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小雨准备重新加入跑步的队伍,向我咨询了跑步装备的问题。在给她推荐了适合她的跑鞋后,她问了我一个问题,跑步时应该穿什么样子的裤子?我没有过多思考,现在是夏天,当然越少越好,就直接回复她少穿些,短裤就好了。谁知接着她就说,热裤行不行,但是她觉得热裤有点怪。看到她发过来的消息,我差点笑晕过去。在我的概念里跑步时穿的短裤必然是运动裤,但是我忽略了人与人之间认知的差异。小雨想的是既然越少越好,那么热裤在她看来是最合适的了。我们两的想法在各自的角度上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当互相交流时就会发现本身认知的误差会让沟通产生阻碍。
幸好,在我提出越少越好后,她随即就问了热裤行不行,假设她没有问这个问题,而是直接按照自己的认知,穿着热裤去跑步,肯定会在跑步过程中产生不适。毕竟热裤虽然短,但是大部分都是紧身的,不仅阻碍了运动,而且还会由于摩擦导致腿部擦伤。
沟通的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我自以为了解或者表达清楚了意思,但有时就是会与实际不符。沟通中出现的误差并不是哪一个人的责任,而是我们每个人本身思想就不同,有时候仅凭语言百分百传达到他人的大脑里本身就是极为困难的。
其实除了与人沟通中会出现这种问题,在看书或者看某个视频教程时,我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如同再看《The Willpower Instinct》这本书中,有一句话的内涵我始终无法理解,句子中每一个词都认识,整个句子的翻译我也清楚,但在与上下文的理解中,我总是觉得作者表达的观点是矛盾的,我反复看了几遍还是弄不清楚。最后只得求助朋友,朋友在看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阻碍,完全理解了作者表达的含义。在他阅读的过程中完全没有对我卡壳的那句话投入过多的关注,而是自然流畅的读完内容并且理解。但是当我向他提出疑问后,他开始思考这句话为什么应该怎样解释,最后发现这句话其实是对应着上文的一句话而说的。
同样的内容,有的人读一遍就能理解,有的人卡在一个地方怎么也无法前进,其实这件事情与朋友有心理学相关知识的背景有一定的关系。我想作者在表述这件事时,肯定也想不到有人会在一个句子上困惑不解,对于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来说,这简直是So Easy的一件事情。
我的工作需求有时要学习新的软件,这势必就要翻看相关的教程,在学习教程的过程中我经常会被一些步骤困住,不明白为什么作者会这样表达。虽然作者也经历过从不懂到专业的过程,但是当他已经足够专业时,大多数人是感受不到曾经起步时遇到的困难的,因为对于此时的他们,这些问题是如此的简单。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有一位可以随时沟通的老师傅极为重要,他可以即时给你反馈,让你不至于卡壳太久;而日常交流的过程中,如果你在沟通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请一定要记得让接受信息的人能够准确的明白你所表达的含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2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