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勇气》是日本的一本心理学书籍,通过哲人与青年对谈的方式,讲述阿德勒心理学中关于幸福的论述,是《被讨厌的勇气》的续作。
三年前的雪夜,青年在与哲人彻夜长谈之后,被阿德勒心理学深深的折服,走出他大学图书管理员的岗位,成为一名老师,投身到伟大的教育事业中,三年的生活让他历经艰辛打击,并且每天面对着一群可恶的孩子,所以他决心要来找哲人宣战,彻底放弃阿勒德的哲学这个这骗人的魔鬼学说,结果如何呢?
漫漫长夜,哲人和青年又展开了一次对话,青年又一次顿悟地走出了哲人的书房,这一次,他思考了五个问题
1、你懂得尊重吗?
你一定会说,怎么不懂,我非常的尊重他人,但你真正做到尊重了吗?
在哲人看来,尊重是谈论一切的基础,并且他说教育和心理咨询其实可是以画等号的,因为心理咨询是就一个再教育的过程,教育者的工作是要通过尊重学生来引导学生去尊重社会,进行民主管理。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感觉有一点绕了,其实很简单,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学生也就学会了尊重他人,其实是告诉我们要去尊重每一个人具所有的独特性,不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的去接纳对方。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常常会感觉到被冒犯,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是因为我们被贴了标签,觉得没有被他人尊重,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渴望被尊重的,我们也愿意把尊重给予尊重我们的人。
不过这里有一点需要我们去觉察,那就是这个标签,真的是他人给我们贴上的吗?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意识地、无意识地给自己和他人贴上很多标签,这些标签有正面的、负面的、暂时的、长久的。
但我们并不是每一个标签都会特别在意,而往往会被我们特别在意的那些标签,往往就是我们的痛点所在,表面上看,是别人给我们贴了一个不符合事实的标签,所以我们感到被冒犯,潜意识是这个标签其实是我们自己内心存在的,因为害怕被发现,所以会用愤怒来发达我们的抗拒。
对治这种情况,哲人提到了心理咨询时的三棱柱。
一个三棱柱上有三个面,前两个面是“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这其实是我们经常会表述的事情,但事实上这都过去已经发生的事实,没有办法改变了,我们不断地重复表述他们,只会让自己的意识停留在不好的过往之中。
这个时候就需要翻过来,看看三棱柱的第三面了,这一面上面写着“可以怎么做”,是的,我们往往很少去关注这个问题,在迷惑、有困扰的时候,想一想,那么我可以怎么做呢?那么我打算怎做么呢?那么我做了什么?思考这个问题可以把我们的关注点保持在当下,保持在目标上,保持在一个正面的思考上。
2、为什么不放弃奖惩?
然后哲人和青年讨论了奖惩的问题,提倡我们对于儿童的行为既不能批评也不能表扬。
因为不管批评与表扬,其实都是满足儿童渴望被关注、表达自己的众与不同的一种需求,也此由引起了他们的竞争心,我觉得这一点不仅是对于儿童,对于成年人也同样适用。
这让想我起了正面文化里面的是说是,非说非,用庆祝来代替奖励,奖励是把物质值价与成功本身的价值进行绑定,会引起竞争心理,而庆祝是一群人的狂欢,没有比较,大家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别,没有不同,也没有分别性。
3、你认同你自己吗?
说到自我认同,其实这个话题是近几年大家都在关注的,对于自我认同的缺乏,是直接导致了自卑与自大的存在,没错,自大其实也是一种自卑。
我们只有承认接纳自己不完美,也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完美和不完美,然后不去启求通过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者说拯救别人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状态的时候,我们才是真正的自信,渴望被关注,渴望证明自己,其实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
欣赏日记就是一种很好的自我认同的工具,不仅欣赏自己的优点,也欣赏自己可以改进的地方,在欣赏中接纳真实的自己,当你真实的爱自己,你周围的人都会来爱你。
4、你会付出吗?
哲人还有提到付出与收获的关系,只有我们付出才会有收获。
就像刚才所说,我们愿意去尊重主动尊重我们的人,同而理言,如果我们主动付出了信赖,那别人也会回报我们信赖一样。
我们都愿意与自己信赖的朋友保持链接,分享自己的快乐分,也分享自己的低潮,因为我们对待彼此都是一种无条件的信赖的状态,我们愿意给彼此赋能。
5、你真的愿意去爱吗?
最后,哲人提到了人生最重要的课题-“爱”,哲人说爱是两个人的功课。
主付动出,愿意去爱的人,正在幸福地跳着双人的华尔兹,而被动等爱的那些人只能舞池外孤独的看着。
爱与幸福是一个主动的选择,没有所谓的命中注定的人,只有自己决定去爱,愿意付出爱才能收幸福,而我们很多人却因为害怕付出与爱对等的责任,而只愿意在这默默的等待,始终以没有合适的人作为逃避的借口。
一个人的幸福需要达到自立才能实现,而自立并不说是单纯的自我独立,而是要摆脱自我,停止寻求与众不同,做一个朴实无华的普通人,在普通人的身份中实现自我价值,而是不去通过追求他人的认来同体现自的己价值!
最后哲人送给了我们几句话,世界很单纯,但是坚持很难,我们要主动去爱,自立起来,选择人生。