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嘲为高考过气状元的刘纯懿在“奇葩说7”海选中被淘汰又成为了前阵子的热议,很多营销号也一篇接一篇地抛出了各种犀利观点和分析角度,诸如“过多使用智力,导致情感隔离”等论点。
像这样在奇葩说战场上水土不服的精英人士其实已经屡见不鲜了,可是当看到许吉如的再次出场,没有了去年那般的神采飞扬,换来的是小心翼翼和故作坚强;被导师问到为什么至今没有放下之前的失利时,她嘴角接近崩溃的抽搐;以及屏幕上观众毫不留情的点评“输不起”,笔者心疼不已,不得不想探讨一下是谁捧杀了那个意气风发的许吉如,或者说,许吉如们。
不设失败选项的精英教育还能走多远
所有人都看出了许吉如被自己卡在了去年那期的失利里,试图想要通过再次的比赛来证明和疗愈自己,可是她用的方式却是再次撕开自己还未痊愈的伤口。导师们无疑是不忍的,但也由衷地希望要强如她,也许打击可以帮助她脱胎换骨浴火重生,可是在她看似顽强的外表下,其实是一颗易碎的自尊心。
那些“输不起”,“虚伪”,“骄傲”的网暴评论确实过分,但是撇开道德与否的角度,折射出来的深层次问题无独有偶,即精英教育的背后实则隐藏着对于失败的深深恐惧和不知所措。然而,纵观如今大批还在前赴后继“激娃”的父母们,有些是精英教育的中产既得利益者,有些是高考失利却盼望孩子能在起跑线上抢得赛道者,无论是哪一种,他们从小灌输给孩子的都是对于“输“的不可面对性和妖魔化。诸如,“你要是不好学习,将来就只能……”,“你要是考不上XX学校,你的人生就完了”……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一次访谈里提到,如今的教育更应该教会孩子如何适应变化的社会,而不是手把手教他们怎么走一条成功之路。世界是动态变化的,谁也无法预料将来的世界格局,科技进展和经济模式,而生命力之强恰恰在于对任何变化的快速适应力和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找回自己的韧性。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正视失败的眼睛,不能坦诚地面对、放下,以及自我重建。
创业失败破产的罗永浩也许是个非常积极正面的例子,负债6亿被限制高消费,却依然能坚持坐十几个小时的车去参加时尚颁奖典礼,做脱口秀自我调侃,做直播自我营销,这些将自己放低到尘埃里的努力,并没有被大众耻笑而是赢得了更多的话题和圈粉。成功和失败,在如今的时代已然不是遥不可及的两极,他们变换着以各种方式在任何不经意间出现,而在任何情形下是否能泰然处之云淡风轻也许是我们为人处事不可缺的课题。
多元文化的对立,是防御还是攻击?
奇葩说其实是一个搅碎权威,打破知识阶级鄙视的娱乐游戏,它是一场有着固定权威规则的游戏(如导师制度,事实上导师下场辩论未必能赢),所以规则上,观众就默认了只有导师获得了权威的手杖,而辩手只是娱乐大众的角色。从节目的角色分配来说,辩手如果把自己放在了教育大众的位置上长篇大论,那么反感和排斥就成为了必然,如果大家希望被教育,为什么自己不去看书,而是来看一档综艺节目呢?此乃说教者的失策之处,也恰恰是给说教者一面自省的镜子——什么才是教育或希望被理解的更好表达方式?
奇葩说也是一个追求价值多元化和个性丰富性的节目,不得不说,它所受到的追捧印证了社会正在以多元化价值的方向改变,或者说至少引起了更多人的思考,这固然是值得欣慰的。然则,多元的价值观必然带来对立面和冲突,而从小被灌输固有价值和思维方式的普罗大众,是否真的做好了迎接尖锐观点的刺痛?
许吉如陷入深深的抑郁一部分原因是来自网络恶评甚至语言暴力,而这些恶意也并不完全来自针对观点的不认同,而是纯粹地利用了“打倒权威“的旗帜来宣泄自身对精英阶级的仇视,一如仇富一般的心态,例如:“不接地气”,“自以为是”,“咄咄逼人”,“现在没有去年那么光彩夺目,但是面相上看上去更舒服了”等等。除去说教者表达方式的问题,另一层面折射出的难道不是观众同样的弱小心智吗?一边指责对方的输不起,逆商不够,而另一边自己却说不得,见不得精英的光鲜亮丽,这到底是自卑的防御还是仇恨的攻击?
互联网的时代,“降维打击”,“接地气”,“烟火气”似乎因为资本和成功而有了底气,读书无用论一次次被草根逆袭的传说验证,而在这样的环境里知识分子但凡有点心气和傲气,就被人嘲弄说“不接地气”,好似“接地气”才是最理直气壮的真实,而吟诗作赋成为了“虚伪”的优越。一旦说不过,就原地躺平,利用自身的弱势地位来博取同情暴力他人,反正本来就在地上,难道还会比从天上摔下来更疼吗?
诸如此类保守和进取的对立,弱与强的对立,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对立等等,其实是伴随着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凸显出来的矛盾,而多元价值如何和平相处也许是个更为实质而难以处理的问题。刘瑜老师在《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讲座里提到,所谓民主并非只是依赖一套表面的选举制度、言论自由,而是整个社会的不同价值派别能否真正地彼此包容和接纳,而只有由内而外地彼此认同和理解,才是多元文化能够枝繁叶茂的健康土壤。
奇葩说也许有一天不会再叫这个名字,因为大家对奇葩习以为常,能够接纳与自己对立的观念,能够与变化和不同共处,这大概会是这样的节目最完美的价值吧,而我们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