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人对这一段话可以说是倒背如流了。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在思想中都供奉着一个孔子。然而,孔老夫子经过两千多年来不断重复的神话和污名化,在国人心中也越来越标签化,或许是时候撕掉标签,看到不一样的孔丘。
一、谁骗人谁是小狗
把孔子当作严肃、固执,呆板的圣人,不若把他当作一个萌萌的老头子,也凭此为抬入神瓮的他添几丝活人气息。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子周游列国来到了卫,当时卫国的实际掌权人是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南子这个人私生活不检点,却仰慕孔子的名声和能力,恰好孔子在兜售自己的政治理念,于是孔子与南子相见。孔子的学生子路便不高兴了(哼,男人),以孔子见这种淫乱之人为耻。孔子被逼的没有办法,急得跳脚。赌咒发誓,我没有做坏事,谁骗人谁是小狗。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这应当是有学生质疑孔夫子还有私货不肯传授。孔子说:“隐瞒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隐瞒的,我就是这样子的一个人啊。”
孔子也似乎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权威,也会被自己的学生硬怼,也会被逼得赌咒发誓。也曾拿着拐杖轻叩自己老友的脚胫,笑骂原壤“老而不死是为贼”。怎么看都是一个可爱的老头子。
二、毒舌段子手
至圣先师孔丘也有毒舌的一面。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宰予是孔老夫子一开始最喜欢的弟子,宰予长得帅,还能说会道,孔子认为他有大出息。可后来宰予居然上课睡觉,这可气坏了孔老夫子,破口大骂,还说我从前听其言信其行,现在我听其言观其行。是宰予改变了我啊。
孔丘学生子路也是有意思的人,《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志气刚强,性格直爽,曾经瞧不起柔弱的孔子,屡次冒犯欺负孔子,后来经过孔子引导,成为了孔子的学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孔子说:“主张行不通了,就坐木排到海上漂流去,跟随我的,大概是子路吧。”子路听到了,大喜过望。孔子看到子路有些得意忘形,就吐槽说:“子路比我勇敢,就是不知道去哪里弄一些木材。”
还有一次,孔丘的毒舌就更直白了。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说:“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孔丘说:“你可拉倒吧,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关于世情世事,孔丘也难免忍不住毒舌一番,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大概就是说不会说话人还丑,社会路难走。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赡养父母却不尊重,和养宠物有什么区别。
孔丘的毒舌背后其实藏着的对世事的透彻和对学生的了解,犀利的言语是孔丘别样的冷峻和温情。
三、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孔丘作为撕逼届的一大能手,也有阴沟里翻船的一天。
宰予不似子路那般讷于言,经常刁难孔子。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宰我问孔丘:“有仁德的人,如果告诉他,井里面掉下一个人。他会不会去救。”使孔丘陷于两难,不救其不仁,救则有可能死。孔子没有办法正面回答,只好说:“君子可以去救,不可能陷害他下井。可以欺骗他,却不能玩弄他。”用仁不是愚巧妙逃过了这个问题。这一次,孔丘小胜。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宰我问孔子:“父母死了,服丧三年太久了吧。君子三年不讲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次,有一年就够了吧。”孔子说:“你父母没有养你三年吗?才一年你就穿起了锦缎衣,吃起了大米饭。你的良心不会痛吗?”宰我说不会。孔子:“无fuck说。”
四、我觉得不行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儒家主忠恕,这孔老夫子是不是就是好好先生呢?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是有人问孔丘:“用恩德来报答仇怨,怎么样?”孔子说:“我觉得不行,那用什么回报恩德。应该用公平来回报怨恨,用恩德回报恩德。”
在《阳货·第十七》,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孔丘说:“好好先生,道德的祸害。”好好先生处理事情,只会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怕得罪人,美名其曰“通达人情”。实则为一种自私,害怕得罪人和摒弃善恶之分。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丘的学说是构建一种社会公德,这种社会性公德的基础就是公平正义,应当善恶分明,嫉恶如仇。对恶人一定要有惩处措施。同时个人又要构建自我道德心,应当有旷达的胸襟,不念旧恶。
五、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啊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乃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到了郑国和弟子走散,郑国人对子贡说:“是不是劳累的样子像丧家之犬的那个。”孔子听了,坦然笑着,确实是啊。
孔子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任何怀抱理想之人,在物质世界找不到其精神家园,都累累若丧家之犬。尽管孔子用“德不孤,必有邻”聊以自慰,却是“久矣吾不复见周公。”孔子在世七十三载,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三十而立。老年又待贾而沽,欲行其道。
两千多载的岁月,拨开历史之迷雾,隐约还能看到孔丘狼狈而坚定的身影。 若让孔丘自评,他也许会说:“我只不过是有点思想,并始终坚持的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