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化在南宫
张范津
南宫是河北省第一批县级市,是一座历史悠久、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小城市,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因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历史上还有“金南宫”、“旱码头”之誉。
但真正使南宫声名远播的还是其境内丰富的抗战文化资源。在南宫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宋任穷、陈再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冀南军民开辟创建了全国最大的平原抗日根据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南宫的一张日久弥新的金名片,也是南宫区别于其它任何县市所独有的特色。文化是城市之魂,在“以文化论输赢”的城市发展理念越来越强化的今天,这张名片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显著。
129师东进抗日游击纵队的进驻,奠定了南宫抗战文化资源的基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响应党中央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的号召,1937年11月12日,八路军129师首长和晋冀豫省委领导在山西和顺石拐镇召开会议,研究做出了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的重大决策。于是八路军129师部分官兵分三批进驻冀南腹地南宫。第一批抽组5个连组建东进抗日游击纵队,在司令员陈再道(时任386旅副旅长)、政委李菁玉(时任晋冀豫省委书记)率领下,于2月1日到达南宫县苏村,2月8日进驻南宫县城,司令部设在了城内北大街天津英美烟草公司南宫华兴公烟草经销处。第二批由师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率领于3月19日到达。第三批由副师长徐向前、师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坚率领于5月2日到达。随后,我党政军领导邓小平、刘伯承、杨秀峰、马国瑞、陈赓等同志也先后到达南宫,群英咸集,风云际会,从此,加快了以南宫为中心的冀南平原抗日根据地创建的步伐,确立了南宫在冀南抗日斗争中的特殊历史地位。
冀南抗日军政组织,是南宫抗战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
南宫是冀南平原抗日根据地的首府所在地,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被抗日军民亲切地称为“小延安”。
1938年3月20日,中共冀鲁豫边区省委在南宫成立(8月19日改称冀南区党委),办公地点在现市区内鲍家街。原晋冀豫省委书记李菁玉任书记,组织部长于光汉、宣传部长马国瑞,委员有宋任穷、陈再道、张霖之等。领导着冀南、鲁西、豫北105个县的党组织。
1938年4月27日,冀南抗日游击军区成立,办公地点在现凤岗办事处保安村。宋任穷任司令员兼政委,副司令员王宏坤、参谋长文建武、政治部主任王光华。军区成立后重新划定了5个军分区,分别由东纵新组建的5个支队兼任。冀南军区的建立和分区的重新划定,自上而下地健全了全区武装力量的领导和指挥系统,进一步推动了人民抗日武装的发展。
1938年8月20日,冀南第一个抗日政权——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成立,办公地点在现大屯乡孙李村。杨秀峰任主任,宋任穷任副主任。行政公署统一领导冀南的行政工作,下辖6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51个县3万多平方公里的大片土地。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的诞生,标志着冀南抗日根据地的正式形成,一个统一、坚强的敌后抗日堡垒在冀南平原巍然屹立起来。同时,为统一抗日根据地的货币,保障根据地经济发展和物资交流,于1939年10月15日成立了冀南银行,办公地点在现垂阳镇后索泸村。银行发行了在晋冀豫、冀南区范围内使用的冀南钞票,作为根据地货币进行流通。
一个个重要历史事件,极大丰富了南宫抗战文化的内涵
1938年7月16日至18日,在东进纵队司令部,邓小平和徐向前、宋任穷会见了由刘白羽等陪同前来的美国驻华使馆武官卡尔逊。会谈中,邓小平揭露了美国政府暗中向日本出售战争物资的事实,卡尔逊感到非常震惊,回到武汉后,立即向美国政府提出了停止向日本出售战争物资的公开要求。1939年1月16日、25日,邓小平在南宫乔村两次会见了国民党第十军团司令石友三,劝其与我军团结合作,共同抗日。1938年12月26日至1939年1月14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刘伯承、宋任穷三次与国民党河北省主席鹿钟麟会谈,表明我党与其团结合作,共同抗日的诚意。在南宫期间,徐向前同志亲自指挥的威县攻袭战,重创日军清水部,使我军一举掌握了对冀南腹地的控制权。对南宫一带反动会道门六离会数万人聚众叛乱的成功平息,显示了东纵首长们高超的政治艺术和军事指挥才能,为顺利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陈赓同志亲自指挥的香城固战役,歼灭日军一个加强中队,创造了平原游击作战的“模范”战例,被写入八路军战史。
在南宫工作战斗中成长起来的一大批抗日军政干部,形成了南宫抗战文化资源的灵魂
冀鲁豫边区省委和东进纵队首长非常重视抗日军政干部教育和培养,从1938年2月至1939年7月在南宫陆续创办了冀南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冀鲁豫省委党校、冀南政治干部学校、冀南抗战学院。东纵首长和省委领导亲自上课,在1年多的时间里,共培养党政军干部4000余人,这些干部在后来开辟和坚持抗日根据地及新中国建立后的革命征程中,大都成为党政军民各条战线上的骨干领导力量。特别是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宋任穷、杨秀峰、陈再道、陈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张霖之、赵一民、王东宁、马国瑞、王光华、王新亭等一大批在南宫工作和战斗过的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更为南宫这张金名片增添了光彩。
抗日战争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她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觉醒,从而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因此,作为抗战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和精神的宝贵财富。为保护利用好抗战文化这笔宝贵财富,曾经在南宫工作和战斗过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陈再道、宋任穷、赵一民、马国瑞、胥光义以及杨秀峰的家属等多次到南宫视察,2001年原中组部长张全景,2004年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群生、原省人大副主任李炳良及中央部司级老干部李良田、沙旭光等50余人来南宫考察参观。今年3月邢台市委书记董经纬带领市级四大班子党员领导干部到南宫冀南烈士陵园、129师东进纵队司令部旧址进行革命传统教育。4月份省委副书记、省长季允石到南宫视察工作又专程到陵园和129师东进纵队司令部凭吊。同时南宫历届党委、政府也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组织人力对冀南党史和抗战史进行深入发掘研究,从1993年至1996年4年间三次邀请曾经在南宫工作和战斗过的80多位老干部举行座谈会,收集整理编辑出版了《南宫风云录》一、二辑,《中共南宫历史大事纪(1930—1949)》、《中国共产党南宫组织史资料》等,协助冀鲁豫边区革命史工作组编纂了《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大事记》、《冀鲁豫边区革命史》等文史资料。另一方面对抗战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保护。1946年3月,省委批准在南宫修建占地22.7万平方米的河北省三大烈士陵园之一的“冀南烈士陵园”。邓小平亲笔题写了烈士纪念塔塔名,宋任穷题写了园名。该园1989年5月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5月被省委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2年将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司令部旧址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批准为邢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南宫市政府又将“冀鲁豫边区省委”、“冀南抗日军区”、“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旧址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重点保护。现在冀南烈士陵园和四处旧址,相映生辉,见证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见证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同时也见证着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
(《邢台日报》2005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