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着几天阴雨,今天早晨终于放晴了,看着窗外敞亮的阳光,心情也为之一振。好天气适合读闲书。今天新读的是《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第一章,关于我国古代诗歌的讲述,精简扼要,娓娓道来,挺有收获。
下面与大家一起分享下。
《一日看尽长安花》,作者程郁缀,北大中文系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有《唐诗宋词》、《徐灿词新释集评》、《历代论词绝句笺注》等,译著有《唐宋词研究》、《日本填词史话》。
《一日看尽长安花》其实是改编自讲稿。是本书作者在中科院李佩老创办的“中关村专家讲坛”上,为以中科院老专家、老院士为主要听众所作的“中国文学史”讲座的讲稿。
此书收录了作者自2003年秋至2008年春,每年两次,每次两个多小时,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一直讲到隋唐五代、两宋金元的讲座内容,同时提要补上了明清文学的主要内容。
也许正是因为此书脱胎于讲稿,除了中国文学的一些基本线索和一般知识外,书中还有不少作者的理解、心得和即兴的议论,不是非常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
所以,读者读起来会更加轻松自如。可以且读且停,有自己的思考。也可以不按顺序,随意翻到感兴趣的章节开始阅读。
今天看了第一章节,主要讲的是诗歌。从公元前600年前后的《诗三百》(《诗经》)到公元前500年前后的孔子,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楚辞》和屈原以及同时代的孟子等。
作者认为,从地域来说,《诗经》主要是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结晶。《楚辞》则是长江流域南方文化的结晶。
《诗经》主要是民歌,是反映社会现实和男女爱情的集体歌唱。主要形式是四言诗,即四个字一句的基本句型。《诗经》以后,四言诗就不是主流了。
众所周知,《诗经》里关于爱情的歌唱是非常美好的。作者在书中有些非常好的比喻,读到的时候一下子就心生感动。
例如,对于《关雎》里的歌唱,他说“就像早晨的露珠一样晶莹剔透”。
还有《蒹葭》里那种追求过程中可望不可即的朦胧之美。总体都体现了传统古诗歌的“思无邪”意境。
另外有一篇《静女》写得也很有趣,让人眼前马上浮现出相爱的少年人约在城边相会,女子故意躲起来,小伙子很着急的样子。原文摘录部分如下: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踯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夷,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讲到屈原和《楚辞》时,作者评析屈原年轻时写的诗,认为他体现了诗歌从四言向杂言过渡的一个痕迹。屈原后来再写诗歌时,则有五言、六言、七言,杂言为主。
他指出,中国诗歌从二言到杂言的发展过程中,《楚辞》这个阶段是个不规则的时期,还没有定型。到了汉代继续发展,后以五言诗为主。南北朝时,开始有七言组诗。
《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最为重要的又是《离骚》。《离骚》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古典诗歌中最长的诗歌,一共有2470多个字,也是最长的、最伟大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代表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
也许每一位热爱传统诗词和文化的人,一生中都值得认认真真读一遍《离骚》。
这本书需要慢慢看。今后有体会还会继续介绍。
另外顺带说一下我的一个关于读书买书的小习惯。
我一直认为国外好的文学艺术作品如果要翻译成中文给大家看,那译者必须自己就是那个领域内的专家才好,否则必定影响了作品的原滋原味。译者的母语水平将极大决定着译作的好坏。
所以,如果有机会我还想买来程教授的译著(比如《唐宋词研究》、《日本填词史话》)看看。他是古诗词方面的专家,相信读他的翻译作品,一定会有高质量的、愉快的读书体验。
(罗溪写于2018.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