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商释•学而篇第一﹝二﹞
【原文】
有子曰﹝一﹞:“其为人也孝弟﹝二﹞,而好犯上者,鲜矣﹝三﹞;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四﹞。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五﹞!”
【注释】
﹝一﹞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约生于公元前五一八年,比孔子小三十三岁,卒年不详。在《论语》中,言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曾参和有若则称“子”(还有颜回和闵子骞),且于文中大量出现,故历代研究者据此断言,《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或其门人所著述。
﹝二﹞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或长辈)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云: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三﹞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皆此意。
﹝四﹞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论语》中的“本”即位孔子所倡导的全部学说。道:《论语》中的“道” 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而中国古代另外一部经典著作《道德经》中的“道”与以孔子为代表的的儒家之“道”意思是大不相同的。读者若有暇可对比阅读。
﹝五﹞与:或“欤”音yú。意同,疑问语气词。
【释意】
有子(有若)说:“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不喜好冒犯长辈或上司,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少见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也就是基础的事务,基础的事务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所谓的‘孝’、‘悌’,也即是‘仁’的根本啊!”
【商释】
在孔子看来,不管是什么人,都应该把孝顺父母放到第一的位置,一个人如果不孝顺父母的话,他就什么事情都办不成。这种观点对不对呢?我认为这里也有个辩证法的问题。孔子讲的孝顺往往专指对父母百依百顺。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都是这样一个概念。一个人如果不顺从父母的意志,那可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是大逆不道。人们之所以会这样理解“孝”的概念,与封建专制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对于皇帝而言,大臣们不听他的话就是大逆不道,因为封建皇帝往往把“孝”与“忠”的概念混为一谈。其根本目的就是利用人们无条件的“孝”与对封建专制者的愚忠挂起钩来,以便于维护封建统治。但是,我们要说的是,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大多受到了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他们会对父母的话有选择地听,或言把父母的话做了双向的理解,有精华也有糟粕。并不是什么都一味无条件地服从,而是有鉴别地汲取或扬弃。但是,不管怎么样,孔子核心思想中的“孝”并没有被放弃,百善孝为先的整体概念依旧被大多数人所认同。
把孔子“孝”的思想转引到企业管理中来,亦有相当的价值。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我们若把孔子孝的理论运用得好的话,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益处无穷。我的解释是这样的:一个人若对一个公司表现得很忠诚的话,其突出的表现应该是于其父母之孝。我这样解释并不是把“忠”与“孝”混用。而是要把二者的关系做一个有机的衔接。一个对父母很孝顺的人,往往会对一个组织表现出十分的忠诚。一个很孝顺父母或长辈的员工,往往也会很忠诚于公司。一般而言,这样的员工比较容易管理,或在相当的程度上不需要过多的管理,因为有“孝”有“忠”,他的自我约束力往往会更强。
遗憾的是,很多公司在考察员工的工作态度时,并没有发现这种现象。只是考察了某种可能被伪装的忠诚。试想,父母乃是把生命给于我们的人,若是对待把生命给我们的人都不孝顺的话,其它的忠诚根本就没有意义,不孝顺父母而伪装成对公司很忠诚的人,其中的危险或更大。
我之所以要把一个员工对公司的忠诚与对父母的孝道同解,是因为,公司是有层级观念的。下对上的尊重与一个家庭雷同。老板要爱护员工,员工也要忠诚老板。这样的公司才可能长久地存在。当然,我也不是说,遵从老板的全部所为或所做就是忠诚,不是老板说怎么就怎么。对于任何一个级别的管理人员而言,也还是存在一个剔除其糟粕、汲取其精华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孝道”。对于一个公司的管理者或老板而言亦然。老板不能要求下属对自己所说的话就是一味地服从,而应该允许他们在执行的过程中实施一定程度的变通。或许只有这样,阁下的公司才有发展或壮大的空间。
当然,尽管我们不强调什么带有糟粕的孝道,我们也不应提倡某些“犯上作乱”。整个社会是一个秩序的有机体。这个有机体一旦形成,就会有特定的规范来约束大家的行为。这些规范并不是针对某个个人的,而是针对集体或全体的,只有大家都按着这个共同的规范或准则去办事,这个社会才会以健康的步履向前发展。社会如此,企业亦然。一个企业讲究制度或各种经过人为导入的文化,如CI之类的东西就属于这个范畴。这些制度或文化的东西一旦导入到企业管理中去,就会形成从一般的员工到老板或中层管理者人人都必须遵守的法条,在这种情况下,谁都不允许“犯上作乱”。这些规则或秩序或文化或制度,实际上就是孔子说的“本”,这个“本”立起来了,“道”也就自然产生了。企业发展有了“道”,其前景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