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魏老师写了一篇文章《品茗》,读书群里江老师因着这篇文章,又带着大家谈起了茶文化。江老师说:“品茗,一品茶具,二品泉水,三品茶叶。想当年,老苏(苏东坡)在宜兴提壶相呼,一定要用金沙泉水,怕取水仆人半途用河水冒充,特意做了水符,一半给金沙寺僧,一半给仆人。为了用好壶,他便在窑场设计了三足提梁壶。至于茶叶,用碎石坡上长的紫笋茶,即茶嫩芽呈紫绿色的那种贡茶。”
江老师说:“生活不用太精致,太仪式化,我是俗人,虽然有好壶好茶叶好水,但只喝茶,不品茶。”
古人喝茶很讲究,品茗就是品茶、喝茶、饮茶的意思,这是喝茶的一种雅称。古时有着早采为茶、晚采为茗的说法,茗与茶虽然大意相同,但也有粗茶、质量不好的茶之意,现在茗和茶基本同义,但说法上更加高雅,更符合喝工夫茶的雅称。
魏老师说:“我对各种茶,只是好奇,并不怎样懂。红茶,绿花和花茶的区别倒是能喝出来,不像那些高人,喝得出茶叶的海拔。偶尔可以附庸一下风雅,但一直喜欢用大杯子泡茶,牛饮。”
风铃富有诗意的写道:“轻轻捧起茶盏缓缓地呷上一口,一股无法形容的清香从舌尖滑至胸膛,再到身体的每一寸皮肤。如同陪苏东坡 “从来佳茗似佳人 ”,又像欧阳倩 “所好未衰惟饮茶” 我不禁感叹于茶的魅力,竟使万千文豪如此喜爱。
雨停了,手中的茶盏中,汤澄碧绿,香郁如兰。望着那浅浅浮在水上的茶叶,我想:人生是否也同这茶叶一样,只有“煎熬”,才能磨砺自己,一路花开,香溢全程。”
秋水说:“这应该就是煎熬一词的出处吧!”
江老师说:“高僧喝出禅意,喝茶去,喝茶去,喝茶去。俗僧喝出势利,'坐,请坐,请上坐;茶,上茶,上好茶。'”
秀岭大姐发表感慨说:“我对饮茶一窍不通,家里好茶经常放过期扔掉了。我一喝茶就失眠,没有这样的福气,研究茶道更谈不上了。早上看了《品茗》才知道饮茶有这么多的学问与讲究!不过学习了这篇文章,以后若有请我品茗,我决不会牛饮的,免得惹人笑话。看文章长见识了!”
我不懂茶,喝茶只是为了解渴,白开水喝起来没有味道,所以才喝茶的,现在人的生活节奏很快,早已不知品茗为何物了。
记忆中爷爷倒是很爱喝茶,那时家里有一个小小的煤油炉子,爷爷专门用它来煮茶,它的外观是金黄色的,爷爷在炉子上面放一个小杯子,杯子中放一勺茶叶,再倒入适量的水,然后把煤油炉子点燃,就开始煮茶水,通常爷爷煮第一壶茶时,水沸腾后就熄火了,等待一分钟后再倒出茶汤。等到第二壶时,水沸腾后继续煮1-2分钟倒出茶汤,第三壶茶在第二壶的基础之上,时间增加1-2分钟。爷爷把茶从小杯子中倒进他的白色的瓷茶壶里,然后对着茶壶嘴仰脖喝上一小口,爷爷一天的精气神全靠这早上一杯茶,喝完茶爷爷就下地干活了,或许因为喝茶的原因吧,爷爷一整天都很精神,干活儿也不累。
爸爸也爱喝茶,喝很浓的茶。他每次都去商店买云南砖茶,买回来后用小刀把它切成小块块,再买一斤花茶,把两者掺在一起,喝的时候放上一汤匙茶叶,倒入开水,盖上盖子捂上一会儿,等茶被水泡开时,吹去茶叶上面的浮沫,再倒入少许白开水,茶就会散发出阵阵清香,让人如痴如醉。一小口茶入口的一瞬间,第一感觉便是苦,接着顺食道而下,是涩,这有时会让人后悔喝了这口茶,但苦涩过后还有一阵沁人心脾的清香,会感到之前的苦与涩也值了,也成了一种美好的享受与回忆。
我在老家时跟着爸爸喝花茶,后来结婚后跟着老公去了汉中,汉中产绿茶,尤以西乡绿茶最为出名,每次老公上街都会买绿茶回家,把它放入玻璃杯中,用开水冲泡,过一会儿水的颜色由无色转为碧绿色,特别好看,喝上一口,它没有花茶的清香味儿,但绿茶的滋味,基本上由具有苦、涩、鲜、甜四要素化合物组合。制茶正常的滋味,入口有微苦涩感,很快转为浓烈、醇爽、醇和、平和等滋味,有收敛性、回味爽快回甘。
茶的滋味,大抵在其或苦或甜,或浓或淡色味交织之中,品出一种淡定的人生,一种不可释怀的人生,一种笑看风轻云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