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完了《教学勇气》第四章,前三章着重讲的是教师的内部世界,是基础,是根本,而从此章转向教育共同体,所以这一章的名字是——求知于共同体:引人入胜的伟大事物,本章一共五小节,接下来来梳理第一小结。
第一节提到了几种共同体模式。
什么是共同体呢?共同体不过是某种内隐的外显标志,是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流入外部“关系世界”的展现。
第一种是治疗模式,我们平常所说的共同体都指这种模式,它最为看重人际关系中的亲近关系。这种模式在其他领域能够推动人们相互联系和交往,做到交心知心。但是这种模式在教育领域却会危及教与学。
为什么呢?
第一,它以情感为基础,情感既是粘合剂,又容易成为形式主义。如果师生,生生间有情感,那很容易去开展工作,那如果他们之间没有情感,而又要维持这样的共同体,那么很多学生为了让自己融入这个群体,避免被孤立,避免孤苦伶仃,那么大家可能就会做表面工作,有假的团体精神,那么这种模式就会成为一个形式。
以情感为基准,和我相同的,我们就接受;和我们不同的,我们就排斥。那么我们就会失去与陌生的人或事建立联系的能力,而形成这样的联系能力正是教育的核心,只有不断的建立联系,才能吸取新知识,培养和加强新能力,否则教育只能停滞不前,怎么不算是威胁呢?!
第二种模式是公民模式。它弥补了治疗模式的缺点,不再只限于狭窄的亲近关系,比如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而是要使素不相识的人们建立广泛的联系,要像国家那样促使他们结成休戚相关的公民团体。但是,它在教育领域也是有危害的,为什么?
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会在有争执的时候,用民主的方式来决定。但是在教育领域,真理不是靠民主手段来决定的。不能因为大多数学生认为对,它就对。
第三种模式是市场模式,引入教育领域的是评价系统。学生和家长交钱来学校获取知识,那么就有权评价和决定教师或教师课程的去与流。这种模式也有诸多的,显而易见的威胁。
第一便是我们缺乏评估教学的可靠机制,学生和家长打分评价,也只是凭借主观臆断,觉得好就好,觉得不好就不好,并不客观。而且在一些方面,是不能用调查问卷来计量的,那教五个生字的就一定比教三个生字的好吗?没有标准,所以也实施不了。
第二是良好的教育总是重视过程多于重视结果。不能因为一个评分,一个考卷,一个分数就定下教师的优良,而获得的创新精神、高尚品德无法用评价系统量化。
第三是良好的教育可能至少在一段时期引起学生的极度不满,就算优秀教师全心全意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就像我们毕业了很多年,会感慨如果当年没有某某老师的教导,我早就没上大学了,早就废了。
所以这样的问责制也不适合教育领域。
治疗模式的个人主义(以情感为基础),公民模式的实用主义(休戚相关),还是市场模式的问责制,都不能全方位地适合教育领域,那么什么才是真正合适的呢?作者引入了求真共同体,具体是什么?我们下一节再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