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认知觉醒》第一章
【摘录】
①人生之路还很长,现在开始行动根本谈不上晚。
所以我不应该跟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比现状,如果非要比,也应该跟他们刚起步时的状况比。事实上我更应该跟自己的过去比,哪怕好那么一点点,也是值得的!
(想法)
曾经的我就会有盲目攀比的一个现象。
不管是在校学习,或是毕业后工作,还是身边好友及社群的伙伴,当我看到他们闪闪发光,特别优秀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很差劲,看别人那样的高度,看自己现在的现状,就觉得什么自己很没用,常常怀疑否定和打压自己。
慢慢的,随着与别人的交谈和自己的输入,我的心态慢慢调整,我开始意识到,比较只会迷失自我,内耗精力,每个人的起点经历基础各不相同,这样盲目的比较毫无意义。
那些厉害的人刚开始其实也不是那么厉害,都是从小白开始,我应该要找到自己节奏,按照自己的目标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实现。
不要看到别人发光就觉得自己暗淡,每个人的时区各不相同。
也记得小西哥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每个人的花期不同,不必焦虑有人比你提前拥有。
现在心态也慢慢的调整了过来,看到自己身上不足的地方,需要提升的点,想要提高更多能力,那么,就行动起来,花时间去改进,去学习,去运用。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立即行动,立即开始。而我也开始告诉自己,今天要比昨天好!每天都进步一点!
②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想法)
回想平日的一些行为,发现自己经常给自己安排很多要做的事情,计划制定的满满的,想学的东西也有很多。
但很多时候,自己并不能平衡好时间,不能有效完成好这些计划,当一些事情没有得到正向反馈,花了时间却没有学好时,会因此怀疑自己,产生焦虑。
当我开始知道到,自己焦虑的根源就是想要的太多,并且急于求成之后。
我开始做出了一些改变,将所做事情慢慢减少,只做那些和目标相关,对自己有益的事情,要事优先。
也发现注意力集中在目标的那些事情上之后,踏实和耐心了许多,正向反馈也变多了,焦虑和浮躁有开始慢慢减少。
而我则继续保持这样的状态,不让自己目标太过分散,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来。
③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
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想法)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自己报了很多课,学习了很多东西,看起来很努力,每天忙忙碌碌,成长却收效甚微的原因。
输入—思考—输出—行动—复盘—输入……我压根没有做到一个闭环。
很多时候听了课,看了书,很少深入关注自己的思考、也没有列出行动计划去执行,去改变。
所以感到学无所获,有时候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效率太低,现在知道,原来是停留在了表层,所以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要,每天用忙碌来麻痹自己,只看中学习量。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在以后的学习中,不再为自己学了多少而沾沾自喜,更多的是去深入底层,多思考,多行动,盯住实际改变的量。
【行动清单】
①保持好的心态,每天告诉自己,今天要比昨天好!
②明早梳理这周要做的事情,记录在计划本上,看看要做的事情是否偏离了目标。
③在学习的时候,不看重学习量,更重要的是去思考和行动,每当看到一些有感触的,输出想法,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