见我们的内在小孩,做“被看见”的心理需求喂养;其次,是做“被关心,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需求喂养。我们要学会滋养自己的内在小孩,学会关心自己、重视自己,这是让我们获得内在力量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7.安全感低

安全感低的人也是缺乏内在力量的。

书中提及一个例子。有个女孩各方面条件都非常优秀,长得不错、工作不错、学历不错,但在恋爱关系中总觉得没安全感。所以,她不停地要求男朋友对她说喜欢她,只有在听到这些话时,她的感受才会好一点,不过,很快又会陷入不安全的状态。

一个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安全感低的人,一方面渴望自己被爱,另一方面又害怕别人不是真的爱自己。

通常,一个人的安全感低跟他的原生家庭有关。这类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持续稳定的情绪滋养。但是,书里有一句话很鼓舞人,就是“原生家庭可以影响人,但是不会限定人。”

特别是30岁之后,无论我们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的,我们都可以通过学习让自己变得强大,提升安全感。

心理学家罗伯特·K·莫顿提出过一个概念,叫作自证预言。它指的是,当我们经常把脑海中的想法当成现实时,要小心,这个想象的结果会慢慢地成真。

自证预言提醒我们两件事。第一,一定要小心我们脑海中经常出现的念头,因为它真的有可能会发生。第二,当你觉得分不清想法是现实还是想象,或者不安全感又冒出来时,可以停下来问自己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让我感觉不安全?这个问题是在帮助我们寻找刺激源。

第二个问题:当我感觉不安全时,我到底在害怕什么?我们可以找一张纸把害怕的东西写下来,这是我们的恐惧清单。

第三个问题:除了以上想到的,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概率分别是多大?这是让我们把自己的恐惧具象化,概率可以是20%、30%或其他。

第四个问题:我的应对方案是什么,我付出的代价是什么?这是在为我们恐惧的事做应对的准备。这就好像一个人感觉不安全是因为手里没有武器,等他有了武器,就不会觉得不安全了。

这四个问题能让我们更好地看清自己恐惧的是什么。对我们来说,绝大多数的恐惧源于“看不见(未知)”,就好像我们只身走在黑暗中肯定会害怕,但如果有一束光,那么恐惧就会减弱。要知道,看见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以上就是本书的第二部分,我们主要了解了一个人缺乏内在力量的七个表现。

三、由内而外培养出松弛感

1.改变内在剧本

什么是内在剧本呢?有句话叫作“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就是我们的内在剧本,它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一个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性格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而行为会产生结果。

新东方的俞敏洪和张朝阳在“星空下的对谈”中讨论了一个话题。张朝阳说,当一个人进入低谷时,想翻身是很难的。俞老师不这么认为,他说,他和张朝阳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已经习惯在黑暗中前行,对他来说,生活的常态就是失败,所谓的成功只是一个偶然事件。这就是俞老师的内在剧本。纵观他的创业史,他每一次事业的跳跃,都是在苦难中前行,所以才写出了《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这本书。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作习得性无助,它来自一个著名的实验:研究人员把一只小狗关在笼子里,然后用电棍电击它。一段时间以后,这只小狗就放弃挣扎了,因为挣扎也没用。

后来,研究人员把笼子打开,接着继续电击小狗,这时小狗本来能逃跑,却依旧没有任何挣扎和反抗,还是趴在地上哀嚎。这就叫作习得性无助。因为这只小狗的内在剧本是,我怎么挣扎和反抗都没用,我只能是屈从于命运。

生活中,有很多人的内在剧本就处于习得性无助的状态。比如,一个孩子身边的人都认为他是个差生,慢慢地,他真的觉得自己是个差生,于是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一个人经常失败,他的内在剧本可能就会变成我就是个没能力的人,于是就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可见,改写我们的内在剧本是很重要的。

大家知道,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帮助人们优化内在剧本。当然,除了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我们也要自己学会优化内在剧本。

这里提供一个方法,叫作棋盘原理。我们的生活就像一盘围棋,黑子和白子分别代表我们的主流剧本和非主流剧本。比如,黑子代表你觉得自己是个差生,而白子代表你觉得自己很优秀,你之所以会内耗,是因为有时黑子占先机,有时白子占先机,来回拉扯,导致你无法真正地认识自己。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需要把自己从棋子变成棋手。当我们成为棋手时,无论是黑子还是白子占先机,都由我们自己决定。这样我们就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如何从棋子变成棋手有两个方法。

第一,正念练习。这是一种修炼。一个人在做正念练习时,是在练习自己的觉察力。这时,他能觉察心中每个念头的起起落落,就像看潮水的起起落落一样,它不会在他的心中引起波澜。情绪不受影响时,我们就能成为棋手去主导人生这盘棋,而不是做一枚受控的棋子。

第二,书里提供了一段话,建议有需要的书友抄下来贴在床头,每天早上和睡前各读三遍,一段时间以后,你就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迎接每一天。

“我尊重我所有的情绪,也尊重我所有的想法,它们都是有价值的,我接纳所有的想法和情绪。它们都在提醒我、保护我,我有那么多的护卫,所以我很安全。我允许它们按照它们的节奏来来去去。”

把这段话抄下来,每天读六遍,不要小看时间的力量,坚持一段时间,你就会看到自己的改变。

2.重建内在角色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从两类不同的角色中汲取能量,从而内化为自己的内在角色。其中一类角色叫母亲,代表安全感,是一种软性角色;另一类角色叫父亲,代表规则感,是一种硬性角色。一个人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类角色的能量,并且它们比较平衡时,他的个性才会比较平衡。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缺失了一类角色能量。

一位案主是个女孩。在做内在小孩心理投喂时,这位案主看到自己的内在小孩是一个很瘦弱的小女孩,穿着褴褛的衣裳,蜷缩在一个角落瑟瑟发抖、非常胆怯。这时,她跟自己的内在小孩说:“你给我打起精神来,赶快去跑。你这样有什么用,你再这样没有人会喜欢你。”

其实,她的本意是想让自己的内在小孩勇敢一点,是想鼓励她,但是当她的话说完之后,那个内在小孩瞬间变成了一副骷髅。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她投喂内在小孩的方式错了。她应该用母亲的软性角色去关心内在小孩,却用了父亲的硬性角色让内在小孩更有规则感、更勇敢。可是,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软性角色的支持,使她无法使用正确的方式。

怎么调整自己的内在角色呢?

首先,学会评估自己。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闭上眼睛,仔细地感受自己的内心,评估自己母亲的角色能量占多少分,父亲的角色能量占多少分。其中分值低的一方,就是我们需要着重补充的内在角色,而分值高的那一方则不用变动。

其次,生出“觉察之眼”。我们在没有觉察的时候,很多的动作和话语都是无意识的。只有有了觉察,我们才能从棋子变成棋手。做到这一点,你可以尝试问自己三个问题,从三个维度来觉察。

第一,我知道此时此刻我是什么感觉;第二,我知道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第三,我也知道我这样做是不是真的能达到我想要的效果。

当你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觉察之后,你就会从习惯做什么转变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样你就从棋子变成了棋手,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掌控力。

3.重组内在语言

内在语言就是我们脑海中对自己说的话。说到自证预言时,我们说要小心脑海中的念头,同样,我们也要小心脑海中出现的声音。因为这些语言会决定我们的情绪能量频道。比如你听相声时会很开心,你听鬼故事时会觉得很恐怖,所以语言是可以决定情绪能量频道的。

一个男孩,他大概十几岁时住院。当时男孩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这都是我的错,我生病是我的错,恢复不好也是我的错。”医生跟他说:“这不是你的错,没人愿意生病。”但是,他不,他就老觉得这是他的错。

大概半年以后,男孩的父母到门诊复查。他们说,男孩身体上的疾病恢复得不错,但是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问题。这就是人脑海中时常出现的声音影响情绪乃至精神的例子。

怎么调整自己的情绪电台呢?有三个练习:

第一个练习,听到练习。当我们的脑海中冒出一些声音时,我们要把声音和人区分开,就是把产生的情绪与人分开(情绪是情绪,你是你)。听到练习的具体做法是,打开手机备忘录记下刺激源、情绪和想法。刺激源是外界发生的事件,情绪是这件事让我们产生的感受,比如愤怒、焦虑,而想法则是这个时刻我们心里冒出的念头。

听到练习熟练以后,可以接着进行第二个练习,叫作关闭情绪电台。关闭一个人的情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行动。我们可以起身倒一杯茶,也可以去做点别的事。科学证明,一个人进行5分钟~10分钟体育锻炼之后,情绪就会产生积极的转变。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里有一个角色,叫作高育良。虽然他是一个反面角色,但是你观察他,只要情绪不好的时候,他总会在后花园不停地锄地。这就是一个行动关闭情绪电台的例子。

第三个练习,叫作赋能练习。你可以每天通过各种各样的事以赞赏的眼光夸奖自己,比如说,今天我穿的这件裙子真好看,今天我做的这餐饭真棒。从小事做起,通过每天夸奖自己给情绪赋能,就叫作赋能练习。

4.“撕掉”标签

标签就是别人对我们的某些特定评价,比如说,这个人太强势,这个人能力太弱,这个人不善交际。我也被人贴过标签,我的标签就是唱歌老跑调、五音不全。这个标签伴随了我很久。

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你越讨厌的东西越容易记住,所以,自小时候被贴上这个标签之后,一遇到唱歌的场合,都觉得有压力。每次他都是坐在屋子最边上,帮别人切歌、点歌。

有一次,去唱歌,发现有个男孩的唱歌水平和他不分伯仲,但人家却唱得乐此不疲,以至于有些歌唱得还真不错。就问他:“是什么样的勇气让你没有放弃唱歌?”他说:“唱歌嘛,你只需要做到“三大”——第一,大声;第二,大胆;第三,大概。”他就是用这个方法转化和弱化了自己唱歌不好的标签。

标签之所以会影响一个人的状态,是因为它会通过潜意识影响我们的行为,而行为会导致结果。所以,我们需要“撕掉”这个标签。但是,在这里作者说,其实标签不是撕掉的,而是被转化掉的。它的特质就像我们前面讲过的仙人掌的刺一样。

那怎么转化标签呢?首先,我们需要重新解读标签。这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认知,需要我们了解。其中一个是,我们的标签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经历。这个经历会给我们带来生存价值,比如上面提到的强势,它的生存价值可能是给人带来掌控感和提高了当下的安全感。所以面对一个标签,我们需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这个标签给我带来的价值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它曾经帮了我什么?

第三问题:它让我避免了什么烦恼?

那另一个重要的认知是,标签不仅反映了我们自己的行为,也反映了他人的需求。别人给你贴标签,往往是你没有满足他的需求,比如有人说你冷漠,可能是他觉得你忽略了他或者不认可他。所以作者说,标签并不是代表你不好,而是你的行为可能没有照顾到对方的需求,而对方也不会好好表达自己的需求。

那具体要怎么转化标签呢?书里提供了三个步骤,就是当你对标签有了认知之后,可以做这三步:

“第一步:先找到限制你的那些标签。把它们分别写在小纸条上,并贴到身上,让它们始终跟着你,无论你在做什么,或者想做什么,都感受它们往下拽你的力量或者束缚你的感觉。”

“第二步:寻找这些标签的来源。这些标签是谁给你贴的?是妈妈、爸爸、老师还是兄弟姐妹?总结一下,谁给你贴的标签多,就说明谁从你这里吸取了更多能量,与这个人的关系极有可能就是你后面需要突破和改善的关系。”

回忆了一下,五音不全的标签,是小学音乐课上被老师贴上的。那天的一幕场景,我现在还记得。当时,我和一位男同学一起被叫上讲台,老师用电子琴弹了一段节奏,让我们俩重复。那天真是绝了!我觉得有卧龙的地方必有凤雏——我是找不着调,那个男孩是找不着点,就是一个不在调上,一个不在点上。我是五音不全,但是我的节奏感好,他五音全,但就是节奏感很差。所以,那天我们俩也算在班里出了名了。

“第三步:思考对方给你贴这些标签的目的。……每个人都是带着个人的目的在对你讲话,你并不需要永远仰视对方,把那些标签当成圣旨。你要跳出来看,他为什么要给你贴这些标签,为什么要说那些话。把他当成一个普通人看,你就能把人生的主动权拿回来,你才是自己世界的主宰者。”

5.终止耗能关系模式

很多时候生活出现问题不是事情本身出现问题,而是我们和别人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每个人和他人都是有关系、有联结的。其中有些关系能避免,有些关系避免不了,比如亲子关系没法避免,婚姻关系也没法避免。而耗能关系背后的原因,是我们都在制造对立感。

举个书中的案例。父母想让孩子毕业之后就结婚,而孩子却不想这么快地捆绑在生活的琐碎中;父母希望孩子理解自己的关心,但孩子感受到的却是父母的控制。这些冲突,如果没有方法或足够的智慧化解,他们就会不断地碰撞更多的对立和冲突,然后彼此不断消耗,大家都活得很累、很沉重。

那怎么做呢?有三个关键词:需求、分享和回应。

什么是需求?在需求这一点上,最重要的是,你要清晰地知道,自己内心的需求是什么。比如,我是想让孩子好好学习,还是想让他放下手机,我怕他近视。只有清晰自己的需求,你才有可能获得满足。

关于分享,最重要的是,你要清晰此刻自己的情绪、感受以及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这样才能清楚地表达出来。通过练习上面我们提到的情绪敏感度训练和需要敏感度训练,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

最后,回应。好的回应,首先需要听懂对方的话,如果我们连重点都听不懂,那就谈不上精准有效的回应了。

此外,回应的能力背后有一条主轴线,就是情绪。我们需要听懂对方的情绪,并且分析出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时,也要听懂对方真正的需求。最后,在听懂的前提下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回应才是一个好的回应。

好,这就是本书的第三部分,我们从五个方面告诉大家如何提高内在力量,从而培养出松弛感。

四、如何更好地行动

1.拥抱不确定性

塔勒布说过,对这个世界来说,不确定性就是一定会发生的事。那基于这个一定会发生的事,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让自己具备反脆弱的能力。

什么是反脆弱?打个比方,我们一只手拿着茶杯,一只手拿着乒乓球,然后同时松手。当茶杯落到地上时,茶杯会碎掉,所以它是不具有反脆弱性的;而乒乓球落到地上,不但不会碎掉,甚至还会反弹得更高,所以乒乓球是具有反脆弱性的。

对每个人来说,也是一样,反脆弱的能力会让我们在不确定性事件发生时,不但不会受到损失,而且还会因此受益。

那我们如何更好地拥抱不确定性?

第一,放下焦虑,抱着开放的心态接纳不确定性。我们要明白,无论排斥或者接纳,不确定性就在那里。

第二,转换思维,把不确定性产生的意外当作是一种挑战和提升。它能激发我们的潜能去行动、去成长。顺境滋养我们,逆境让我们成长。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反脆弱的心态拥抱不确定性。

2.允许自己出错

作者有一次去参加一个心理学培训,上课时老师要求每个人这一天至少要犯3个错。很多人很奇怪为什么要犯错?

因为对学习来说,犯错是一个精准对焦的过程。就像我们打靶,第一枪可能脱靶,第二枪打到10环,第三枪打到8环,然后慢慢地终将有一枪打中靶心。所以犯错是一个成长和学习的过程。

允许犯错和不允许犯错的人,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一种叫结果型思维模式,一种叫成长型思维模式。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是允许自己和别人犯错的,他们的内心往往很强大。

很早之前,允许年轻大夫做手术的一部分,但是他不离开,他一直在我们的背后盯着。这叫作放手不放眼,就是我放手,我愿意允许你犯错,培养你的能力,但是我不放眼,我要为你和病人负责。在你遇到紧急情况时,我马上能帮助你。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允许自己和别人犯错!

3.允许自己短暂地躺平

怎么做到?我们可以运用一种思维模式,叫作倒逼型思维。

什么意思?我们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想一下,如果今年是我们人生中的最后一年,那我们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当我们有了这个结果的具体形象之后,就可以倒推现在的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倒逼型思维的好处,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明确努力的方向,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瞎忙,允许自己停下来休息。

要知道,努力很重要,但是努力的方向更重要。如果方向错误,我们之前的很多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4.暂别职场,紧急下班

一说到紧急下班,大多数上班族都很开心,但老板不高兴。其实不是这样。无论是老板还是员工,我们都需要暂别职场给自己一个放松的时间。

就像我们之前讲的,松弛感是在生活中按下暂停键,更好地蓄积能量的过程。只有懂得松弛的人,才能更好地迸发能量。

此外,我们要学会和问题共存,让子弹飞一会儿。我们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会觉得很累、很消耗,这时不妨先把问题放下,让子弹飞一会儿。

美剧《纸牌屋》剧中的男主人公弗朗西斯·安德伍德遇到难题时总会干一件事,就是擦皮鞋。这个编剧是懂一些脑科学知识的。因为大脑有个特点,它喜欢变换,不喜欢单调。

比如,我们做了半天数学题,就需要去看看语文;学习了很久,就需要出去活动活动;一个问题思考了太久,就需要把这个问题先放下做些简单、机械的活动,像打扫房间、修剪花草、收拾抽屉等。我们整理房间的过程,就是整理思绪的过程,大脑会把我们思考的问题放在潜意识中继续思考。有时,这样思考的效率会更高,也许突然一下你就豁然开朗想到办法了。

5.界限内放过自己,界限外放过别人

什么叫作界限?允许别人做自己就是界限,越是亲密的关系就越需要界限。

《前任4》影片中有个画面特有意思,就是郑恺饰演的角色在饭局上问一位老大哥,你和大嫂是业内公认的模范夫妻,请问一下,夫妻关系保鲜的秘诀是什么?这位大哥的回答堪称叫绝,他说,说来很简单,就三个字——少接触。

当然,这是个笑话。不过“少接触”也说明了,越是亲密关系越是要有一定的界限。你要允许对方不是你,对方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需求和自己的观点。

那什么是界限内放过自己呢?我们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无止境地追求完美和永不停息的机器,所以我们要平衡好理性和欲望。

书中说,如果把人比作一辆车子,那欲望是油门,理性则是刹车,这两者如果失衡就会出现问题。只有平衡好理性和欲望,才能把车好好开下去。

所以不要对自己太苛刻,不要过于追求完美,你可以花点时间去做些没什么意义,但能让自己的内心感到快乐的事。毕竟如果我们感受不到快乐,那么我们费尽心力得到的东西,它真正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希望这本书的解读能帮到大家,希望大家把书中的方法用起来,给自己增加一些能量,学会松弛,学会享受生命的不同状态。

随笔/恒之馨(整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839评论 6 48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543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3,116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71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84评论 5 37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111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416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53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58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007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117评论 1 33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56评论 4 32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32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15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39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78评论 2 35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77评论 2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