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某客户的提案会上,入行仅仅5个月的A同事提出了一个创意,而这个创意也是的确是很有洞察,贴近用户并能真正带来营销上的实效。
这样的事儿,A同学干过不止一次了。
工作5年的他,不得不再次承认,做营销确实是需要天赋的。而这也是他当初为什么招A同学进来的原因。
他是某知名传播公司的营销总监,B是一个初入职场的实习生,在入行5个月的新人面前,工龄5年的他终于确认了一个事实:
能把营销做好的人,一定得具有反直觉的能力。这也是营销职业和其他职业最大的区别。
这是为什么呢?还是要从营销的本质说起。
一般的职业,比如说搞开发,搞土木工程,搞建筑等理工类专业所需要的能力,往往是架构在一套科学方法论体系之上,然后在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实用的技能点。不论怎样,他们往往能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解决具体的工作问题。
而营销不同,营销的本质是通过各种手段对目标对象施加影响,进而让目标对象按照你设想的意愿采取行动。比如一个广告、一个促销活动,它或许是想让用户记住你,也许是想让你扫个码、点个链接购买啥的。(当然,营销不局限于营销人,普通人也需要营销,比如你想说服某个人按你的意愿行事,也是一种营销行为)
营销的这种本质,就要求我们具备反直觉的能力。因为你是说动或说服别人,所以你就不能站在自己的视角上思考问题,而是要具备“用户视角”,从对方的角度出发体察对方的行为,揣摩其背后的动机。
而这往往是违反我们多年进化出的天生直觉,即面对问题,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关心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站在别人的视角看自己。好像不论怎么学习训练,怎么逼迫自己,我们总是无法站在对方(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
不信,请看下面的例子:
假设某天你外出游玩,突然遇到了劫匪,被抢劫的那一瞬间,你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呢?
“啊!救命啊!”
不用怀疑,这是我们几乎所有人的第一直觉反应,就像我们在高中生物课上学过的膝跳反射一样,这是进化的本能。而遇到劫匪大声呼救,喊救命,也是我们人类为了保护自己的一种本能行为。
但是,这却与“用户视角”的营销思维相背离。
如果此时的你切换视角,想象自己是一个路人,那么你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啥呢?
肯定不是一句“啊!救命啊!”,这句话可能是:“我靠,这人是被打劫了吧。”
这种行为用在我们处理一般问题上是合理的,也是很正常的。但偏偏营销就不行,它要求我们必须具备用户视角,反直觉思考。
而在具体的营销中,这种反直觉的能力其实贯穿工作的始终,比如从寻找市场缺口(机会)到发现市场需求,到确定目标人群,到制定营销目标,乃自后面的创意表现、文案落地等这些工作,都需要时刻与我们的自我本能做斗争,强迫自己用“用户视角”工作。
比如,如果制定一个营销目标,你可能会这么写:
活动目标: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要刷爆朋友圈,实现XX次转发,XX次评论,XX%的销售转化率,同时实现品牌大面积曝光,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恭喜你成功入坑,因为从制定营销目标的这一刻起,你就已经陷入自我视角的坑里去了,接下来的一系列创意及执行都不免变形,陷入自嗨的境地。
而如果换一种写法:
活动目标:朋友圈是一个用户展示自我以及与朋友交流的地方,我作为一个营销狗,见过太多被用户无视或者嫌弃而失败的案例。我的品牌要做活动才,不必须避免上述情况发生,从而达到刷爆朋友圈,实现XX次转发,XX次评论,XX%的销售转化率,同时实现品牌大面积曝光,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这个才是具有“用户视角”的营销目标,你别看在字面上它仅仅是加了一个前提,但实质上这是两种本质完全不同的目标制定方式,因为后续一系列的营营销行动,都是被这个目标所影响的。
显然,这做起来并不容易,有些人可能天生就具备这种反直觉的能力,天生就善于从用户的角度洞见真理,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A同学。而我们大多数人,其实是不具备这种天赋的,我们能做的,只有强迫自己刻意练习,如果你想要做一名优秀营销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