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教学工作当中我不断的在尝试跨段教学,体验最多的就是二三年级。所以对于这一部分颇有一些感触。今天就古诗教学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古诗――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光彩夺目。古诗――文学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虽时间久远,却一直被传诵。古诗清新深远的意境,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哲理,对陶冶青少年的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有着重要意义。低年段的古诗教学大多停留在诵读上,对于诗歌的意思并不要求。三年级算得上是学古诗的起始阶段。这一学期三年级和二年级第一课都是古诗,这就给我一个很强烈的对比。因此我也仔细学习了同上一堂课,清华附属小学的两位老师同时期对不同年级古诗的教学。
首先让我们谈谈清华附属小学杨老师在教授二年级的古诗《村居》的一些教学方法。在讲授这首古诗时,老师更多的注重出示一幅幅唯美的画面,引导孩子们通过画面去感受诗中的情境。整堂课几乎很少出现对古诗中单个字词的字面解释,大多是结合情境来。也会介绍作者,但是却从代表作着手,更有利于孩子们的理解。在学习古诗中老师注重字词教学,这也是低段教学的重点。老师运用一幅幅画面的变换来吸引孩子们走进古诗,一步一步融入,再配上美美的音乐反复诵读。讲解生字时也不拘泥于它本身的结构形态,结合它的起源,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同时也更有益于孩子们识记。
再来说说清华附属小学胡老师教授三年级第一课《古诗三首》的一些教学方法。截然不同的是,在这堂课上孩子们就不仅仅是欣赏和诵读了。胡老师在这堂课上从教授孩子们有节奏诵读入手,教会孩子们声断气连的节奏停顿,让孩子们学会从读中感悟。其次,三年级古诗教学不再是出示画面去引导,而是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去思考。给孩子们更多的想象空间,让孩子们通过这些词语去思考诗中的事物都与什么有关,进而引出主题。最令我感触深刻的是共读古诗的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打破一首古诗一个整体得教学模式,而是同类春天的古诗一起来对比教学。把三首古诗放到一起学习,让孩子们思考描绘的是什么季节。每一首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三首诗放在一起孩子们即使第一首没找出来,通过指导也是很快能找到第二首,进而提升孩子的思考能力和自信心。学习词语时也从简单的词语解释或者意境解释过渡到让孩子们学会借助偏旁部首认识词语,这也是孩子们自学能力和主动思考的一个大的跃进。这个时候孩子们开始对古诗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到这里我觉得三年级才算是真正的古诗学习,我们姑且认为早期的古诗学习实际上是一种积累。
以上是我在对比清华附属小学两位老师对不同年级孩子的古诗教学的一点小小的看法,那么究竟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该如何做呢?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也在反复的思考,但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的思路变得更清晰了。低段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侧重于字词,诵读,以及画面情境解说。字词是基础,诵读是感悟,画面情境是直观感受。这是低段古诗教学的三大法宝,也是孩子们学习相对简单有趣的方法。那么到三年级我们又当如何呢?三年级的孩子处于有些懂事,有自己的思考,但又依然天真可爱的年纪。这个时候我们依然可以借助插图引导孩子联想。但这已经不是唯一的途径了。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学会去抓重点词,学会引导孩子有自己的见解。字词不再是一笔一划的讲解,而应该是归类一般的引导孩子们通过偏旁部首去认识字词。同时同类古诗的教学也是可以大胆采用共学古诗的方法。同时引导孩子们通过景物来思考诗中描绘的景物,而不是像低段出示直接的画面。
这样日积月累的思考更有益于孩子们的思维发展。
这就是我对跨度古诗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希望在今后的实践中能够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