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是个可爱有趣的名士时代,有如嵇康搬恣意纵情,豪放不羁的疏狂之人,有如陶潜般结庐田园,不问世事的隐士;他们或锋芒毕露,与这个水深火热的乱世相对抗;或潇洒遁世,不愿沾染一丝烟火气,然而还有一类人,介于他们中间,他们通脱任性,实则用情至深。
王徽之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才华出众,随性洒脱,他曾经在恒冲手下担任骑曹参军,因无心政务,整日蓬头垢面,恒冲看不惯他一副落拓模样,有次故意问他:“王参军,你在军中管理哪个部门?”王徽之想了想说:“不知是什么部门,时常见人把马牵进牵出,我想不是骑曹,就是马曹吧!”桓冲再问:“那你管理的马匹总数有多少?”王徽之顺口引《论语》句子回答“不问马。何有知其数?”桓冲又问:“马匹病死多少?”王徽之神色如常,说:“未知生,焉知死?”这一问一答,恒冲听得无可奈何,便不再问。
如今看来,也只有以文艺范儿著称的魏晋,才可以宽宥这样放荡不羁的公务员了。仕途草草,王徽之依然故我,他素爱竹子高雅有节,远胜一般俗物,故号称“一日不可无竹”。
吴中士大夫家的竹林堪称一景,主人听说王徽之爱竹,就洒扫庭院,坐在客厅,邀请他来赏竹,谁知王徽之独自前来去竹子下讽咏了半天,就扬长而返,根本未想搭理主人,主人大怒,命下人把门关了,没成想这一关门,竟然打动了王徽之,于是他在主人家相谈尽兴,才告辞离开,真是个一言不合就任性的主。
太和年间,一个大雪纷飞的瑟瑟寒冬,四山茫茫,王徽之突然很想念与自己清谈赋诗,饮酒品画的好友戴逵,于是夜乘小舟,披蓑泛舟过剡溪,逆流行了一夜才到,但到了戴家门口,没有进去,就原路返回。船子问他什么原因,王徽之从容说:"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徽之就是这样一个多情而率性的人。
在王徽之还是一个任性少年的时候,乘船进京,在清溪边偶遇著名音乐家恒子野,二人素不相识,但彼此久闻大名,船中恰好有人认出恒子野,王徽之立刻请人上去拦住车驾,传话:“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恒子野得知是王徽之,下马入船,坐在马扎上,吹了一首曲子,吹毕离开,主宾没有相交一言,王徽之久久沉浸在曲子中不能自拔,这首曲子便是著名的《梅花三弄》。
魏晋是一个政治上最混乱的时代,同时是一个精神上极自由,最浓于热情的时代,魏晋名士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他们忠于本心的爱恨和对情的执着。
386年,王徽之和王献之兄弟同时病重。
他们兄弟间关系很好,时常派人互相询问病情,没多久,王献之先行一步,大家怕王徽之伤心,就隐瞒没有告诉他。
但王徽之心有感应,问左右:“怎么好几天没见子敬,怕是没撑住,先走了。”
王徽之说这话时语气平静如常,他吩咐车驾,前去灵堂奔丧,知道弟弟酷爱弹琴,就拿来弟弟生前的古琴来弹,但是琴弦怎么也调不好,于是王徽之把琴狠狠地摔到地上,大哭:“子敬!子敬!人琴聚亡。”
一个月后,王徽之也故去了……
魏晋时代,情的觉醒是个体意识觉醒的重要表现之一,《世说新语》记载,晋人王戎丧子,哀痛不已,他的友人山简去看望他,不解地问:“幼子夭折固然悲痛,却没见过像你这样茶饭不思,终日戚戚的”。王戎答:“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然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王徽之的玩世不恭背后,是对友情、亲情、乃至世间所有美好事物寄托的无限深情,冯友兰先生说真风流的人,必有深情,王徽之本人即是真名士自风流的最好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